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兵一陣子,奉獻一輩子」。
寶雞市焦六村黨支部書記、陝西最美退役軍人付得善是十裡八鄉遠近聞名的能人,憑著軍人雷厲風行的作風和敢闖敢試的魄力,帶領焦六村全體村民,不忘初心、真抓實幹,焦六村先後榮獲國家鄉村治理示範村、國家森林鄉村,省級村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示範村、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等多項榮譽稱號。
焦六村位於岐山縣城東北25公裡處,轄8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4500畝,全村750戶311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192人)。相傳西周時期有一位老者,姓焦排行老六,仁慈尚善,以扶貧濟困、樂善好施而享譽一方,一輩子助人為樂,換來的是整個村子的和睦親善、團結互助,鄉裡感其恩德,則以他之名為村名,以教化後人。今年58歲的付得善就出生在這裡。
1981年,他入伍從軍,在部隊的大熔爐裡淬鍊。1988年退役返鄉後,看到村子落後的農耕生產條件,他購買了一臺農用旋播機,讓村民認識到了機械化種植的方便與快捷。1990年秋季,焦六村就新增農機5臺,他總是身先士卒,帶領青壯勞動力搶收搶種,忙得顧不上休息和吃飯,他也從一位年輕的退役軍人一躍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領頭雁」,被鄉親們推選為生產隊隊長。
雖然農業生產隊機械化程度提高了,但長期受農耕思想的影響,群眾的收入主要是以種糧為主,缺少優勢產業支撐,大部分勞動力閒置在家,收入不高,村民之間經常發生矛盾,付得善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深知,要解決困境,得先解決溫飽,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於是他在外出考察學習的基礎上,2001年他創辦了建築公司,召集本村勞動力100多人,帶領村民苦幹十多年,每年為村民增加收入300多萬元,建築公司發展的有聲有色。
與此同時,焦六村的發展卻沒有多大變化,而且與周邊村的差距越來越大。為此,鎮黨委多方物色考察黨支部人選,在村幹部、全體黨員和廣大村民的推薦下,鎮黨委找到付得善,請他回村工作,帶領大家共同致富。一邊是日益發展壯大的建築公司,年收入50萬元的工作,富足的生活,一邊是村裡破敗的景象,村民期盼致富的眼神,付得善陷入了兩難。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身為軍人的責任感讓他坐立不安。於是他下定決心,捨棄富足安逸的生活,回村在艱苦複雜的環境中工作,立志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
2010年,付得善被推選為焦六村黨支部書記,他以「黨建引領傳承,弘揚促進發展」為主題打造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示範村,把廣大黨員群眾凝聚起來,一心一意撲在村裡的發展上,主動對接協調各項事宜,跑項目、爭資金。有人問他,「回村後悔嗎?」他卻說,「我曾是一名人民的子弟兵,黨和軍隊教育我,既要能穿上戎裝報效國家,又要能蹲下身子服務地方。不能只顧自己不管大家,焦六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只要鄉親們富了,啥都就值了」。在他的示範帶動下,村「兩委」班子成員精誠團結,村上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黨支部的凝聚力、戰鬥力明顯增強,成為引領發展的堅強堡壘。
村裡面貌改善了,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就成了他考慮最多和最重要的事情。他深知,土地是群眾的「命根子」,要讓全村人致富,還是要從土地上想辦法。怎麼樣才能讓黃土地上長出「金子」呢?
