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佳清
上禮拜特斯拉Model Y和蔚來ET7成功佔據了汽車圈的熱榜,伴隨著一度衝上400元的寧德時代,大家都十分看好新能源,覺得屬於純電動車的時代真的來了。
不可否認,這兩款車型確實都很火。可我面對的現實卻是,身邊有購車想法的人好像都不傾向於在現階段買一臺純電動車,反倒是都在問15萬有什麼送牌照、又能加油的選擇,也就是插混車型。
按理說純電動才是大趨勢,插混車型只是過度而已,為什麼在一些限牌不那麼嚴的城市,大家還是更願意選擇插混呢?
道理很簡單,能加油又有牌,價格可能還更會便宜。深層意思就是既沒有裡程焦慮,又有新能源福利,同時還能省錢,這便宜誰不想佔?
所以作為自主品牌中新能源的領導者,比亞迪就開始在插電混動上準備大展拳腳,而2021年的第一場發布會就獻給了插混家族的新勢力DM-i。
為什麼把DM-i稱為平臺?
其實在抵達會場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這DM-i的後綴為什麼是平臺?
在我的認知中,平臺應該是類似PQ34這類整車平臺,可以在此平臺上誕生不同的車型。而DM-i的全面是Dual Model intelligent,和2008年就已推出的DM插混系統以及去年推出的DM-p屬於一類,都是一種插混動力系統而已。比亞迪真正意義上的平臺應該是BSP、BMP和BLP,而這三者又可以同時適配DM3.0、DM-p和最新的DM-i。
當然在聽完一場發布會後,我才了解到比亞迪想要表達的是技術平臺,而並非整車平臺。簡單點理解,DM-i就是一種全新的插混形式而已。
什麼是DM-i?
DM-i本質上就是一套插電混動系統,擁有驅動車輛和充電的發動機、調配動力的E-CVT變速箱、足以支撐55~120kw續航的刀片電池組和驅動電機。但與一般油改電的混動系統不同,比亞迪這次真正想做的是一臺以電為主的插混車型。
在DM-i的車型上,官方宣傳它的駕駛體驗會無限接近純電車型。市區工況下99%的時間是用電機驅動,只有在電機效率不高的高速工況下使用效率更高的發動機進行驅動。甚至在虧電情況下,DM-i的車型依然會在最優條件下以電為主,從而達到百公裡3.8L的綜合油耗,以及最長1200公裡的綜合續航裡程。
當然這其中離不開高熱效率且為插混動力研發的發動機、專用功率型刀片電池、EHS電混系統等多項由比亞迪自主研發的新技術和產品。
所以在一臺搭載DM-i超級混動技術的車型上,我們可以體會到的是更低的油耗、更長的續航、更平順的駕駛體驗、更好的NVH、更平和的動力輸出以及刀片電池帶來更安全的駕駛體驗。
既生DM-p,何生DM-i?
大家都知道,比亞迪在新能源車行業中打響名號應該就是靠著第一代唐DM。4.9秒的加速能力可謂技驚四座,甚至一度讓這臺自重達到2.2噸的大傢伙成為了直線加速賽的常客,讓我們見識到了比亞迪在新能源方面的實力。
其實,第一代唐搭載的就是DM2.0的動力系統,第一代搭載於2008年發布的F3 DM。而到了2018年,各方面都更加完善的第二代唐上市了,同時它也帶來了更加高效、省油的DM3.0。
但說實話,我一直持有這樣一個觀點,電動車可以調的很快,但我們真的需要嗎?我相信沒人會開著一臺唐DM,載著一家7口人在大馬路上崩直線吧?我們反而需要是更加高效的能源經濟性和更實惠的價格,動力什麼的夠用就行。
當然,這肯定也是絕大多數人的心聲。所以在去年,比亞迪不僅帶來了全新的DM-p,同時也公布了更加實用的DM-i。前者繼承比亞迪DM系列優秀的血統,在動力上繼續給人驚喜。後者以更高效的能源經濟性和更親民的價格,給消費者帶來更實用的選擇。
DM-p和DM-i的誕生代表著比亞迪的插電混動家族逐漸走向完善,消費者也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
在此次發布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也表示未來的燃油車會以插電混動的形式存在,而比亞迪目前正在做的就是希望在當下給消費者帶來能符合下一個十年的新能源車。
至於此次發布的重點,那就是三款車型的預售價格了。個人覺得秦PLUS DM-i的價格蠻誘人的,也是現場獲得最多掌聲的。最入門版僅需10.78萬元,以一張滬牌的錢就能買到一部比亞迪出品的插混緊湊車型,確實划算。而唐DM-i的價格可能就比較一般了,畢竟和DM-p版本的差價並不大,當然如果你更看中能耗,並不在乎性能,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那麼,你覺得此次公布DM-i的三款車型在價格上如何呢?(PS:北京地區請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