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印記丨童華禎:要做好隨時犧牲的準備,絕不做俘虜兵

2021-01-13 騰訊網

童華禎曾是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其中的一員,68年前,他赴朝鮮英勇抗敵,保家衛國,如今耄耋之年,仍難忘崢嶸歲月。日前,記者來到雲安石城鎮留洞村,細聽老人講述抗美援朝的故事,還原那段戰火紛飛的浴血歲月。

點擊觀看《雲安新聞》詳細報導

今年89歲的童華禎身體硬朗,挺拔的身姿仍可見軍人的風採。滿頭白髮的童老談起當年那段烽火歲月,精神抖擻、思路清晰、聲如洪鐘,一幕幕抗戰的往事猶在眼前。據介紹,1950年,童華禎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是44軍獨立團的戰士,1951年2月,被編入第130師390團3營九連,成為一名通訊員。1952年12月,童華禎隨部隊到朝鮮戰場,日常工作是把參謀長交予的通訊任務傳達到各連隊,通訊過程路途未知、情況艱險,常常需要找準時機、翻山越嶺,務必安全、準確地傳達到位,不能有絲毫閃失。

抗美援朝老戰士 童華禎:自己要靈活,因為我們如果暴露了目標是不行的,連累整個連隊,我們要很隱蔽地走路,找一個比較合適的地,也比較安全。

童老說,通訊過程中還有許多口令、暗語,不停地變換,主要是怕信息洩露,如果途中不巧遇見敵人,就要做好隨時犧牲的準備,絕不做俘虜兵。

抗美援朝老戰士 童華禎:首長也交代了,與敵人面碰面了,你能捉就捉,捉不到就射死他,不準暴露目標,帶信的不能洩露秘密。

就這樣,童華禎在朝鮮戰場上穿越槍林彈雨、不懼生死完成了一個又一個通訊任務。1956年4月,童華禎到重慶步兵學校學習了一年後,1957年8月退伍回到家鄉。退伍後,軍人出身的他積極參與地方民兵工作,直到1988年退休。如今,抗美援朝這段烽火連天的戰爭年月已經成為童老銘刻心底的紅色記憶,他也時常講給自己晚輩聽,激勵他們積極參軍,努力奮鬥,為祖國效力。

抗美援朝老戰士 童華禎:國家發展好了,一年比一年好,以前沒有的現在也有了,原來怕美國原子彈,我們也有原子彈了,現在我也和年輕人說,為了祖國、也為了家鄉,不要被別人侵犯,雖然是和平,但時常要有準備打仗的意識,技術要學好、訓練好,為祖國多出一分力。

童華禎兒子 童亞德:我自己作為後輩不會忘記他們的功勞,也希望現在的年輕人學習他們的榜樣。

回顧軍旅生涯,歷經戰火的洗禮,面對無數生死的童老淡然自若,當他唱起《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時,又如68年前那般雄赳赳氣昂昂。

