2.重大發現:使用他汀類藥物能顯著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
6月24日,廣東省代謝病中西醫結合研究中心郭姣團隊聯合武漢大學李紅良團隊發表於《Cell Metabolism》(《細胞代謝》)上的一項研究指出,使用他汀類調脂藥物可顯著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率。前期,研究團隊證明了糖尿病(血糖升高)易加重新冠病情,而在控制血糖有助於減輕新冠病情的研究成果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得出以上重大發現。
郭姣團隊開展科研攻關
——粵科網
3.穗將崛起千億產值高科技農業民企
近日,海大集團董事長薛華透露,「預計在3年內,海大集團年產值將超過1000億元,實現『千億產值企業』的目標,矢志成為全球一流的現代農牧業企業集團。」這意味著廣州將崛起千億產值高科技農業龍頭民企。
海大服務工程師在對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
近年來,農牧頭部企業藉助物聯網、大數據、5G技術、人工智慧助力農業裂變式發展。「我們公司的技術能夠精準監測到每頭豬的生存狀態,一旦體溫出現異常,系統能立即監測並進行隔離處理,大大減少感染的概率。」薛華表示。截至2019年底,海大集團已經成功帶動超過一百萬農民增收致富。
——《廣州日報》
4.深圳科學館2023年底試運行!
近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光明管理局發布關於深圳科技館(新館)建設項目擬永久使用林地的相關信息。據了解,光明區新湖街道2.41公頃永久使用林地將用於深圳科技館(新館)建設項目。
設計方案效果圖
按照設計定位,深圳科技館是一座代表深圳城市形象、彰顯深圳城市品位、凸顯深圳科技與創新發展的國際一流特大型公益性科學探索中心和公眾創新中心。
據悉,深圳科技館在去年7月底已完成土整,預計2023年12月開館試運行。
——灣區科學人
5.廣交會閉幕,全球2.6萬家企業「雲端帶貨」
6月24日,為期10天的第127屆廣交會正式「雲端」閉幕。騰訊作為技術服務商,期間支持了全球2.6萬家參展企業雲端進行磋商和貿易。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的貿易展會,廣交會數位化為雲會展開闢了一條可參考的路徑,這背後更是體現了中國科技實力的全球化應用。
作為首次搬到線上舉辦的全球貿易展會,廣交會網上平臺設有展商展品、供採對接、大會服務、跨境電商專區等五大板塊,包括16大類商品50個展區,展商可以通過圖片、視頻、3D、VR等形式立體化展示產品形象,同時還為全球參展企業設立10×24小時全天候網上直播間。這為雲會展開闢了一條可參考的路徑,這背後更是體現了以騰訊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實力的全球化應用。
——《廣州日報》
6.累計行駛463.26米 「玉兔二號」完成第十九月晝工作
據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微博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6月28日1時00分和6月27日16時23分結束第十九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截至第十九月晝,「玉兔二號」月球車累計行駛裡程463.26米。
第十九個月晝期間,著陸器上月球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低頻射電頻譜儀按計劃開機工作,開展了常規科學探測。「玉兔二號」月球車按照既定計劃,對第十七月晝期間發現的距離月球車西南方向3米區域的小坑開展探測。在合適的光照強度下,紅外成像光譜儀先後兩次對小坑內的物質進行探測。
——中國新聞網
7.嫦娥四號工程團隊優秀代表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年度「世界航天獎」
由中國宇航學會推薦,國際宇航聯合會經過兩輪投票表決,嫦娥四號工程團隊優秀代表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於登雲,嫦娥四號工程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孫澤洲獲得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年度「世界航天獎」。這也是該國際組織成立70年來首次把最高獎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
嫦娥四號工程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第一次實現人類探測器月球背面著陸和巡視探測;第一次利用地-月拉格朗日L2點運行的中繼通信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的連續可靠中繼通信;第一次在月球背面開展月球科學探測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
——中國宇航學會
8.器官受損無需移植 特製「配方」讓脾臟長成肝臟
在全世界範圍內,有近1000萬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等待移植一個新的器官,這可能是他們生存的最後希望。然而,捐贈者短缺、免疫排斥以及醫療、倫理和經濟等因素使得器官移植變得無比艱難。
近日,南京大學張峻峰教授、董磊教授與澳門大學王春明教授聯合研究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他們改變組織工程的傳統定式思維,不再尋求體外生長人造器官,而是在小鼠體內,將脾臟改造成具有肝臟功能的器官,這一成果為世界各地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科技日報》
9.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發現神秘新動物:大小為現代袋熊四倍
據外媒報導,袋熊有很多值得喜愛的地方。它們是強壯的動物,以其體型來說,它們跑得算是非常快。但這並不是它們唯一有趣的地方——它們還有著悠久的歷史。一個由國際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小組在上周四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新研究論文詳細介紹了其發現的一個不完整動物頭骨,它的體型是目前現存袋熊的四倍多。
這塊於1973年在Lake Pinpa——南澳大利亞一個偏遠的幹鹽湖——的化石已經被歸為漸新世時期普通袋熊的一位祖先。
【來源:廣東科技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