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爆發後,毛澤東為何「放棄」延安?

2020-12-01 CCTV國家記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歷時十四年偉大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宣告結束。

圖:日本投降 歡呼的人群

面對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反攻,蔣介石焦慮不安。因為此時的國民黨軍主力大多位於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遠離戰場。

為了爭奪勝利果實,蔣介石一方面以中國戰區統帥的名義,命令八路軍等中共所屬武裝力量原地駐防待命,不得受降,一方面命令其他國民黨軍日夜兼程向日軍佔領區後方進軍。

1945年8月14日至8月23日,蔣介石接連三次向延安發出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會談,商討所謂戰後和平事宜。

1945年8月23日深夜,中央書記處會議室裡燈火通明。接連幾日,中共中央對蔣介石的談判邀請做了極為細緻的分析。

大家最終認為同國民党進行談判,爭取和平是有可能的。但這其中,也存在蔣介石設下鴻門宴的可能。但如果不去,蔣介石就會把內戰責任推給共產黨。

中共中央最終討論決定,接受蔣介石邀請,由周恩來、王若飛陪同毛澤東去重慶談判。為防萬一,中共中央開會補選了陳雲和彭真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

蔣建農 中共黨史專家:

毛澤東自己說,假如把我扣在那兒了,那我就讀書搞一些研究,委託劉少奇做中共中央的代理書記,主持中央的工作。也就是說,去重慶是做了冒風險的準備。


1945年8月28日上午,延安晴空萬裡。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爭取光明的國家前途慨然而行。

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下午3時37分,毛澤東乘坐的飛機安然著陸。第一個走出飛機的就是毛澤東。

當晚,蔣介石設宴歡迎毛澤東一行。這是自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之後,毛澤東與蔣介石時隔多年的第一次見面。

圖:毛澤東和蔣介石重慶談判期間合影

從8月29日到10月10日,國共雙方歷經43天的談判之後,最終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然而,中國共產黨真誠希望全面停戰,爭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卻未能阻止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步伐。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三十萬大軍,兵分四路,向中原解放區大舉圍攻,全面內戰爆發。

1946年10月11日,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最大城市張家口發動突然襲擊,佔領張家口。蔣介石志得意滿,宣布將召開所謂「國民大會」。

一個月後,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不顧中國共產黨及中國民主同盟等黨派的堅決反對,在南京悍然召開國民大會,通過所謂的《中華民國憲法》。

圖:蔣介石召開國民大會

1946年11月19日,周恩來等共產黨代表由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7日,董必武率團離開南京,國共和談徹底破裂。

1947年3月11日,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開始對延安進行長達七天的轟炸。

為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中共中央決定撤離延安。一槍不放,就把延安讓給敵人,這讓許多身經百戰的幹部戰士想不通。毛澤東對他們說:「蔣介石佔領延安,絕不是他的勝利,而是他失敗的開始,我們要拿一個延安換一個中國。」

1947年3月19日,毛澤東撤離王家坪。

在延安出生長大的孩子們,也隨大人離開家。他們或坐在擔子裡,或者跟著步行,與心愛的寶塔山漸行漸遠。

國民黨軍佔領延安兩天之後,胡宗南就以5個旅的兵力向安塞方向急進,企圖圍殲西北野戰兵團主力於安塞東北地區。

實際上,早在撤離延安之前,毛澤東與彭德懷等人就已經在陝北的山巒與溝壑當中,為追擊的國民黨軍設下了埋伏。

國共之間這場意志與戰略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1947年3月25日,西北野戰兵團在青化砭一帶設下包圍圈,經過不到一小時的戰鬥,西北野戰軍以傷亡265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三十一旅近2900人。隨後不久,解放軍又連續取得羊馬河、蟠龍兩次殲滅戰的勝利。

在清澗縣棗林則溝村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中共中央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組成中央前委,轉戰陝北。

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中央前委就像一個來無蹤、去無影的流動司令部,一邊牽制敵人,一邊通過電波,指揮著全國的解放戰爭。

10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的名義發表宣言,明確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一個獨立、民主、統一的新中國,即將噴薄而出。

1948年3月23日,中央前委到達吳堡縣川口,準備從這裡告別陝北,東渡黃河。在登上渡船的一霎,毛澤東對葉子龍說,子龍,還是照張相吧。說著,他轉過身,背朝著黃河西岸,照了一張相。

13年前,陝北的土地迎接了疲憊的紅軍,這支軍隊依靠著群眾的力量,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毛澤東曾動情地說過,延安人民對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要感謝延安人民啊!

圖:紅軍進入延安

1948年4月21日,西北野戰軍收復延安。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打響。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發起。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結束。1949年3月5日,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進駐北平。

如今的延安,仿佛一座巨大的博物館,群山之上,是中國共產黨勵精圖治的記憶。


敬請收看今晚(11月20日)20:00

CCTV-4《國家記憶》

《延安歲月》之《向勝利出發


全網獨家首發盡在央視頻APP!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節目

掃描下方二維碼搶鮮看!

