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的時代,人們接觸各類各樣的電子產品獲取信息、進行娛樂、辦公學習,給眼睛造成了繁重的負擔,現代人近視比重越來越大,如果不戴眼鏡的話,幾乎給每個人都加了磨皮濾鏡,十米外雌雄不變,五十米外人畜不分,這時你也應該慶幸,幸好現代發明了眼鏡這種輔助工具,若是在古代沒有眼鏡得了近視怎麼辦?
事實上,除了遺傳近視以外,古人後天患近視的機率並不像現在這樣大,由於勞動工具不發達,古人從事體力勞動時間較長,下田幹活勞作,接觸綠色植物較多,生活方式健康,眼睛疲勞相對少,所以不容易近視。
對於那些遷客騷人,雖然他們使用毛筆時需要抬手立筆的寫作姿勢,能夠保證眼與冊的間距,但還是很有可能患近視的,畢竟一心考取功名,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的讀書方式會造成過度用眼。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宋代文豪歐陽修,他就是個十足的近視眼,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中曾描述「歐陽文忠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意思是說歐陽修近視到自己讀書非常困難,只能找人讀給他聽,這樣的近視照現在來估算,起碼要有800度以上。
有一位大文豪紀曉嵐也是個近視,根據清代史書對其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確認過眼神,也是看不清的人。
其實古代是有眼鏡的,早在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錄》中記載道:「靉靆,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但那時眼鏡的造價非常高,普通人基本不用,人們多通過醫術手段來幫助治療和恢復視力。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的著作中,保護眼睛相關藥方高達71方,而《本草綱目》也記載多種藥物用以明目和幫助看讀,例如蕪菁花「主治虛勞眼暗」,槐角「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等等。
針灸、推拿也對保護視力極有幫助,而我們通過影視作品看到的,學堂讀書的少年人搖頭晃腦閱讀姿態,其實是一種眼保健操。
愛爾眼科提醒您,長時間閱讀不如也來做一套眼保健操,讓眼睛休息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