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延安時期的三個小故事

2020-12-11 黨史頻道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毛澤東出身於農家,一生簡樸,以身作則。在延安時,他同指戰員們一道,親自動手,挖地、澆水、施肥、種地,不貪圖個人享受,關心他人,尊老愛老,對孩子「約法三章」等故事,始終銘刻在人民的心中,成為我黨樹立良好形象當之無愧的楷模。

「親手幹才算自己的勞動」

熊雲,四川閬中人。1933年參加紅軍,曾任中央軍委機要科譯電員、華北特種兵新建工廠政委。1983年6月,我還在《星火燎原》任編輯時,聽他講了一段毛主席在延安參加大生產時的親歷往事,至今記憶猶新。

1942年年底,轟轟烈烈的延安大生產運動開始後,毛主席更忙了。他有個習慣,喜歡晚上辦公,有時一忙就是一個通宵。這樣,毛主席的睡眠時間就越來越少了。大生產運動期間,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還要和中央機關的同志們一塊去參加勞動。

那時,熊雲在中央機要科當譯電員,他們跟主席一塊住在棗園。棗園有一排窯洞,用兩道牆隔成了三個院,主席住在北邊的院內,機要科住在中間的一個院裡。

機要科的同志們見主席工作那麼忙,休息時間卻那樣少,很擔心他累壞了身體。趁主席到地頭去的當兒,他們幾個機要員一合計,就搶著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幫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笑,望著他們這一幫十六七歲的小青年,擺手示意不讓他們幫助,並說:「你們挖的地,不算我的勞動,親手幹才算自己的勞動。」

就這樣,毛主席用了幾個下午的時間,親手挖了兩畝多地,並在地上澆了水,上了肥,種上了西紅柿、辣椒等蔬菜。綠油油的蔬菜、豐碩的果實綴在枝頭上,把棗園的後山坡裝點得更加美麗了。

中央機要科的同志們,望著這豐收的景象,十分感慨,因為在這塊土地上,灑下了毛主席辛勤勞動的汗水!

