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業的日漸繁重,近視的學生也越來越多,眼鏡,也有了低齡化的趨勢。如今我們配眼鏡很方便,但是在古代,十年寒窗苦讀的學子們,會近視嗎?他們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圖片來自網絡
首先要肯定,古人是有近視眼的。不過因為古代的文化普及率並不高,讀書人並不多,也沒有電子產品,因此,近視的人數並不多。
成語「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一系列詞語都是用來形容學子勤奮讀書的詞語,也是努力學習的好榜樣,但是就鑿壁偷來的光,螢火蟲和雪反射的光來看,都屬於不適當用眼的範圍。如果長時間在這種光線下看書,近視是肯定的。
而且古代沒有電燈,基本上都是油燈。亮度不夠,煙卻不少。寒門學子挑燈夜戰,不說近視,煙燻火燎也跑不了。
圖片來自網絡
根據史料記載,白居易、蘇軾、陸遊以及紀曉嵐等大家,都是著名的近視眼。白居易自己就寫了關於自己眼睛的詩:「散亂空中千片雪,蒙籠物上一重紗。縱逢晴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
那古代近視是怎麼解決的呢?在中醫上,近視又被稱作「能近祛遠」症,說的很明白,就是能看到近處的東西,遠處的東西看不到。不過中醫的治療,無外乎中藥、針灸以及戶外運動,從近視眼的形成來看,這只能緩解眼疲勞,不能根治。
既然解決不了,沒法看書寫字,就要想別的辦法來解決。比如歐陽修,近視度數很高,平時看不清書上的字,所以就讓自己的書童念給自己聽,出門也要有人跟著。
圖片來自網絡
而正在寒門苦讀的學子,沒有書童的情況下,就要平時注意了。在《本草綱目·葛蒲》記載:「石菖蒲置一盆於几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就是預防近視的一些辦法。真的近視度數高了,也是沒辦法的。
好在我國對於眼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東漢王室劉荊的墓中出土過金圈嵌水晶放大鏡,而近視鏡,在明代的時候也已經開始流傳。能緩解一部分人的近視問題。
明永曆年間仇英繪《南都繁會景物圖卷》局部(注意兌換金珠下面的老大爺)
所以,在古代,近視的人雖然不多,可一旦近視並且度數高了,就很難解決了。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現在生活的我們,雖然配眼鏡容易,愛護眼睛,合理用眼也要記在心上!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