雄赳赳 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 衛祖國 就是保家鄉

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

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

打敗美帝野心狼

記者:周心儀

相關焦點

  • 今日話題歷史版:解放軍裡有多少國軍俘虜兵
    1947年底,陳毅做報告說明華東野戰軍為何打仗打得好,總結了一條經驗,就是會用俘虜兵:「我軍勇敢固然好,就是一排排的集團衝鋒,當把敵人衝下去時,犧牲的人也是一排排的。這種衝鋒一遇到頑強的敵人,傷亡就更大,說明我軍沒有很好的戰術是不行的。我們有一個營長指揮三個連去打一個村裡的敵人,村外是開闊地,不講究機炮火力掩護,敵人等到我們衝到七八十米遠才打槍,衝一次就死傷七八十人。
  • 他是唯一日籍八路軍烈士,不當鬼子俘虜舉槍自盡,犧牲時年僅27歲
    抗戰日軍俘虜宮川英男是何許人也?他在抗戰中做了什麼?一個來自侵略國日本的日本人,為何能入選中國抗日英烈名單?其實,宮川英男曾經還是個侵華日本兵。日軍受傷俘虜得到救治那些日俘會不會為了保命,才假意接受改造的呢?當然這樣的人一定有,但宮川英男絕不能是,因為他之後所做的事,證明了他是真的痛恨日本侵略者,要與中國人一直打走鬼子。
  • 一個俘虜兵的成長過程,於成山是電視劇《戰火兵魂》中的最大亮點
    今天我們就繼續在家裡追劇,《戰火兵魂》是一部值得追的戰爭類電視劇。《戰火兵魂》講述的是以於成山為代表的一群俘虜兵在解放東北的戰鬥中經過教育和改造逐漸成為我軍一群真正的解放軍戰士的故事。在此僅以個人觀點為《戰火兵魂》點讚,為中國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人民英雄點讚。於成山的出鏡背景。
  • 只會說一句英文的志願軍老兵,卻俘虜了20多名俘虜兵!
    在一場戰鬥,他用一句英文就成功俘虜了20多個俘虜兵。哪句話這麼有魔力呢?志願軍入朝作戰這還得從他參加的那場戰鬥說起。6月中旬,戰局陷入焦灼狀態,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集中了大量摩託化兵、炮兵和坦克兵,展開了全面攻勢。
  • 追尋紅色印記 星工坊劇組《劉胡蘭》等三劇開拍
    (原標題:追尋紅色印記,打造精品課本劇!星工坊劇組《劉胡蘭》等三劇開拍)  春回大地,星工坊劇組抗戰課本劇拍攝再次踏上徵程。  星工坊劇組小演員認真投入拍攝  儘管拍攝之前小演員們已經對劉胡蘭的人物事跡和整個劇本的故事梗概爛熟於心,但拍攝現場大家依然不放過任何空隙抓緊鞏固練習臺詞,並虛心接受導演的指導安排,遇上辛苦的敵軍戰鬥戲,也沒有人露出怯場情緒,不怕累不怕髒,該臥倒時毫不猶豫,要衝鋒時勇往直前
  • 策劃一場兵變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趙匡胤給我們上了一課
    縱觀整個過程,各個環節把控的都很好,以下文字具體分析一下,策劃一場兵變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丨丨 謠言相當於一條爆炸性新聞在古代沒有新聞媒體,一切都要靠口口相傳,謠言是口口相傳最快的。在趙匡胤還沒有兵變之變,他就已經開始做了謠言的工作。
  • 黃建森:我也是「兵」 隨時迎難而上
    那時,黃建森就暗下決心,長大了要像父親一樣去當兵!不料,黃建森初中畢業時因體重不合格未能入伍,成為終生遺憾。1999年春,剛走進社會的黃建森便奔赴廣東打工。他蹲過火車站候車廳,上過工廠流水線,在建築工地當過力工、吊頂安裝工。
  • 追尋這些紅色印記
    在八一建軍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小SHUI為大家盤點集美老的軍事記憶探尋崢嶸歲月裡留下的獨特印記向最可愛的人致敬。來源:廈門網/追尋崢嶸歲月的獨特印記小SHUI還為大家整理了一份集美紅色印記旅遊路線圖,大家跟著小SHUI一起,感受在那段崢嶸歲月裡,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不斷奮鬥的偉大曆程。
  • 「雙宋離婚,範冰冰分手:做好隨時離婚的準備」
    今天聽一位長輩談話,談到工作,他說「要最好隨時辭職換工作的準備」。另外一個小夥伴問「為什麼呀」。長輩說「就算你不辭職,也要有能隨時離開的準備。時代變化這麼大,說不定哪天你現在做的崗位就被淘汰了,或者你被辭掉了。做好準備,才能臨危不亂,有備而來。」
  • 朝鮮戰場我軍最高級別俘虜,回國後被免職下放,28年後終於平反
    可是無法忽視的是,中國軍人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據不完全統治,約有十萬志願軍戰士犧牲在朝鮮半島,很多烈士的屍骨至今還沒有回到祖國。另外大約有兩萬人被敵人俘虜,只有幾千人回到祖國。在被俘虜的志願軍中,職務最高的是180師的吳成德政委,雖然吳政委不幸被俘,但不可否認他仍然是民族英雄!
