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中學後,我只做了這兩件事,結果讓我意外

2020-09-05 青春期手冊

文|橙子媽媽

1.

開學的前一天晚上,兒子讓我陪他一會。我去他的房間,我們一起聊如何與情緒對話,為什麼深呼吸有幫助,可以怎麼做冥想。他突然對我說:

「你發現沒有,你常常習慣用第三人稱的視角去代替第一人稱。」

我愣了三秒,企圖理解他想表達的內容:

「比如,自然狀態下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鼻子,我們對自己鼻子的認識其實是來自第三人稱的視角。」

「我們腦海裡的任何東西都是你在不同瞬間第一人稱視角的串聯。」

(我飛速回去快速回憶並記錄他的原話,還原度約90%)

躺在床上,消化他的話,我似懂非懂。他不再是那個我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小孩,感覺熟悉又特別陌生。有時候就像走進一個迷宮,前面被一堵牆攔住去路,身後也沒有退路,我只有思考,剛才是從哪條路走進來的?是不是判斷失誤了,理解錯誤了?我可以怎麼做才能找到正確的路?要不要再試一試?但更多時候,驚喜總是不期而至,下一秒就看到了閃爍的光亮,在長長的神秘的迷宮裡,就像發現了一處又一處寶藏。

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滿是寶藏,需要我們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賞,以足夠的耐心去等待,順著他原來的脈絡,細細地去挖掘。

2.

升入初中以後,兒子變化很大。這一年的時光像施了魔法那般絢爛,在他身上留下五彩的印記。

他似乎更清晰地知道「我是誰」,對「要去向哪裡」也有了朦朧的輪廓(是的,他還沒有堅定具象的理想);他語言更有魅力了,常常一句自嘲或者冷幽默就化解了尷尬;時常說出一些超出我對他認知的話:比如自我,認知、人格;他開始越來越多地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什麼是孤獨,如何看待和父母的關係;暑假裡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他是一個器官捐獻的擁護者;他說媽媽你放心,我現在不會談戀愛的,因為我還沒有負責任的能力;我再也不說我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做了這個公眾號,因為有一次在和我們聊到親密關係時,他說他感覺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問我是不是把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在他身上。那一刻我才知道,他對此是有壓力的,雖然我有著洞察,但依舊沒有真正把自己和他分離。

他依舊會情緒化,有管理不好自己的時候,繞來繞去又去拿了手機;有行動力差的時候,攢足了勁最後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在某些學科上,思考深度的習慣還沒有養成;偶爾不安全感還是會冒出頭來(這不是他的錯)。但這就是完整,真實的他,是這個階段成長的全部。讀他,真的就像讀一本書,伴著好奇感、新鮮感,偶爾也有忐忑,不知道後面的情節是怎樣的跌宕起伏。但我一直堅信的是,這會是一部有內容的書。我喜歡這本書。

3.

當孩子進入中學,我們可以為他做的事真的越來越少。你是不是也做了很多努力來適應孩子的這個階段?都做了些什麼呢?回顧過去這一學年,將點點滴滴歸納、指向,我似乎只做了兩件事

(1)經營親子關係,努力成為他的好「朋友」。

親子關係的經營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靈活、智慧的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雖然很多時候我並不贊同他的某些行為,但我抱著理解的姿態去表達和溝通,就可以獲得他同樣的理解。

有些父母給我留言時很困惑:我明明也對他很好啊,一直陪伴,給他做飯,上學接送,為什麼我們的親子關係還是很差?我還是完全不懂他?我想,大致是因為雖然做到了陪伴,但只是陪著,沒有深度的交流。青春期孩子對理解、精神共鳴有著強烈的渴求,如果不能上升到精神層面的交流或者交流太少,依舊不能稱之為好的親子關係。

(2)豐富他的「素質教育資源庫」,努力成為他的好「戰友」。

對於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父母總是很矛盾。如果要走國內中高考路線,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學習校本課程上是必須的。但又擔心校內太忙,會擠壓孩子用來發展素質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最後變成只會學習的書呆子。

