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日。這一天的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
裕仁天皇廣播的內容其實就是一則《終戰詔書》。《終戰詔書》是日本政府照會中立國瑞士、瑞典大使後,明確投降終戰的決定,並由當日本時首相鈴木貫太郎主持起草的。終戰詔書,顧名思義就是終止戰爭。比較詭異的是,日本用終止,而不是投降,值得讓人玩味。與終止對應的是詔書的措辭,手段多樣,意在模糊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規避各種戰爭責任,歷來為人所不齒。
《終戰詔書》是日本天皇的首次對外發聲,最初在他的辦公室錄製,通過日本放送協會對外播放。在日本,天皇之音稱為「玉音」,「放送」是「廣播」的意思。所以,裕仁天皇的廣播也有一個與戰爭相背離的雅稱「玉音放送」。
「玉音放送」傳遞了日本戰敗的信號,宣告了向世界投降的事實。儘管是通過比較主流的廣播這種形式表達,但就本身而言,其效果並不理想。
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內容語言晦澀,民眾不容易理解。詔書採用的是一種比較正式的書面語言。這種語言是根據古漢語文言文語法所改造的,既有漢語詞彙,也有一定的日語詞語。這種語言看似官方莊重,但只有極少數人以及天皇專屬翻譯官才學習和使用,日本普通民眾幾乎是不懂的。在日本民眾看來,這種語言「古老的完全像漢語一樣」、「與平民使用的語言完全沒有共通點」。
二是裕仁天皇使用了一種比較奇特的發音。現在日本宮內廳已經公布了原始錄音的數字版本,大家可以找來聽下。這種發音很有特點,一則每句話的結尾都有獨特的語調;二則總體來看從高到低,開頭高昂而平穩,最後聲音漸低,到最後幾句已經完全發音了。由於這種發音比較獨特,人們也往往稱這種聲音為「鶴音」。
三是信號嘈雜影響聽覺效果。當然,對於這種說法是有爭議的,有人說信號很好,音質純正;也有部分日本人回憶道,信號嘈雜,直接影響了聽覺效果。
無論效果如何,「玉音放送」讓日本民眾第一次聽到了日本天皇的真實聲音。儘管大家並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但大抵曉得,日本已經戰敗。
隨著「玉音放送」的結束,日本各方的態度也不盡相同。國內被一種哀怨的氣氛所包圍,日本陸軍大將阿南惟幾等34名將官切腹自殺,第五航空艦隊司令宇垣纏則組織了極為瘋狂的自殺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