  • 浦模實驗:雲遊紅色基地,探尋紅色印記
    本次主題活動是通過雲遊紅色基地,探尋紅色印記,重溫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歷程,用創編短視頻劇本的方式記錄雲遊尋訪紀實。接到任務沒多久,同學們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網上紅色展館的參觀,有的同學選擇參觀了烈士陵園,有的同學選擇參觀了名人故居,有的同學選擇參觀了一大會址。
  • 尋訪路名背後的紅色印記 上海小學生這樣過「十一」
    新華社上海10月8日電(記者吳振東 郭敬丹)興業路、南昌路、瑞金路、遵義路、延安路、建國路……上海的城市路名中,不少蘊藏著紅色基因。今年「十一」假期,眾多上海小學生走出家門,以打卡紅色路名、繪製個性化《尋訪手帳》的方式,回望中國共產黨百年徵程,表達對祖國母親誠摯的愛。
  • 志願軍救回被俘女兵,要拿美軍俘虜出氣,一看俘虜的樣子大家樂了
    可她們被嚇壞了,講不清敵人的去向,只知道那些美國兵帶著被俘人員向其大部隊的方向退走了。不知道敵人的行蹤如何救人?警衛營決定抓個「舌頭」問問,也就是俘虜。戰場上,敵我雙方派出小分隊摸哨、抓俘虜的情況很常見,對警衛營這樣的精銳部隊來說,抓俘虜並不難,難的是抓的俘虜不見得知道文工團員在哪裡。時間寶貴,警衛營一刻也沒耽擱,組建了一支突擊隊向敵人的方向穿插。
  • 為了祖國安寧,我早已準備犧牲!來自海拔5592米的解放軍請戰書
    很多人在這裡度過了青春年華,很多人為了保護群眾的生命和財產犧牲。網上有句話說得好,哪有什麼歲月安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很多人談起西藏,總會想到潔白雪山,藍藍的天空,還有熱情的西藏群眾和潔白的哈達。然而,當你真正到了西藏,才知道邊防戰士的不容易。低溫、缺氧、缺水、與世隔絕、地形崎嶇這都是西藏對邊防戰士的考驗。詹娘舍哨所,處在海拔4655的懸崖峭壁上,雲霧環繞。
  • 在黔西南,追尋這些紅色印記
    為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到來,黔西南州於6月12日在興義市威舍鎮紅軍村舉辦了「重走長徵路 尋找最美紅色故事」活動。    遵義會議後,為徹底擺脫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抵達貴陽東南面龍裡,擺出直逼貴陽態勢,迫使蔣介石坐鎮貴陽指揮,並調動滇軍援黔。趁國民黨大規模調動的慌亂之際,紅軍主力分三路繞道貴陽,揮師黔西南。
  • 紅色印記:大革命時期的陽江農會
    今天的《紅色印記——陽江革命遺址》系列報導,我們一起去回望當時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坐落在陽東區雅韶鎮雅韶村的譚氏宗祠,是當時陽江縣第一個農會成立地。1925年5月,廣東省農民協會成立,農運迅速發展。1926年夏秋期間,在廣州從事革命活動陽江籍的革命青年譚作舟帶領敖華袞、黃貞恆等從廣州回到他的家鄉雅韶村,深入宣傳發動群眾,成立了陽江縣第一個鄉農民協會一一雅韶鄉農民協會。
  • 我是一個兵,如果要加個定語,叫我女兵
    一個「女」字,讓人想到纖弱和嬌柔,一個「兵」字,彰顯著責任和擔當。當「女」與「兵」放在一起,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今天,我們走進第80集團軍某工化旅指揮通信連女兵排,看一看她們是如何把姑娘的溫柔、美麗和戰士的剛毅、果敢集於一身。
  • 為抗日犧牲的日本人:曾拿起步槍痛殺鬼子,為救連長壯烈犧牲
    這些事跡不僅包括了用血肉築起堅固長城的先輩,也包括了那些為抗日戰爭犧牲的日本人。松野覺就是這樣一位為抗日而死的日本人。1942年12月18日,日軍一個大隊加上偽軍施亞夫部(約1000餘人),向新四軍蘇中根據地進行「大掃蕩」。
  • 優待俘虜的政策比日內瓦都早,日軍戰俘:共產黨軍隊是仁義之師
    日軍被俘傷兵渡道俊夫,為我們記錄了下了那時那黨那人,是如何做好做細俘虜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心理變化: 「1940年8月,百團大戰時,我們中隊在晉西北大部分被殲,剩下我們受傷的當了俘虜。我日夜擔心,八路軍一定會用極其殘忍的手段來處死我們。當時,我精神上極其苦悶。
  • 抗戰中第一個日軍俘虜是如何抓獲的?活捉他的又是哪位開國上將?
    按照對付國民黨軍的慣例,事先甚至都考慮好戰鬥結束後將日軍戰俘送到戰區國民黨方面去展示,因此戰前給戰士們作動員時,強調要優待俘虜,準備抓1000個俘虜。這時的日軍還真有點兒武士道精神,死也不投降。戰鬥結果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000多個日軍全部戰死,一個活著的都沒捉到。這麼大的伏擊戰沒有抓到一個俘虜,在紅軍戰史上尚無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