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澤東的遺物中,有兩副老花眼鏡,一副沒有左眼鏡腿,一副沒有右眼鏡腿。
「拆」了眼鏡躺著讀書
周福明(毛澤東的衛士 理髮師):因為主席得了白內障,做了手術以後,必須要戴眼鏡。
逄先知(毛澤東圖書管理員):因為他讀書是躺著的。
周福明:他不舒服啊,他躺在這邊的話,這邊不就有個(眼鏡)腿硌著了,難受了嘛。
李權芳(原大明眼鏡店師傅):後來要配這個躺著看書的眼鏡,我們就給他出個主意,就是左腿拆一個,右腿拆一個。
為了多讀書和人捉迷藏
看上去條件優越的毛澤東,偏偏在讀書這件事上,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輕而易舉,甚至,為了多讀點書,他幾乎不得不跟人捉了一輩子迷藏。
第一個捉迷藏的對象,是他那位嚴厲的父親。
毛新宇(毛澤東的孫子):我太爺爺不讓他讀書,太爺爺嫌他浪費油,晚上讀書耗油,所以就是不讓他(讀書),家裡的油耗不起,那我爺爺就得想辦法啊。
《西行漫記》解說:我常常在深夜裡把我屋子裡的窗戶遮起,好使父親看不見燈光。
不僅如此,戰爭歲月裡,毛澤東還喜歡保管和收藏他所讀過的每一本書。
張健儒(延安革命紀念館 館長):有一次中央機關撤離棗林溝的時候,主席帶了那麼多的書,很不方便,敵人的追兵已經很近了,槍聲都能聽見了,所以他再帶著的話可能影響行軍的速度。
他就找到家在綏德的一個戰士叫馬漢榮,主席說我有幾箱書,現在帶著不方便,能不能先寄存在你們家裡面,會不會對你的家人有什麼牽連,這個戰士說沒有問題。
到第二天,這個戰士又趕上了部隊,他報告主席說,書我們家已經藏好了,是一個小口的土窯,不要說國民黨了,土匪也找不到,請你放心。一直擔心的主席露出了笑容,連聲說謝謝。
隨著新中國成立的禮炮響起,毛澤東總算不用再為讀書跟敵人提心弔膽捉迷藏了。
生命最後時刻仍堅持讀書
然而,隨心所欲讀書的暢快並沒有延續多久,這回的對手,是他自己每況愈下的健康。
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的視力已經開始下降,就連戴上眼鏡,也很難看清楚書上的小字。
「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這個讀書人這樣向疾病宣戰。
直到他真的不能再讀書。
1974年,毛澤東患了白內障,幾乎失明,直到1975年8月做完手術,將近600天裡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書。
好在白內障手術得以成功,重新回到有光世界的毛澤東,又戴上了他的單腿眼鏡。似乎要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他看書的勁頭更大了。
1976年9月8日,毛澤東的病情進一步惡化,但是,根據醫療組護理記錄,這一天,毛澤東看文件、看書仍達11次之多,時間共兩小時50分鐘,也就是說,這一天,他平均每兩小時看書一次,每次看書約15分鐘。
這天下午4時37分,經醫生搶救,毛澤東再次睜開了眼睛,他要求看文件,在心律不齊,危在旦夕的情況下,閱讀長達30分鐘。
這是這個一生酷愛讀書的人最後一次閱讀,8個小時後,毛澤東永遠合上了雙眼,他,再也用不上這兩副特殊的單腿眼鏡,再也不用為了讀書跟人捉迷藏了。
1975年,當人們還習慣於新聞紀錄影片中毛澤東形象的神採奕奕時,卻不知道因患嚴重的白內障,他已經一年多看不清東西了。
為了重新回到有光的世界,82歲高齡的毛澤東接受了生平第一次手術。
手術前要求播放音樂
在手術前,毛澤東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要求。
唐由之(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暨眼科醫院名譽院長):他問張玉鳳,你們都準備好了嗎?我們說都準備好了,大家笑笑。他問,音樂準備了沒有?
保存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裡數量驚人的唱片、磁帶,就足以證明毛澤東對音樂藝術的喜愛。
夏佑新(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 館長):紀念館裡是收藏了毛主席生前聽過的唱片,總共是1600多張,磁帶是400多盤,這些唱片和磁帶,包羅萬象。
只是,在眾多的收藏中,他會選擇哪首曲子陪伴他度過此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手術呢?