相關焦點

  • 他被毛澤東稱為「我們中國的炮兵元帥」,在解放戰爭中犧牲
    摧枯拉朽的炮火加快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解放戰爭中,人民軍隊有26萬名官兵血染沙場。其中,就包括了人民炮兵的奠基人、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朱瑞。為了給畫家們提供畫像的參考,攝影師為毛澤東拍攝數幅正面肖像,但是幾張照片都不能盡如人意。最後還是周恩來找到幾幅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生活照,選定了一張合影中的毛澤東像,作為開國大典毛澤東畫像的摹本。這張合影中的另一個人,就是朱瑞。
  • 延安時期朱德六十大壽: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寫賀詞
    編者按:《人民政協報》發表文章《延安時期不尋常的祝壽活動》,文中記述,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六十歲誕辰,中共中央及各中央局,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為其六十大壽題詞、撰文等,以示祝賀。
  • 「延安第一美女」吳莉莉,為何離開延安,跟隨國民黨逃到了臺灣?
    張研田是一名在北平讀書的學生,「一二九」愛國運動爆發時,張研田與很多在北平讀書的學生都參與到運動中,吳莉莉也是丈夫的堅定支持者,為此他們夫妻特意在1935年由北平奔赴西安,在西安加入抗日救國大軍。 1936年,西安事變的爆發讓吳莉莉看到了我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決心,在延安成為革命聖地後,1937年2月,吳莉莉沒有絲毫猶豫,放棄了在西安的工作,作為一名翻譯奔赴延安。
  • 江青延安相夫教子:沒她毛澤東心神不定
    江青與毛澤東結婚後,在延安度過了一段安寧、幸福的婚姻生活,也是她一生中最滋潤、溫馨的生活。1937年1月毛澤東隨中央機關進駐延安後,住在延安古城鳳凰山麓的李家窯院。江青從魯藝調到中央軍委辦公室工作之前,周六晚上過來,周一早上回去。據警衛員蔣澤民回憶:「江青回來後,對毛澤東比較關心,照顧得也還周到。
  • 【延安記憶】毛澤東參加大生產
    清晨,那噴薄而出的朝陽,透過薄薄的雲層照射著延安的山川,那蜿蜒曲折的鳳凰山、清涼山圍繞環抱的延安古城,更加瑰麗壯觀。軍民大生產的熱浪,震撼了延安。一天,毛澤東來到了警衛班,對警衛班的幹部說:「你們也給我分一塊地,我要參加生產。」警衛班的同志深知主席很忙,勸主席不要參加了。毛澤東堅決不肯,他說:「大生產是黨中央的號召,我應當和其他同志一樣,響應黨的號召,參加大生產運動。」
  • 毛澤東打仗的辦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把包袱讓給敵人背」 毛澤東不僅向他的將領們指明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略思想,而且也在身體力行著。此時的毛澤東,剛剛撤離延安,正在陝北高原的深溝高壑之中輾轉行進,在轉戰陝北中一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 1946年6月,國民黨當局發動全面內戰。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國民黨軍戰線日益延長而兵力日益不足的被動局面日漸顯現。
  • 李世明:延安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原標題:延安精神及其時代價值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穿越棗園的燈光、楊家嶺的會堂、清涼山的紅色電波,延安精神熠熠生輝。黨中央在延安13年,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抗日戰爭的指揮中心和總後方。
  • 毛主席去重慶,蔣介石來延安,這一去一來,蔣介石終於明白了什麼
    中外記者因此紛紛湧入延安進行戰地採訪。這讓胡宗南叫苦不迭。其實,在內戰爆發前夕,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採訪時就發表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他非常自信地說:「歷史最後將證明,這小米加步槍比蔣介石的飛機坦克還要強些。雖然在中國人民面前還存在著許多困難,中國人民在美帝國主義和中國反動派的聯合進攻之下,將要受到長期的苦難。
  • 毛澤東熱為何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組圖)
    人們不禁要問,毛澤東熱為何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有網友說,人民熱愛毛澤東的理由可以列出很多條,但只有一條就足夠了,這就是他熱愛人民,他的仁愛像朝陽一樣和煦,他的奉獻像春蠶一樣無私,他的偉大思想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愛人者人恆愛之」,毛澤東熱愛人民,人民熱愛毛澤東天經地義。
  • 毛澤東為何有德國名字叫「毛奇」
    1893年12月26日清晨,毛澤東在韶山沖出生,父親毛順生與母親文七妹在此之前已生過兩個男孩,都夭折了,所以對毛澤東倍加呵護。1898年毛澤東5歲,為祈求長命富貴,母親文氏領著他來到韶山觀音石前焚香跪拜,認了「石乾娘」。因毛澤東排行第三,從此,父母家人以及鄉人都叫他為「石三」或「石三伢子」。
