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入選「鄭州最美教師」,並且是鄭州市唯一一位連續兩年獲此榮譽的教師;兩度在省人民會堂受到省領導的接見和慰問,第一次是2018年教師節作為河南省中小學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代表,第二次便是因為今年入選「出彩河南人」2020最美教師。
榮耀的背後是多年艱辛的付出,掌聲的背後是無數次用心的守候。10月13日,走近鄭州市第七高級中學教師何小龍,教育時報記者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這一點。
他的數學課
是學生最喜歡的課堂
「我是一個有點兒另類的老師。」採訪中,何小龍用「另類」這個詞形容自己,多少讓教育時報記者有些意外。
無論是在電視新聞中,還是在此前次數不多的接觸中,何小龍給教育時報記者的印象都是很「正」的感覺,甚至還略帶一絲嚴肅。這樣的老師怎麼能和已經有些青春叛逆的中學生打成一片,更何況他教的還是「感性不足、理性有餘」的數學?
然而,何小龍的確做到了。鐵打的「老師」,流水的「學生」。從1997年剛參加工作時的「龍哥」,到後來的「老龍」,再到「龍叔」「龍爸」,23年來,學生們對他的稱呼在變,但他身上的親切感沒變,這也讓其他老師很是羨慕。
他的課堂學生們都喜歡
有沒有秘訣?何小龍說,真要說秘訣的話,很重要的一點應該就是「商量」。比如,他布置的數學作業,學生選擇做完、減半還是不做,都是可以商量的。這個另類做法,讓學生對他這位數學老師「充滿了感激」,學習數學的興趣反而更加濃厚。
這種「底氣」的背後,當然是何小龍多年來對數學這個學科獨特而又成熟的感悟和把握。「讓學生喜歡數學,讓學生會學數學」一直是何小龍教學的奮鬥目標。「備課,僅僅備講什麼、怎麼講,在我看來這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備課。備學情非常關鍵,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個性,有的放矢,學生才能學得輕鬆,有獲得感。」他說,可以商量,但不是「放羊」,商量好的,就要不打折扣地完成。
「何老師講課很幽默,經常有一些很複雜很深奧的數學問題,他會用很淺顯易懂的語言教給我們,教學效果好,我們也願意去學。」鄭州市第七高級中學2018屆畢業生禹震宏這樣評價何小龍的數學課。許多學生雖然不在何小龍所帶的班,也都願意向他請教一些數學問題。
龍哥總是能和學生打成一片
除了「商量」,何小龍還有一個「法寶」——激發。他在課上經常對學生說:「你們誰提出的問題能讓我回答不了,讓我下不了臺,或者在某些事情上能說服我、改變我的主意,我就佩服你!」因此,在他的課堂上,氣氛總是非常活躍。
「其實,不管是商量,還是激發,背後都是一個詞——尊重。要首先把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其次才是『學生』。」何小龍說。
點擊視頻,觀看鄭州七中師生一起演繹的根據何小龍事跡改編的話劇《好大一棵樹》
他的班級
是別班孩子眼中最幸福的班
把學生當成活生生的「人」,其次才是「學生」。這一理念貫穿何小龍19年來的班主任工作。
「當班主任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們稱呼班主任時,會說『我們老師』,這層關係是更親近的!」任教3年後,剛剛開始做班主任的何小龍,對班主任工作充滿了期待。
可真正當上班主任後,何小龍卻發現遠遠沒有當初他想像的那樣簡單。操心多了,那是自然。「一定要用心,這樣才不會辜負每一個家庭的期望!」何小龍說。
2018年,何小龍以河南省中小學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代表的身份受到省領導接見
何小龍的班級有一項特殊的班級制度——班級獎學金。何小龍最早有設立獎學金的想法,是源於2006年班裡一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中學時期正是學生長身體的階段,可這名學生一日三餐卻總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不能及時補充營養。這讓何小龍十分擔心,想要幫助這位學生,可又擔心會傷害孩子自尊心,便託上海的朋友幫忙,每月把錢打去上海,再從上海寄過來資助那個孩子。為了消除這名學生的疑慮,何小龍告訴他,這是一個社會公益組織的項目。
