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流市石窩鎮通過打造「黨委政府主導+社會組織補充」「政府引領+行業融入+社會參與」等模式,激勵子弟兵建功軍營,形成了「軍人受尊崇,青年想當兵,老兵善創業,和諧促發展」的雙擁工作「石窩經驗」。在此過程中,有一位年輕人功不可沒,他就是玉林市雙擁先進工作者、北流市石窩鎮愛國擁軍促進會會長黃建森。
黃建森(右二)為石窩籍入伍大學生頒發獎勵金。
軍人後代,創業不忘當兵報國夢
黃建森1983年出生於石窩鎮一個貧困山村,父親黃德龍曾在海軍服役。小時候,黃建森常看見父親黃德龍穿著軍裝給孩子講故事,有時還表演一兩手拳術,而孩子們總會向父親投去敬慕的目光。那時,黃建森就暗下決心,長大了要像父親一樣去當兵!不料,黃建森初中畢業時因體重不合格未能入伍,成為終生遺憾。
1999年春,剛走進社會的黃建森便奔赴廣東打工。他蹲過火車站候車廳,上過工廠流水線,在建築工地當過力工、吊頂安裝工。2002年,黃建森跟隨施工隊到了雲南曲靖,但他不甘平庸,改行闖入了再生資源行業,並於2014年12月創立了雲南森麗再生資源有限公司,事業迅速發展壯大。2018年10月,黃建森組織成立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廣西商會,並任大理廣西商會會長兼黨支部書記。
20年的打拼,他執著、努力、腳踏實地的創業,由一名外鄉農民工成長為一名民營企業家,書寫了一段創業的傳奇。
2017年,石窩鎮的領導與黃建森聯繫,希望他能牽頭組織起石窩鎮的民間愛國擁軍力量。黃建森想起了他的軍人夢,想到了父親30年前退役後就一直在村黨委為村民服務的一幕幕。黃建森用心琢磨起「愛國擁軍」這四個字的意義,覺得這正是圓夢的最好方式,便毅然扛下了這份責任。
很快,黃建森就發動10名石窩鎮籍企業家捐資19萬元,於2017年9月7日成立北流市石窩鎮愛國擁軍促進會,當年便對應徵入伍的石窩籍大學生每人獎勵2000元,激勵他們紮根軍營、建功立業。
我也是「兵」,「戰友」的事就是我的事
愛國擁軍促進會成立後,黃建森雖然經常在外地,心卻留在了石窩鎮,他把更多時間放在了家鄉。
黃建森說:「我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兵』,什麼時候都會為群眾迎難而上。」
石窩鎮地處桂粵兩省(區)三縣交界,是解放戰爭時期桂東南地下工作的革命老區,目前有現役軍人77人、退役軍人728人,參戰退役軍人92人、烈屬1戶、因公犧牲遺屬2戶。黃建森把工作行動擴大到關愛參戰功臣、軍烈屬和貧困退役軍人家庭,扶持退役軍人創業等方面。截至目前,石窩鎮愛國擁軍促進會共開展愛國擁軍活動11次、慰問軍烈屬112人次。每逢八一、中秋、春節等重要節日,黃建森都要上門慰問困難退役軍人、烈士遺屬代表、現役軍人家屬等,並經常研究怎樣才能更好地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對每年的退役老兵,黃建森在就業方面為他們創建了多個選擇平臺:可到雲南森麗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接受培訓、上崗,也可以到石窩鎮愛國擁軍促進會的其他會員企業上班,大家都會為老兵提供工作崗位和發展機會。另外,退役老兵家裡如果有困難,黃建森還會發動會員企業做好幫扶工作。
在黃建森帶領下,石窩鎮愛國擁軍促進會的工作令人耳目一新,激發了石窩人愛國擁軍的熱情,也讓前來參觀的領導、專家學者和熱心人士伸出了大拇指。
傳承愛國擁軍「基因」,回報家鄉
黃建森的父親黃德龍退役回鄉後除了帶領鄉親致富,還義務擔任龍田小學國防教育校外輔導員。受父親影響,黃建森也喜歡帶兒子參加公益活動,他相信最有力量的教育就是自己的言傳身教。今年疫情期間,黃建森出資買到1萬多隻口罩後,便帶著兒子挨家挨戶為鎮上的退役軍人送去。「我的生意不用他繼承,事業由他選擇,但愛國擁軍『基因』一定要世代傳承下去!」黃建森說。
像父親一樣,黃建森非常關心家鄉的教育事業。他發動石窩鎮愛國擁軍促進會的會員企業家,持續捐資助學,改善龍田小學、石窩鎮初中和新育初中的教學環境,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並讓地處邊遠山區的石窩鎮實現了初中教師統一服裝。每逢傳統節日,黃建森都會帶上慰問品、慰問金去看望村裡的高齡老人。在村委和村民需要時,他盡己所能,主動出資建村道、裝建設村道路燈和硬化道路……
今年,黃建森被評為玉林市雙擁先進工作者。「這份榮譽讓我更加堅定信念,不忘初心。」黃建森說,作為一名企業家,他將堅定不移地推動石窩鎮愛國擁軍事業向前發展,以此回報社會。
原標題:他上過工廠流水線,當過工地力工;他沒進過軍營,卻把自己當成軍人,組織成立愛國擁軍促進會,傳承愛國擁軍「基因」—— 黃建森:我也是「兵」 隨時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