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交通公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
他是脫下軍裝後穿上紅馬甲的社區工作者,他是曾經一個人、一張床、堅守14個日夜的戰疫達人,他就是交通公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偉。黨建社工是他社區工作的起點,短短一年半時間不到,他就完成了從新人到「舵手」的跨越,不僅能獨當一面,還獲得了大家的廣泛好評。今年,他還收穫了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靜安區「最美退役軍人」等榮譽。
從新人到「舵手」僅用時一年半
70後的張偉,從小生長在靜安區芷江西路街道,當兵後戶口才轉出去,服役歸來參加了工作,在上海寶鋼做技術類基層管理人員。前些年,恰逢企業遷址外省,他由於剛成家不久,考慮到女兒尚小,老人也需要陪伴,所以想要在家門口找一份工作。通過全市統一招考,2017年1月3日這天他入職了,成為芷江西路街道一名黨建社工。父母知道他是技術型人才,性格也不算開朗,甚至還有點內向,於是上班第一天便囑咐他:「先做人,再做事。」
為了讓年輕人迅速成長,街道安排了老書記帶教新人。張偉被分配到了靈光居民區,師從靈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沈莉。剛來到居民區,他幾乎是一張白紙,比「社區小白」強一點的或許就是稍微有些社會經驗。在沈莉的手把手帶教下,2017年他接觸到了居民區的各個崗位,感覺到社區工作絕不像外界傳說的那樣「清閒」,也協助居民區走過了靜安區創建文明城區等重要階段。2018年8月底,他來到交通公園居民區工作,一個月後,從新人一躍成為「舵手」,擔任交通公園居民區黨總支書記。
一張熟人臉,一顆為民心
張偉雖然身材魁梧,卻有一張「熟人臉」,憑著滿腔對社區工作的熱愛、老法師的經驗傳授以及這張熟人臉的助攻,他迅速在居民區積攢了好人緣。
「為人只是一方面,真正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是為老百姓做實事,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張偉深諳此道。
交通公園居民區由和源馨苑、長城苑等9個自然小區組成,居民總戶數2200餘戶,其中動遷回搬戶約佔三分之二。居民一旦有什麼訴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來居委會找書記。一次,有居民訴稱,商品房小區樓層內放置的垃圾桶,到了夏天有異味,還容易滋生細菌、蚊蟲,衛生狀況令人憂心。結合當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新鮮出爐,張偉和同事們在商品房高層小區調研後,在聚龍大廈率先發起「撤桶」行動,190個桶順利撤出,打響了居民區「撤桶」行動的第一槍。新的垃圾桶安置點選址充分尊重民意,居委會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後,幾易方案,最終敲定的路線既方便居民投放,又易於保潔員清掃。撤桶後的樓道及小區衛生環境也大為改觀,得到居民的高度認可。樓內黨員紛紛走出來,帶頭當志願者,形成了一支65人組成的垃圾分類志願者隊伍,勸導居民準確投放乾濕垃圾。
有些小區的疑難問題,張偉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適時加以解決。曾經,和源馨苑有一處存在了五六年的露天建築垃圾投放點,揚塵數米,致周圍居民不敢開窗通風,不敢曬被晾衣,生活品質受到影響。為此,居委會調研後,在街道領導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改造智能垃圾廂房。不僅將露天式廂房改造成為封閉式的,還在廂房內增設了噴淋裝置降塵,外面則以牆繪美化之。居民走過路過,駐足拍照打卡,不再避之不及。困擾周圍居民多年的揚塵問題也徹底得到了解決。家住和源馨苑的一些書法老師有感於此,寫了一副對聯送到居委會以示感謝,即「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急」。