之後,便有了在班級設立獎學金的做法。儘管這期間一直是何小龍用自己的工資來運作獎學金,但這麼多年,形式雖有改變,制度從未間斷。時間久了,學生自然也會發現一些「蹊蹺」,在得知這些獎學金都是何老師拿自己工資墊的,孩子們總會以各種方式退回來。「雖然知道他是為我們好,可我們不能總讓何老師拿自己的工資墊。」有學生告訴教育時報記者。
尊重,用心,讓何小龍與學生的關係好得沒話說,「龍哥」「老龍」「龍叔」「龍爸」的稱呼也由此而來。學生無論是遇到開心還是鬱悶的事,甚至在「不小心」對異性產生好感不知道怎麼辦時,都會找他這個班主任傾訴和商量。久而久之,「龍哥的班」便成了別班學生眼中最幸福的班。
何小龍與家人在一起
當班主任的這些年裡,何小龍自身的溝通能力、觀察能力、與時俱進的思考能力,都在與這些孩子的接觸中不斷提升。何小龍說:「這些年的接觸,孩子們也教會我很多。教學其實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考慮。傳統的思想,如今已經不適合當下這些孩子的教育,每一階段都有每一階段的方法。一個老師只有不斷反思自己,並不斷學習,才不會被孩子們『拋棄』。與孩子相處要少一些隨性,多一些思考。只有時時刻刻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思考才會明白孩子的心思,懂得他們內心深處的需要。」
這一點,在他擔任內地高中班(以下簡稱「內高班」)負責人期間,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的陪伴
是他對孩子們最長情的告白
從烏魯木齊到鄭州,3000多公裡的距離,內高班的孩子們來上學,光坐火車就要36個小時。因此,大部分孩子是每年8月從家來到學校,直到第二年放暑假才能回家,基本上一年至少有10個月都是在學校度過的。
2015年11月,除擔任數學老師、班主任外,何小龍又多了一個身份——學校內高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成了這些新疆孩子在鄭州的「家長」,負責他們的學習生活管理。
送學生返鄉的旅程即將開始
「做內高班管理工作,忙碌是常態。尤其在節假日,當別的老師可以稍稍喘口氣休息一下的時候,卻是我們最操心的時候。因為孩子們都在學校,安全問題、社團活動、生活起居等都需要安排照顧好。這樣,一年中能休息的時間幾乎沒有。因此,內高班的老師要有更多的奉獻精神。」從2009年就接手內高班班主任的龐冬青,對此深有感觸,「5年來,何老師作為我們的主任,更是身先士卒,基本上是長住校園,就連春節也總是帶頭值班,好讓我們能夠多點時間陪陪家人。這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
何小龍把每位學生都送回家中,順便再來個家訪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何小龍更是從1月21日(臘月二十七)開始連續48天守在學校,沒有邁出校門一步,儘管他的家離學校僅有一公裡的距離。他和580個新疆學子同吃同住同學習,共同抗疫,卻只能與一公裡外的妻兒通過屏幕相見。疫情嚴峻的前108天時間裡,他僅回家5個晚上。
「疫情再緊張,只要見到龍爸,我們就有一種踏實的感覺。」採訪中,內高班學生阿米爾告訴教育時報記者。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朝夕相伴,在疫情的陰霾下,孩子們依然溫暖心安;因為堅守,100多天的防疫隔離工作有條不紊,580個孩子生活學習有序、健康快樂成長。
何小龍經常到學校餐廳陪學生一起吃飯,和學生聊聊生活和學習
「先做父母,再做教師,讓學生感覺在這裡就像在家一樣,這是何老師經常對我們講的一句話。他自己更是這樣做的。」學校內高班綜合服務中心教師張磊提起何小龍,滿是佩服。學生生病住院了,他是陪伴他們的家長;學生情緒低落了,他是傾聽他們心聲的朋友;學生迷茫無助了,他是為他們引路的導師;學生進步獲獎了,他是他們最熱情的粉絲……
「每個學生都是一粒種子,每粒種子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我們只需要全心耕耘,在種子生長的每一個階段,用心把該做的做好,便可靜待花開。」如今已經從教23年的何小龍,對「好老師」有著自己的理解,「如果能讓大多數學生在畢業很多年以後,提及當初的高中生活時,第一反應不是成堆的試題與資料,而是與老師之間那些點滴的快樂,並且能感慨一句『我高中的時候有這樣一位老師讓我終身難忘……』,這便足夠了。」
點擊視頻,跟隨何小龍的腳步一起看看他工作多年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