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市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幕,多名政協委員提交了有關鄉村振興的建議,認為我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方面,不斷完善機制、提升標準、強化措施,全面提升全市美麗鄉村建設檔次和水平,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取得了積極成果,但也存在規劃滯後、用地指標緊缺、建設進度緩慢等問題,委員們據此,提出今後鄉村振興發展的系列建議。
現狀
整體水平不高 產業空間偏小
政協委員陳雲華認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全市美麗鄉村建設仍存在整體水平不高、思想重視不夠、用地指標緊缺、規劃滯後、建設進度緩慢、髒亂差現象突出和產業發展缺位等共性問題,嚴重製約了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她表示2018年跟隨市政協到山東省調研美麗鄉村的課題,包括淄博等城市,感觸很深,發現當地的資金投入大、規劃科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很有特色,相比之下,南朗左步村、南區曹邊村的特色也十分明顯,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政協委員周禮坤在提交的《關於以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為切入點,推進我市鄉村振興工作的建議》中指出,我市鄉村的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三個方面存在很大短板。首先,產業空間,「小、散、亂」不利於發展。鄉村「自下而上」形成的村級工業區,表現出以空間無序擴張為主,空間碎片化,造成生活區、生產區功能混雜。鄉村工業區的發展主要依靠低價土地吸引企業入駐,缺乏對產業集群的培育和關注,企業的產業集中度較低,不利於整體競爭力的提升。第二,生活環境不佳,外來務工者和村民混合居住,鄉村特色風貌不凸顯。在我市鄉村地區中原有「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發展模式下,產生了依託村居形成外來務工者出租房與原村居混雜布局的特點。部分鄉村生活環境無序,鄉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不顯著,風貌不凸顯。第三,生態環境承受生產與生活環境的壓力加大。傳統鄉村的發展路徑以空間無序控張為主,造成生活區、生產區功能混雜,鄉村內的工業區承載了大量低端的產業生產、加工職能。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造成部分鄉村的生態環境壓力增大,霧霾、水質惡化、土壤汙染等現象顯著。
建議
以科學規劃作指導 以產業發展促增收
陳雲華指出,2月19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發布,包括紮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內容,與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是一致的。我市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補齊短板。
首先,注重規劃,按規執行。創建美麗鄉村需要有科學規劃作指導,統籌精品點、精品線和精品區布局,著眼長遠,以人為本做好頂層設計。一是把合理布局、環境秀美、百姓宜居、生活富裕作為解決美麗鄉村建設長遠發展的根本,確保規劃的科學性、操作性和可持續性。二是注重全域規劃理念,把農業產業發展、村莊管理實施體系納入規劃的核心內容,多徵求本地專家、鎮區幹部和村民的意見,不搞一刀切、模式化,同時避免無序化發展,力求做到一村一方案,突出地方特色。三是相關職能部門要進行村莊規劃布局研究,確立需要重點建設的中心村、示範村,科學保護自然歷史文化價值的特色村。
其次,發展產業,促進增收。建設美麗鄉村,產業是根基,富民是核心。美麗鄉村需要有美麗產業,只有與產業發展統籌規劃,同步實施,才能提供美麗鄉村建設的內生動力。一是培育精品農業,圍繞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引導農民採用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生產方式,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二是推進土地流轉,突破用地瓶頸,發展規模經營。加快優勢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生態養殖建設,推進專業化生產、品牌化建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興起美麗產業。三是培育經營主體,拓展農民創業就業空間。
再次,健全機制,提升水平。美麗鄉村建設是一場涉及農村整體環境與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綜合性改革的革命,需要建立一系列鞏固和提升環境質量的長效管理機制,讓鄉村之美「永不凋謝」。一是堅持持續投入,在全市範圍內確定一批自然生態條件好,創建主體積極性高的典型示範村,按照集中資源、集中力量的原則,資金分配、項目安排、扶持政策都切實向典型示範村傾斜,並探索加大信貸、社會資金等各類有效資金向示範村傾斜。二是堅持市場導向,建立多方籌資,共建共享的投入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能人大戶、企業、外資等社會資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三是強化督促考核,提高管理水平。將美麗鄉村建設列入市委、市政府對鎮區的年度綜合考核,建立「一月一上報、一季一交流、半年一推進、一年一考評」的工作落實機制。
聲音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 培育民宿新興業態
政協委員吳永光提出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培育民宿這個新興業態,同時也為更多的本土青年提供了返鄉創業的機會。
吳永光表示,近年來,民宿這一新業態已在我市興起。2018年廣東省旅遊局舉辦了廣東首批十大最美民宿評比活動,南朗鎮的「禾田鄉野民宿」成功入選,民宿促進了旅遊業的繁榮,且市場潛力巨大。據他所了解,有不少社會資本正不斷湧入中山民宿行業。
不過,他也指出我市發展民宿遇到的問題,比如國家和省已經出臺民宿發展的相關規定,但我市還未形成對接的規定,民宿行業處於自我探索的狀態。同時,各方合力不夠,「民宿到底是按旅業管理還是一種新業態?誰來監管?門檻怎麼定?」吳永光認為,民宿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旅遊、消防、公安、環保、市場監督、衛生等多個部門,仍需明確各方權責,協調發展。同時,中山目前已有的民宿特色還不夠突出,發展還很初級,同質化嚴重,文化特色不明顯,還存在消防、治安等隱患。
吳永光認為,民宿經濟是促進我市鄉村旅遊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要抓住機遇,更加注重規劃引領。他建議,優先在一些基礎資源好的村落試點發展,比如南朗崖口村、南區曹邊村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經營資格、開業條件、管理機構、服務內容等,同時要注重民宿配套建設,包括文化、生態環境、公共設施的挖掘打造。吳永光還建議,我市可以制定專門促進民宿經濟發展指導意見和行動計劃,結合鄉村振興的發展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同時加大對民宿村生活汙水處理、道路設施建設、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