我也曾有過這樣的擔心,但最後發現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完全不矛盾的。素質教育最大的主體在家庭,責任方在於父母,即使孩子身處我們所謂的「縣中模式」,這和發展孩子的綜合素質也並不是對立的。

素質教育不是狹義的琴棋書畫,從學習本身學習如何理解問題,如何克服困難,如何深度思考,如何堅持不放棄,也是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素質教育還在父母的格局和視野裡,認知拓展、批判性思維、邏輯架構、情商養成等都是父母應該幫助孩子養成的素質。

孩子不會天然養成這樣的能力。豐富孩子的「素質教育資源庫」,除了保持自己的持續學習,不讓自己成為孩子太低的天花板,我做得最多的就是給孩子挖掘好的閱讀資源。閱讀可以彌補父母教育的局限性,我們有認知邊界,有些道理即使我們自己理解,也無法給孩子輸出恰當、成熟的語言,但閱讀,尤其是閱讀經典,也許他會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4.

我努力學習去尋找適合孩子閱讀的內容,不僅僅因為希望他攝入的內容是健康有營養的,更重要的是,時間對於他們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是極其寶貴的。雖然閱讀要廣泛,但在有限的時間裡還是要有一定的指向性,不能漫無目的。同樣一個小時,閱讀不同的內容,「性價比」是不同的。這可能比較功利,但卻很現實。

閱讀資源庫的篩選,也要緊密結合孩子的發展階段、認知水平、興趣喜好。

比如,我看到他在《蘇菲的世界》這本書上做了好多記號,就買來《弗蘭妮與祖伊》送給他;

比如某段時間他對詩歌很感興趣,我們就商量那段時間集中讀詩歌、散文,把汪國真、顧城、宗璞、海子、徐志摩、林清玄等連續著讀完;讀完後他發現自己最喜歡林清玄,我們就又買了全套;

(這個暑假我最喜歡的一張照片。我們出去過周末,他在酒店吃完早餐後在走廊看書等我們)

比如他很喜歡看《舌尖上的中國》,邊吃著美食,邊看上一集是非常享受的時刻,我就送了汪曾祺的《人間至味》給他,讀的過程中,又買了梁實秋的《雅舍談吃》。

比如,他最近對時間、生命的意義有些思考,我就買了《天藍色的彼岸》給他,在找書的過程中,還意外挖掘到了一本雜誌——《少年》。

(「by 青春期手冊」指圖片由青春期手冊拍攝,下同)

作為三聯的老粉,很驚喜《三聯生活周刊》出了青少刊,取名《少年》。我查了相關資料,了解到這本雜誌的內容面向9-16歲的青少年;看了創刊號的目錄,不僅涉及大量人文思維啟蒙方面的內容,還有青春期孩子關心的青春痘、情感教育等話題,果斷訂閱。

創刊詞裡,執行主編陳賽說:「十三四歲,是一個奇怪的年紀。也許,你已經發現了一些關於這個世界不那麼令人愉快的真相,比如原來你不是完美的,你的父母也不是全能的,成年人說話常常言不由衷,世上的事常常並不如意。」

《少年》2020年6-12月一共4期,目前已經出了兩期,買來後我每篇都認真讀過。我根據自己真實的閱讀體驗整理了10條值得閱讀的理由,如果你也關注孩子這些方面能力的養成,我強烈推薦你為孩子訂閱。

值得為孩子訂閱《少年》的十條理由

1、最觸動我的一句話,很生動,很「青春期」。

最觸動我的一句話躲在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角落裡,來自創刊號上「新知」專題裡的那篇《夏先生的故事》:

「在一個人長大成人的過程中,總有那麼一個頓悟的特殊時刻,從無憂無慮的時光中醒來,突然意識到這個世界是艱辛、複雜、令人難以忍受的。然後,怎麼辦?」

是的,然後,怎麼辦呢?這無比生動地刻畫了青春期孩子的迷茫,混亂中的掙扎,帶給孩子心理上的共鳴。

2、我很關注的「情緒情感教育」,第一期裡有一篇很好的文章。

「他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好幾個小時,為他在學校裡默默忍受的欺凌和不公痛哭不止。但他應對人生的主要方式上憤怒,他會衝著他的母親大吼大叫。「

