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延安時期的三個小故事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毛澤東出身於農家,一生簡樸,以身作則。在延安時,他同指戰員們一道,親自動手,挖地、澆水、施肥、種地,不貪圖個人享受,關心他人,尊老愛老,對孩子「約法三章」等故事,始終銘刻在人民的心中,成為我黨樹立良好形象當之無愧的楷模。 「親手幹才算自己的勞動」 熊雲,四川閬中人。1933年參加紅軍,曾任中央軍委機要科譯電員、華北特種兵新建工廠政委。
-
江青延安相夫教子:沒她毛澤東心神不定
平時家庭生活中,「毛澤東完全處於他的影響之下,他甚至一刻也離不開她。奧爾洛夫對我說,沒有江青,毛就心神不定,有時甚至不肯試體溫,不肯服藥」。 1944年7月,參加中外記者團到延安訪問的美國記者哈裡森?福爾曼,在棗園拜訪毛澤東,江青參加會見。他印象中的江青,身材清秀,舉止優雅,一雙烏黑的眼睛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
解放戰爭爆發後,毛澤東為何「放棄」延安?
1945年8月28日上午,延安晴空萬裡。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爭取光明的國家前途慨然而行。第一個走出飛機的就是毛澤東。當晚,蔣介石設宴歡迎毛澤東一行。這是自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之後,毛澤東與蔣介石時隔多年的第一次見面。
-
毛澤東延安時期的三個小故事:對毛岸英「約法三章」
原標題:毛澤東延安時期的三個小故事 毛主席對毛岸英「約法三章」 「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是毛主席對自己兒子的「約法三章」。一些領導幹部的腐敗,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發的,如果他們也用毛澤東的這個「約法三章」,黨內又何來因子女而產生的腐敗呢?
-
大型藝術影畫《延安記憶》在延安聖地河谷首演
10月15日,大型藝術影畫《延安記憶》在延安聖地河谷金延安鐘鼓樓廣場首演。 據悉,《延安記憶》由陝西旅遊集團打造,以大型燈光投影的形式,依託山體、水景、廣場,集合聲光電、特效、虛擬山體窯洞群、視頻數字內容、時光回溯、高科技為一體,通過震撼的音效和動人心魄的畫面,融合科技感和時尚感,實現投射內容裸眼3D效果,新穎獨特,極具視覺衝擊力。
-
五月去延安,追尋革命記憶,享受紅色之旅
延安,也是一座承載著紅色歷史記憶的革命聖地。一直以來,延安都以其特色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吸引著各地的遊人。五月又稱「紅五月」,因為在革命年代,五月是個革命熱情高漲的月份,五月,延安這座城陽光燦爛,雲白天青,所以五月去延安,是非常合時宜的。那麼延安都有值得去的景點呢,一起來看看吧。
-
最新發現:延安土窯前毛澤東照片首次面世(圖)
這些照片都是經過了戰爭年代的洗禮,其中近50餘張是首次面世,特別珍貴的有「延安土窯前的毛澤東主席」、「毛主席在延安土山上和戰士們談話」等。其中「延安土窯前的毛澤東主席」的照片,毛主席身穿舊衣,面貌清瘦,頭髮略顯凌亂,給人一種從旁抓拍的感覺。老人對記者說:「這張照片已經珍藏有50多年了,從未拿出來示人。」劉明老人保存最早的照片是1940年拍的一張紅軍軍人的照片。
-
延安大學一教授十年英文翻譯114首毛澤東詩詞
本報延安訊(記者劉劍)延安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張純厚在十餘年時間裡,翻譯了114首毛澤東詩詞及其歷史資料,目前已整理出版兩本專著。 延安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張純厚1981年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碩士研究生畢業,1998年獲得美國中部密執根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辛辛那提大學政治科學博士學位。
-
「四史」記憶丨為什麼「抗大」能夠愈抗愈大?