拆違拆出來的朋友
今年11月初,一位「阿姐」給居委會送來一面旗錦。「這位『阿姐』正是我們拆違拆出來的朋友。」張偉介紹說。曾經聚龍大廈5樓頂部由於歷史原因,多封了一間混凝土澆築的陽臺。隨著「五違四必」的推進,城管執法部門要將陽臺恢復原貌。前期,居委會做了大量的溝通和準備工作,針對每家每戶情況的不同,一一制定了方案,也做通了一些群眾思想工作。但有一戶前期溝通效果不理想。原來,這位「阿姐」買房的時候,前任業主就將陽臺計入了總價,他們也為此買了單。張偉了解到這一緣由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使業主同意恢復陽臺原貌。張偉還考慮得特別周到,想到拆除違建本可以一兩天就拆完,但是恢復沒那麼快,眼看離過年不到20天了。因此,張偉建議施工隊年後動工,好讓居民安安心心過節。同時,他還給施工隊詳細介紹了自己所掌握的樓組情況,指出拆除5樓陽臺為空中作業,難度係數高,安防措施要加強。
也是「阿姐」這戶人家,其陽臺恢復原貌後,由於颱風季節雨水多,以致陽臺落水管道來不及排水,出現了管湧現象,導致了水漫進屋,地板等被泡水的問題。張偉夜裡接到居民的求助電話後,迅速聯繫物業上門緊急斷電處理並查出積水點,也向街道管理辦反映了這一情況。最終,施工隊幫忙提出了解決方案,街道也安頓好業主一家暫住賓館一周,使其正常生活基本不受影響。為此,對於街道和居委會的關心,「阿姐」一直銘記在心。最近,他們準備喬遷新居,特地前來告別,並送來了「居民公僕,情系百姓」的錦旗。
1個人、1張床、14個日夜的堅守
2020年小年夜,註定是一個不尋常的夜晚,交通公園居民區某一民宿內,有3位武漢來滬的尼泊爾學生,其中一人發著高燒,另外兩人則緊張地看護著發燒的同學,網絡平臺上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信息鋪天蓋地,一個噴嚏、一聲咳嗽,高燒同學的每個症狀都讓人心神不定。
張偉接報了解這一情況後,立即聯繫民宿負責人,三人「全副武裝」來到北站醫院,由於是武漢來滬人員,院方高度重視,要求三人轉至第十人民醫院就醫。他意識到,這僅僅是打響這場戰疫的第一槍。
如何說服家人自己需要奔赴一線?一方面,考慮到有可能接觸到當事人,後續將要開展時間短、覆蓋面大的排摸工作,需要做大量的前期防護準備工作;另一方面,為了便於工作開展,在減少從家裡趕往交通公園居民區時間的同時,也必須減少在路上和他人接觸的機會。
他告訴妻子,自己決定這14天就住在居委會,除了工作需要,他還希望可以減少和家人的接觸,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不是開玩笑的,尤其是在當時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還未完全確定的情況下,自己奔赴一線是否會帶給家人傷害猶未可知。妻子是支持他的。家人明確支持的態度,也是他堅守崗位最堅強的精神支柱。於是,他連夜將妻女送到丈母娘家,並告訴家人最壞打算14天後才能回家,同時打包好14天所需的換洗衣物,背了迷彩包,直接就住在了居委會。居民們得知消息,擔心他在寒夜裡凍著,送來棉被和暖手寶,溫暖了他的心。
人員排摸、門崗值守、登記預約口罩、迎接返工潮……張偉和大家堅持了一個又一個14天,共同織起一張牢不可破的社區疫情防控網。
張偉在居委會加班時,正在讀小學的女兒常常打來電話,他忙於工作也不是每次都有空接聽。但是居委會的同事們都知道他很寶貝女兒,感受到他把他們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5周歲的年輕團隊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培育。故而,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張爸」。
「我這個『張爸』可不是張文宏那個喲,是居委會同事學我的寶貝女兒,跟著我女兒喊著玩的。」張偉忙笑著解釋道:「其實,我也大不了他們幾歲,『爸』真不敢當,只能說大家互相照顧,凡事幫助,有活一起幹,就是這個意思了。」
【來源:學習強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