主席點名要求播放《滿江紅·寫懷》。這是當時文化部組織專門班子,為主席錄製的古詩詞唱曲中的一首。而在這批古詩詞唱曲中,有一首詞,毛澤東曾反反覆覆聽了整整一天。那就是南宋詞人張元幹的作品《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改譜曲詞句憶董必武
蔡振楚(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教授):胡邦衡就是胡銓,他是南宋抗金主戰派的代表人物。秦儈利用自己的權力將胡邦衡革職查辦了,張元幹不顧個人的安危,置酒為他送行,他就創作了這首著名的詞作。
曲子錄好後,深得毛澤東的喜愛。可是不久,他卻突然改動譜曲詞句,要求重錄。
那是1975年4月,董必武逝世。得知消息,毛澤東一整天沒吃東西,要工作人員將這首《賀新郎》錄音帶反覆放,他躺在床上,一邊聽一邊用手拍床,擊節詠嘆,就這樣聽了整整一天。不幾日,毛澤東把《賀新郎》詞中的最後兩句比較傷感的「舉大白,聽《金鏤》」改成了「君且去,休回顧」,讓錄製組重錄。
國之「砥柱」傾倒,昔日戰友永訣,一句「君且去,休回顧」,將老去的毛澤東那痛苦訣別之意、依依難捨之情,表達得如此感人肺腑。
愛聽《賀新郎》的毛澤東,為什麼在動手術的時候,又選擇了另一首作品《滿江紅》呢?
原因首先來自於詞的作者,那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嶽飛。嶽飛的民族氣節和文韜武略,素為毛澤東所欽佩,而這首出自嶽飛筆下、曾激勵過一代代中華仁人志士的《滿江紅》,同樣是毛澤東畢生喜愛、經常吟誦的作品。
動手術時物我兩忘
字幕:1975年8月21日,毛澤東接受白內障手術
此刻,那間由書房改造的手術室裡,迴蕩的,是嶽飛《滿江紅》的慷慨豪壯。
唐由之:整個音樂在那放我都沒聽見。等到15分鐘做好了,我給主席眼睛包好,針抽掉。我說主席已經好了。他說,你就好了?我還當你來麻醉呢!
平生第一次動手術,毛澤東卻在音樂中神遊身外,物我兩忘了。
有一張許多上年紀的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照片:1957年3月19日中午,在從徐州飛往南京的飛機上,毛澤東坐在桌前,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其實擺在毛澤東面前的,並非工作文件,而是英文教材和單詞卡片。他也不是在批閱文件,而是在抽空背誦英文單詞。
同樣的英語單詞卡片複印件,至今保存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
「世界這麼大」震撼他
夏遠生(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他走出韶山的時候大概17歲,到了湘鄉的東山學堂。因為東山學堂是一所比較新式的學校,當時就開了英語課,毛澤東在那裡接觸到英語。
高菊村(青年毛澤東和毛澤東早期思想研究專家):在湖南省圖書館自學的時候,第一次看到世界大地圖。
高菊村:據他同班同學周世釗回憶,毛主席還跟他談過,他說當時,我就到那個地圖上去看我們韶山在哪裡,怎麼也看不到韶山,又去看湘潭在哪裡,也看不到,他就恍然大悟了,他說,世界這麼大啊。
字幕:進入湖南第一師範後,英語成為毛澤東每天的必修課
1920年6月,在給自己的老師兼摯友黎錦熙的信中,他同樣談到了英語學習。
字幕:外國語真是一張門戶,不可不將它打通,現在每天讀一點英語,要是能夠有恆,總可稍有所得
「紙老虎」是Paper-tiger
張民(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1946年8月,美國女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來到延安,她要採訪毛主席。毛主席在這次採訪當中,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就是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當時擔任翻譯的余光生先生,他就搜索到了一個慣用詞,就是這個Scare-crow,意思就是稻草人。毛主席當時就糾正了他的翻譯,說不行,我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紙糊的老虎,是Paper-tiger。
字幕:走進中南海後,毛澤東用起了英語卡片,對英語的興趣也更濃了
用英文解釋「四概」
字幕: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在蘇聯接見中國留學生
蘇紅(1952年至1958年留蘇學生):他呢,在臺上向大家招手、致意。就講了世界是屬於你們的,也是屬於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屬於你們的。毛主席是湖南人,所以他講那個世界是你們的,我們聽起來就好像講「四概」,有一些同學聽不懂,毛主席看出來了,他就用手比著一個圓球,然後就說,用英文說world。
故事背後的故事
根據幾位教過毛澤東英語的人回憶,他的英語水平實際並不高。
據章含之的回憶,毛澤東學英語的教材,最喜歡用馬列主義英文原著或者一些政論文章,對生活中的英語並沒有多大的興趣。也就是說,他的英語實際上是用於對一些英文文章的閱讀,而且還離不開字典,對於語法、口語,都沒有過關。
「Paper-tiger」這個著名的毛氏英語單詞其實影響很大,後來基辛格訪華時,見到毛主席的第一句話是:主席發明了一個英文單詞。毛主席說:是的,Paper-tiger。基辛格也很靈泛,立刻接話說:對了,紙老虎,就是指我們。
斯諾在回憶裡說,毛澤東可能缺乏學習外語的天賦。所以,學了一輩子的英語,到老他也離不開詞典。
本版刊登的解說詞略有刪節(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