紅大成立當天,黨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出席了開學典禮。毛澤東發表講話指出:「第一次大革命有一個黃埔軍校,它的學生成為當時革命的主導力量,領導了北伐成功。1937年1月,紅大跟隨黨中央進駐延安,並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只有這麼一家。」這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對這所「窯洞大學」的描述。這所「窯洞大學」的教育委員會主席,由毛澤東兼任。
-
延安時期朱德六十大壽: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寫賀詞
編者按:《人民政協報》發表文章《延安時期不尋常的祝壽活動》,文中記述,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六十歲誕辰,中共中央及各中央局,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為其六十大壽題詞、撰文等,以示祝賀。
-
延安文藝座談會的細節與花絮
當時,從上到下有這樣一個共識:王實味不能參加這次座談會。因為他三月間發表了《野百合花》、《政治家·藝術家》等專門暴露延安、矛頭指向「大頭子」、歪曲事實、挑撥離間的文章,產生了離心離德的惡劣作用,正在受批判。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他是作家,也不會允許他參會。 毛澤東找了3個人幫助初擬參會人員名單。一是周揚。
-
劉思齊:從毛澤東的乾女兒到兒媳到大女兒;婚禮信物是毛澤東大衣
直到1937年,她們二人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這一年,劉思齊剛滿7歲。在延安的生活雖然清苦,但至少不用再東躲西藏、擔驚受怕。令小思齊沒有想到的是,自己一年後居然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父愛」。1938年春節,在延安中央黨校的大禮堂裡,話劇《棄兒》正在上演,而扮演烈士遺孤的小演員正是年幼的劉思齊。
-
又到毛澤東誕辰:緬懷永遠的偉人
△1945年8月,毛澤東、周恩來與赫爾利在延安王家坪會談。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毛澤東決定去。1945年8月27日,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再次來到延安,為毛澤東到重慶作出保證。△1949年7月,分別7年多的大女兒李敏回國了,毛澤東十分興奮,說李敏是他的「洋寶貝」。
-
偉人毛澤東的實幹品質
原標題:偉人毛澤東的實幹品質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文學家……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位實幹家。 青年毛澤東即頗具實踐精神。他早年曾參加著名的少年中國學會。
-
龔雲:延安時期黨與知識分子的關係
當時大後方形勢逆轉,去前方困難,於是在延安集中了一大批文化人,他們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某些人還對革命有模糊觀念,加之內奸破壞分子暗中作祟,所以在延安的文化人中暴露出了許多嚴重問題。第三個階段,從座談會到1943年4月。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學習毛澤東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並在文化人中展開討論,從思想上教育和改造他們,採取具體步驟把他們動員到實際工作中。
-
延安路上的領袖風採:毛主席有轎車不坐,周總理拒絕包廂軟臥
在出行的路上,老一輩革命家們給我們留下了一段段珍貴的記憶。 剛到延安時,當地同志為毛澤東選了兩匹馬以方便他出行,其中一匹是小青馬,它個頭雖不大,但力氣大、靈活、速度快,跑起來平穩,且性格溫順老實,很得毛澤東的喜愛,他出外辦事時經常騎這匹馬。
-
「延安命題」期待當代回答
在體現時代、貼近生活、服務人民上,「延安命題」需要全新的當代回答 70年前的5月23日,延安文藝座談會結束。毛澤東所作講話,引來與會者熱烈掌聲。 當年,面對4萬多懷抱報國激情匯聚延安的文化青年,面對他們與現實接觸不多、對群眾「不熟、不懂」等種種問題,毛澤東以高超的理論智慧,釐清了「文藝與時代」、「文藝與生活」、「文藝與大眾」等基本問題。文藝應該為人民大眾服務,文藝作品的源泉是人民生活,文藝工作者「必須和新的群眾的時代相結合」……這些論斷,為中國文藝工作和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
毛澤東熱為何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組圖)
在延安時期,他經常為聽不到反面意見感到著急,自己就站在自己的對立面批駁自己的觀點。據薄一波同志回憶,1942年陝甘寧邊區老百姓中有人講毛澤東的怪話,保衛部門要追查,他堅決反對,卻說:「想想我們做了什麼錯事,引起反感。」後來檢查發現,陝北這個地?方不過一百三四十萬人口,一年就徵收了十九萬大擔公糧,人民負擔太重。
-
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臺前幕後
它佔據了延安最好的建築—橋兒溝大教堂的魯藝校園,匯集了從淪陷區和大後方來到延安的許多藝術家。這裡瀰漫著西洋音樂的琴聲,漫畫和木刻引領全國潮流,周立波講授的《安娜·卡列尼娜》吸引著全校師生。這裡不但上演曹禺的《雷雨》《日出》,而且還上演果戈理的《欽差大臣》、契科夫的《蠢貨》、莫裡哀的《偽君子》、包哥廷的《帶槍的人》等中外名劇,甚至把蘇聯著名導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也引入戲劇教學之中。
-
拾究之路|延安精神③:自力更生,突破封鎖的「那道光」
經歷過2020年抗疫阻擊戰,我們更能理解當年延安的大生產運動,懂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價值內涵。封住嘲笑「塌臺」的嘴巴1942年的延安,比以往時候更艱難。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瘋狂進逼,國民黨實行經濟封鎖,陝甘寧邊區陷入困境。戰士們出無衣,食無油,書無紙,咽無菜,腳無鞋襪,冬無寒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