推薦閱讀


盤點:毛澤東一生中愛讀的8部書

組圖:歷屆中共中央領導人在閱兵式上的珍貴照片

緬懷開國上將宋時輪:早年三次擊退日軍圍剿 曾主持軍事科學院工作28年

哪位開國上將曾是資深的「潛伏」者

陳雲當選恢復重建後的中央紀委第一書記經過

相關焦點

  • 毛澤東延安時期的三個小故事:對毛岸英「約法三章」
    原標題:毛澤東延安時期的三個小故事   毛主席對毛岸英「約法三章」   「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是毛主席對自己兒子的「約法三章」。一些領導幹部的腐敗,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發的,如果他們也用毛澤東的這個「約法三章」,黨內又何來因子女而產生的腐敗呢?
  • 朱鴻召:延安時期的陳伯達
    1939年3月,陳伯達在延安被調任毛澤東秘書。1970年8月,陳伯達在廬山被毛澤東發動的「批陳整風」運動打倒。三十餘年政治秘書生涯中,陳伯達的學問是三流的,政治是二流的,文筆是一流的。延安時期,他在毛澤東思想形成中的作用被海外學者高估了,在毛澤東領導下思想路線鬥爭中的作為被低估了。
  • 延安時期朱德六十大壽: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寫賀詞
    編者按:《人民政協報》發表文章《延安時期不尋常的祝壽活動》,文中記述,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六十歲誕辰,中共中央及各中央局,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為其六十大壽題詞、撰文等,以示祝賀。
  • 龔雲:延安時期黨與知識分子的關係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和知識分子的關係,是近年來學者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特別是在2012年,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之際,一些學者借所謂的「王實味問題」來歪曲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與知識分子的關係。
  • 江青延安相夫教子:沒她毛澤東心神不定
    火紅的晚霞中,蒼茫的暮色下,毛澤東和江青並肩而行,主席身材魁梧,江青窈窕。望著他們緩緩而行的背影,我從心裡祝福他們幸福。」1938年8月,江青調到中央軍委辦公室工作後,就全面進入毛澤東的日常生活。同年11月20日,日本飛機開始連續轟炸延安古城,當晚,毛澤東和江青搬遷到城外西北郊約三公裡的楊家嶺。
  • 解放戰爭爆發後,毛澤東為何「放棄」延安?
    1945年8月14日至8月23日,蔣介石接連三次向延安發出電報1945年8月28日上午,延安晴空萬裡。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爭取光明的國家前途慨然而行。一槍不放,就把延安讓給敵人,這讓許多身經百戰的幹部戰士想不通。毛澤東對他們說:「蔣介石佔領延安,絕不是他的勝利,而是他失敗的開始,我們要拿一個延安換一個中國。」 1947年3月19日,毛澤東撤離王家坪。
  • 珍貴延安時期魯藝版畫落戶復旦大學圖書館
    原標題:珍貴延安時期魯藝版畫落戶復旦大學圖書館Hanlon)中校的子女帶著15幅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版畫名家創作於上世紀40年代的木刻版畫和版畫背後的故事,回到中國。  今天,「歸來:藝術穿越時空——Hanlon中校捐贈延安魯藝版畫捐贈儀式暨主題展開幕儀式」在復旦大學舉行。
  • 【延安記憶】毛澤東參加大生產
    清晨,那噴薄而出的朝陽,透過薄薄的雲層照射著延安的山川,那蜿蜒曲折的鳳凰山、清涼山圍繞環抱的延安古城,更加瑰麗壯觀。軍民大生產的熱浪,震撼了延安。一天,毛澤東來到了警衛班,對警衛班的幹部說:「你們也給我分一塊地,我要參加生產。」警衛班的同志深知主席很忙,勸主席不要參加了。毛澤東堅決不肯,他說:「大生產是黨中央的號召,我應當和其他同志一樣,響應黨的號召,參加大生產運動。」
  • 延安整風時期幹部的寫筆記制度
    延安時期,我們黨明確強調「學習是共產黨員的責任」,學習要與工作聯繫起來,要通過學習不斷改進、提升工作。1941年5月起,我們黨在以延安為中心的全黨範圍內,開展了一場深入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即延安整風運動。在整風運動中,為了提升黨員幹部學習的質量,避免誇誇其談,真正達到「改造思想」「改造工作作風」的實效,實現推動革命事業向前發展的目的,寫學習筆記成為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
  • 職業教育史丨延安時期職業教育
    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教育方針及理念基本形成和完善的時期。延安時期的國民教育最具本土性和創造性,期間產生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教育的性質和面貌,並影響了幾代人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和行為的選擇,譜寫了我國教育史上的光輝篇章。
