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家暴是顯性暴力,那將孩子推向成人化世界的「前臺」,則是另一種隱性暴力。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杭州一女童模拍照時遭大人踢踹,合作商家:踢人的是女童媽媽。視頻/新京報我們視頻
文 |任然
據新京報報導,4月9日,一段童模拍照過程中被一名成年女子腳踹的視頻,在網絡流傳。據童模合作商家表示,該女子為女童「妞妞」的媽媽,「妞妞」模特與多家店鋪合作,接單量大。杭州市婦聯法律援助律師王楠稱,該踢踹行為有可能涉嫌家庭暴力。之後,此事迅速登上微博熱搜。10日,該女童母親通過微博發布一則道歉聲明,稱絕無虐童之意,只是在溝通教導中如視頻所示動作稍大,絕無傷害之意。
▲女童模媽媽微博道歉截圖。
就目前的視頻看,這位母親對孩子踢了一腳,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如果這是「偶爾為之」的管教舉動,且沒有傷害的主觀意圖和客觀事實,那或許確實沒必要對其上綱上線。但如果暴力管教成了常態,那涉事母親恐怕很難擺脫涉嫌家暴的指摘。接下來,對她腳踹女兒的動作究竟是常見還是偶然,社會有必要保持更長效的關注。說到底,母親踢孩子,到底是不是家暴,還需要事實還原和法律層面的定性。而任何針對孩子的家暴都須遭到譴責乃至嚴懲,就算是為人母者,也沒有法外「豁免權」。該事件中,有沒有家暴值得關注,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腳踹孩子背後的深層次動機——就如不少網友反映的,踢一下可能沒什麼大不了,重點是父母拿小孩子掙錢。公眾怕就怕,那一記腳踹連著「暴力規訓」的深層意味,為的是逼著孩子聽話,乖乖接受家長的「安排」。就在前幾天,有媒體發表了一篇題為《逐夢童模鎮:媽媽,我們明天幾點拍照》的報導,呈現了在「中國童裝之鄉」湖州織裡鎮數以千計的兒童模特的生活狀態。這些學齡前孩子在親人的帶領下,從全國各地而來,加入「童模」的隊伍——「他們獲取著比許多成年人都要更多的收入,也面對著許多成年人都不曾面對的複雜現實」。
▲資料圖。
童模被母親「踢」,或許就是這種複雜性的「冰山一角」。比如,當網友在譴責母親不該拿自己的孩子賺錢時,可能沒意識到,在拍攝現場,孩子父母所扮演的其實是「經紀人」角色。而在被「踢」的鏡頭之外,童模們受到的約束、規訓或者超出年齡階段的言行「教育」,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多。而對於被踢的女童來說,「踢」的心理恐嚇恐怕也要大於肉體傷害。正因如此「媽媽踢拍照童模」,到底是一種行業性的殘酷,還是發生在一個童模身上的一次個案,也更值得關注。有專業人士透露,做童模「並不需要什麼才華和創造性,只要聽話任大人隨便擺布即可。」而「任人擺布」的背後,是一套流水線的行業法則。比如,童模們年齡、身高都有著明確要求;一般有經驗的童模一小時可以拍16套衣服,平均每套不到4分鐘。在《美麗的標價:模特行業的規則》一書中,作者阿什利·米爾斯以親歷者的身份講述對於模特市場的印象:這裡高度易變和混亂,被標記為不確定、模仿、不平等和高流動性。現實中的童模市場,矛盾、混亂、不平等和高流動性同樣存在。這也導致,童模要展示的是與服裝襯託出來的童真,但展示的過程恰恰是反童真的。這包括化妝、訓練、現場配合等程序,甚至可能還有來自父母和拍攝者的逼迫。而高強度高度秩序化的「職業」要求,與兒童的好動天性之間本就存在衝突。如果說家暴是顯性暴力,那將孩子推向成人化世界的「前臺」,則是另一種隱性暴力——童模產業對於兒童的「催熟」,是揠苗助長也是潛在捆綁。它會逼著孩子「主動」配合、接受成人世界的規則和運轉節奏。毋庸置疑,隨著童裝市場快速發展,童模等行業應運而生,並沒有什麼原罪。但在這樣一個規模越來越大的市場,箇中的混亂、失序以及各種權利、道德邊界的爭議,不應該被無視。拍照童模遭媽媽踹,只是一個引子,在他(她)們靚麗的童裝照和形象展示背後,有著怎樣的「殘酷」和失序,又如何平衡,則需要更多的公共關照。
□任然(媒體人)
編輯:胡博陽 校對: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