  • 胡宗南的武裝大遊行:佔領了延安,卻陷入了泥潭
    圖1:解放戰爭中的陝北戰場,國民黨軍雖然一度佔領延安,最後卻輸了個乾淨重點進攻的目標:延安1935年11月,中央紅軍經過長徵到達陝北。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東北軍讓出延安、甘泉、富縣三地給紅軍,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於1937年1月10日進駐延安,由此延安開始成為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首府所在地。
  • 毛澤東和他的三位美國朋友:他們怎樣評價毛澤東
    因為毛澤東有晚上工作的習慣,談話常常從晚上9點開始,一直到次日凌晨兩點多才結束。   多日的長談中,毛澤東只談中國的革命等問題,對斯諾所提的個人經歷問題一直避而不談。斯諾不肯放棄,在冥思苦想後決定用一下激將法。他對毛澤東說:「因為國民黨四散流言,外界對您的傳言很多,有的人說您有三個老婆,那您能不能談談自己的真實經歷好讓外界了解您呢?」
  • 延安大學一教授十年英文翻譯114首毛澤東詩詞
    本報延安訊(記者劉劍)延安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張純厚在十餘年時間裡,翻譯了114首毛澤東詩詞及其歷史資料,目前已整理出版兩本專著。   延安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張純厚1981年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碩士研究生畢業,1998年獲得美國中部密執根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辛辛那提大學政治科學博士學位。
  • 毛澤東延安時期的三個小故事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毛澤東出身於農家,一生簡樸,以身作則。在延安時,他同指戰員們一道,親自動手,挖地、澆水、施肥、種地,不貪圖個人享受,關心他人,尊老愛老,對孩子「約法三章」等故事,始終銘刻在人民的心中,成為我黨樹立良好形象當之無愧的楷模。 「親手幹才算自己的勞動」 熊雲,四川閬中人。1933年參加紅軍,曾任中央軍委機要科譯電員、華北特種兵新建工廠政委。
  • 毛澤東延安時期的三個小故事:對毛岸英「約法三章」
    原標題:毛澤東延安時期的三個小故事   毛主席對毛岸英「約法三章」   「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是毛主席對自己兒子的「約法三章」。一些領導幹部的腐敗,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發的,如果他們也用毛澤東的這個「約法三章」,黨內又何來因子女而產生的腐敗呢?
  • 立功立言立德的巍峨豐碑——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27周年
    10月10日《雙十協定》達成後,黨內部分同志被「和平民主新階段」所迷惑,產生了到國民黨政府當官過太平日子的思想。毛澤東告誡大家,蔣介石仇共滅共的本性不會改變!從「雙十協定」籤訂到1946年6月,毛澤東對即將到來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了周密謀劃和準備。 (十六)運籌黃土高坡,決勝各個戰場。
  • 朱鴻召:延安時期的陳伯達
    坐了兩年冷板凳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北平、天津相繼淪陷。陳伯達經請示北方局同意,挈婦將雛,從天津出發,取道青島、西安,大約1937年10月底來到延安。據他晚年回憶,「我到延安時,已經是來得很晚了,文化人來得多了,開歡迎會的形式已沒有了。
  • 龔雲:延安時期黨與知識分子的關係
    當時大後方形勢逆轉,去前方困難,於是在延安集中了一大批文化人,他們脫離群眾、脫離實際,某些人還對革命有模糊觀念,加之內奸破壞分子暗中作祟,所以在延安的文化人中暴露出了許多嚴重問題。第三個階段,從座談會到1943年4月。在這一階段,主要是學習毛澤東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並在文化人中展開討論,從思想上教育和改造他們,採取具體步驟把他們動員到實際工作中。
  • 朝鮮對我國解放戰爭的支援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星紅旗上染著朝鮮烈士的鮮血。」    除了平壤辦事處及其下設的4個辦事分處之外,當時在朝鮮還有華僑聯合總會也在支援祖國東北解放戰爭。抗戰勝利後,朝鮮半島共有華僑約五六萬人,其中朝鮮北部有2萬餘人。中共中央經與朝鮮黨中央商量,1946年11月,朝鮮華僑總聯合會在平壤成立,其領導機構簡稱「華聯總會」。
  • 最新發現:延安土窯前毛澤東照片首次面世(圖)
    這些照片都是經過了戰爭年代的洗禮,其中近50餘張是首次面世,特別珍貴的有「延安土窯前的毛澤東主席」、「毛主席在延安土山上和戰士們談話」等。其中「延安土窯前的毛澤東主席」的照片,毛主席身穿舊衣,面貌清瘦,頭髮略顯凌亂,給人一種從旁抓拍的感覺。老人對記者說:「這張照片已經珍藏有50多年了,從未拿出來示人。」劉明老人保存最早的照片是1940年拍的一張紅軍軍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