  • 毛澤東在抗戰時期對陳獨秀的評價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毛澤東曾多次論述陳獨秀, 但集中評論則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沒有調查研究就不懂得這件事,所以我們給他起個名字,叫做機會主義。」 毛澤東的這些論述,告誡全黨要從陳獨秀的錯誤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避免重蹈大革命失敗的覆轍,這對於教育全國人民,統一全黨思想,都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深遠的政治影響。
  • 黨校史話|延安中央黨校的平劇演出
    中央黨校編演平劇《逼上梁山》劇照延安時期的中央黨校,學習和工作之餘的文藝活動也十分活躍。此時的文藝活動不僅僅停留在校園文化生活層面,也不僅僅是教學的輔助角色,在更深層意義上,屬於貫徹毛澤東關於整風講話以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精神的切實行動和實際成效的範疇,也正是出於這一原因,毛澤東對此時中央黨校的文藝活動十分關注、大力支持、親自指導並給予高度評價。延安時期中央黨校的平劇演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精彩書摘 | 82個小故事,見證「初心一葉」
    中共黨史出版社推出新書《初心一葉:黨史中的人與事》,通過發生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82個故事,來講述黨的道理、弘揚黨的精神。一篇篇小故事,折射出的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守信仰,捨生忘死,前僕後繼,為中華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不懈奮鬥的崇高品質;闡釋的是嘉興南湖的一艘小小紅船,為什麼能一路櫛風沐雨,披荊斬棘,破浪前行,成為如今這艘行穩致遠的歷史巨輪。本文摘自《初心一葉:黨史中的人與事》,有刪節。
  • 最新發現:延安土窯前毛澤東照片首次面世(圖)
    這些照片都是經過了戰爭年代的洗禮,其中近50餘張是首次面世,特別珍貴的有「延安土窯前的毛澤東主席」、「毛主席在延安土山上和戰士們談話」等。其中「延安土窯前的毛澤東主席」的照片,毛主席身穿舊衣,面貌清瘦,頭髮略顯凌亂,給人一種從旁抓拍的感覺。老人對記者說:「這張照片已經珍藏有50多年了,從未拿出來示人。」劉明老人保存最早的照片是1940年拍的一張紅軍軍人的照片。
  • 毛澤東和他的三位美國朋友:他們怎樣評價毛澤東
    因為毛澤東有晚上工作的習慣,談話常常從晚上9點開始,一直到次日凌晨兩點多才結束。   多日的長談中,毛澤東只談中國的革命等問題,對斯諾所提的個人經歷問題一直避而不談。斯諾不肯放棄,在冥思苦想後決定用一下激將法。他對毛澤東說:「因為國民黨四散流言,外界對您的傳言很多,有的人說您有三個老婆,那您能不能談談自己的真實經歷好讓外界了解您呢?」
  • 毛澤東「三先三後」的讀書之法
    讀書是為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毛澤東信中說的「三先三後」的「為學之道」,也是他一生遵循的讀書方法之一。 走上革命道路後,毛澤東根據革命的實際需要去讀書,仍然是「先博而後約」。延安時期,毛澤東是抗大校務委員會主席。一次在校務辦公會上他對大家說:「我們要來一個讀書比賽,看誰讀的書多,掌握的知識多。只要是書,不管是中國的,外國的,古典的,現代的,正面的,反面的,大家都可以涉獵。」(穰明德:《毛澤東同志要求我們多讀書》,《人民日報》1983年 12月 14日。)
  • 延安大學一教授十年英文翻譯114首毛澤東詩詞
    本報延安訊(記者劉劍)延安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張純厚在十餘年時間裡,翻譯了114首毛澤東詩詞及其歷史資料,目前已整理出版兩本專著。   延安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張純厚1981年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碩士研究生畢業,1998年獲得美國中部密執根大學公共管理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辛辛那提大學政治科學博士學位。
  • 毛澤東的小女兒為何不姓毛丨「爸爸散步去」,李訥從小就是開心果
    1940年,李訥在延安出生,和其他孩子一樣的是,她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而另一方面,她平凡卻也不平凡。很多人知道李訥,因為他是毛澤東主席的女兒,卻不知道,在這個女孩的身上,發生了太多不平凡的事。
  • 毛澤東遺物的故事
    「拆」了眼鏡躺著讀書  周福明(毛澤東的衛士 理髮師):因為主席得了白內障,做了手術以後,必須要戴眼鏡。  逄先知(毛澤東圖書管理員):因為他讀書是躺著的。  周福明:他不舒服啊,他躺在這邊的話,這邊不就有個(眼鏡)腿硌著了,難受了嘛。
  • 名字的含義:毛澤東曾用過的26個化名
    毛澤東本文摘自:《中國歷史故事網》毛澤東的名字是按毛氏祖先早就排定的譜牒而取的。《毛氏族譜》定下的子孫名字族牒為:「立顯榮朝士,文方運際祥,祖恩貽澤遠,世代永承昌」。比如毛澤東的祖父毛恩普,就是「恩」字輩,父親毛貽昌,即是「貽」字輩,毛澤東和兄弟毛澤民、毛澤覃等都是「澤」字輩,毛澤東的下一代即「遠」字輩,比如毛遠新。毛澤東一生中,除正名「毛澤東」外,還曾先後用過二十六個名字(包括化名)。第一個名字是石三伢子,即毛澤東的小名。1898年,毛澤東5歲時,為了祈求長命富貴,素信佛教的母親文氏領著他來到韶山觀音石前焚香跪拜,認了「石乾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