他多方考察、拜訪村裡成功人士,經常到鎮上、縣上等上級部門問政策、找方向,多次開會研究,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建議,最終確定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每個群眾都參與進來。為此,他從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入手,秉持軍人說幹就幹的作風,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挨家挨戶宣傳動員,全村先後發展蘋果、雜果種植1500餘畝。
他知道農業的關鍵在水利。於是他東奔西走爭取項目,新修U型渠20公裡,新打深機井10眼,硬化田間道路20公裡,平整土地400餘畝,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群眾參與發展的熱情也越來越高。
思想統一了,基礎改善了,資金就成為了助推發展的重中之重。為此,他提出「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建設口號,積極與在外成功人士溝通對接,推介村上的發展項目,多次與臺灣商會、浙江商會、西安立人集團、寶雞綠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洽談投資合作,並及時向在外成功人士通報進展情況,形成了成功人士搭橋,村上主動跟進的成功路子。創新的「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新型扶貧模式,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刺激消費,促進經濟發展,增加村民收入,把更多貧困戶鑲嵌在產業鏈上,實現了50戶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形成了「焦六脫貧」新模式,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方法和經驗。
2018年,與寶雞綠錦公司達成協議,流轉土地2300畝,種植紅楓、白臘、海棠和法桐等高檔林木,打造創意農業園,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200餘個。2020年7月,焦六村創意農業產業園盛大開幕,帶動200名村民參與務工,直接增加村民收入150萬元,通過吸引重大農業產業項目來焦六發展,為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了不出門也能增收的目標。在他的帶領下,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焦六村從過去的落後村一躍成為人人羨慕的富裕村。
在焦六村,無論是回鄉探親的年輕人,還是勞務勞作的長者,一說起村支書付得善,都會豎起大拇指。都說他有軍人豁達的胸懷和堅韌的拼勁、幹勁。他把赤子之情深深地融入了血液,與群眾真正做到了血脈相融。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心齊才能氣順,民風純村風才正」。焦六村的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改善,產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村民們富裕起來了。但一部分不好的風氣也逐步蔓延,有的婚喪嫁娶彩禮節節攀高,有的賺錢了瞧不起別人,甚至有個別人動歪心思,看到別人好了就「眼紅」。付得善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鄉村振興既要產業興旺、生活富足,也要移風易俗建立新風尚。
於是,他召集村「兩委」,並邀請鄉賢一起召開「諸葛會」,出主意、想辦法,最終決定從建設村史館入手,傳承弘揚「焦六施善」精神,教育引導村民不忘祖訓,記住過去的苦日子,感恩現在的好日子。他和村「兩委」一班人走村入戶,深入挖掘整理焦六村的村史沿革、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建成了周禮文化園、孝文化廣場、村史館等自我教育、凝心勵志的「精神文明家園」,結合村情制訂了特色鮮明的村規民約,積極倡導德、孝、禮、和,並通過「示意圖」方式進行了全面詳盡的詮釋,增強了全體村民對周禮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同時,將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村上與村民籤訂《遵守村規民約責任書》,秉持「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觀念,以德高望重、熱心為群眾排憂解難的退休教師、退休幹部、退役軍人、家族長者等為主體成立鄉賢理事會,堅持每年高規格評選表彰孝老愛親之星、遵法守紀之星等十大優秀村民,真正讓身邊的典型「立」起來。通過組織開展各項活動,打牌賭博少了、求進思富多了,矛盾糾紛少了、鄰裡關係近了,誠信友善的民風、文明和諧的村風日益濃厚,從上訪村一躍成為文明村,「焦尾悠悠福運至,六合燦燦禮德揚」就是最真實的寫照。
脫下軍裝,回歸家鄉已三十餘年,對於付得善而言,曾經熾熱的軍旅生涯,如烙印一般深深刻進了他的生命裡。他帶領村民發家致富,也想建好軍人之家。2019年,焦六村退役軍人服務站成立了,付得善任站長,經過細緻走訪摸排,村裡有現役軍人6人,退役軍人68人,他經常說「退役軍人服務站是軍人的家,必須發揮好服務站的作用,讓現役軍人放心,讓退役軍人舒心」。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多次召開村「兩委」班子會及部分退役軍人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建立健全退役軍人幫扶解困制度,累計解決退役軍人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50餘件,他的親友,都了解他對軍人身份的珍愛,對他數十年如一日保留軍人生活習慣,有條理、守時間、好助人的作風讚不絕口。
付得善非常關心村裡年老退役軍人的生活狀況,經常噓寒問暖,對於家庭困難的捐款捐物,幫助他們打理農田,代買肥料,贏得了鄉親們的一致信賴和好評。作為焦六村發展的「掌舵人」,付得善始終不忘自己曾是一名軍人,他把奉獻作為動力,把榮譽看作責任,用真情譜寫著一曲立足本職、幹事創業的嘹亮凱歌,用認真嚴謹的態度詮釋了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和退役軍人的優秀本色,以「兵之心」當好「兵支書」,帶領焦六村群眾正在大步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康莊大道。
【文章來源:陝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審核:A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