「尤其在青春期,我們常常會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在明明最需要父母的時候,卻激烈地將他們推開,拒絕他們的好意;在最需要朋友的時候,卻自傷自憐,避開朋友的關心,孤立自己。」

3、關於遊戲,第二期另闢蹊徑,使用了一個熱衷於遊戲研究的作者的文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帶來全新的思考。

「我想,很多時候,人們之間的不友好,也許恰恰來源於交流不太便利。在很多遊戲中,沒出問題的時候,誰都不說話,等要說話時,往往就是吵架。可如果我們事先知道,你我只有很有限的形式與資源可用來交流,咱倆是會把這個資源拿出來發洩負面的情緒,還是更加理智一點,讓這寶貴的溝通機會幫助我們走向勝利呢?」

4、朋友,在青春期階段的關係組成裡佔據了非常重要的比重。但很多孩子會遇到社交障礙,第一期裡《怎麼做一個好朋友?》講述了一個很好的故事。

「在一個大風天,青蛙和蟾蜍不約而同地想要給對方一個驚喜,悄悄跑到對方的院子裡,把落葉打掃乾淨。但當他們打掃完回家後,一陣大風又將一切恢復原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些我們最愛的人,永遠不知道我們有多愛他\她。」

5、我兒子有青春痘,雖然他沒有為此煩惱,但我知道這是很多孩子的「心頭痛」。這個話題在第一期和第二期裡都有涉及。

「其實,我們對自己的臉總是比別人看得更認真,而別人也絕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關注我們。再說了,一張無痘無痣的臉就充滿魅力了嗎?」

6、關於對不同職業的理解,第一期《策展人的一天》和第二期《考古工作者的日常》,都給我們開了一扇窗

一個月前,我接到了家裡親戚填報高考志願的支援請求,考得很好,但對學什麼專業完全沒有概念,讓我來幫她決定。這是很多孩子在12年寒窗苦讀後面臨的境地。這不完全是孩子的錯,我們能做的是儘量給他們創造了解不同職業的機會。

7、我看中雜誌裡既有宏觀的視角,又有微觀的觀察,這可以幫助孩子拓展全局的視野,也能養成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能力。

比如第二期專題裡《時間有多深?》講時間和宇宙,幫助我們從宏觀上展開思考;第一期專題裡《怎麼認識一隻中亞玉杯?》又從一個非常微觀的角度切入,幫助我們理解歷史。

我很喜歡第二期的《如何閱讀一座森林》,這和第一期的《如何像福爾摩斯一樣看一幅畫?》有著一脈相承的魅力,都是從微觀裡去思考意義。

8、在同一個內容上,既有縱向的深度,又有橫向的關聯。這些都是在架構孩子的知識體系。

比如第一期的《博物館》專題,5部分內容豐富而全面地圍繞主題從不同側面呈現縱向的架構。而第二期的《中國人從哪來》裡的內容又橫向與《博物館》有著微妙的呼應。

9、我關注的批判性思維,在兩期裡都各有一篇文章,以「獨立思想訓練營」的小專欄形式呈現。《當社會生病的時候》、《如何跳出自己的視角》都是青春期孩子會去思考的話題。

10、更重要的好奇心,藏在字裡行間每個角落裡。

不管是《世界真奇妙》的小主題,還是每篇的字裡行間,都有著生動活潑的新鮮感在跳躍 。好奇心,是原動力,是行動的起點,它就像一顆顆小種子,被播種下去,等待著花開滿園。

寫在最後:

我時常在想,10年後,再看到我們的孩子,當他們從少年長成一個青年,他麼會是什麼樣呢?雖然這不是我們能左右的,完全不需要也不可能需要我們的設計,但我充滿了好奇,你也會這樣嗎?

我想,我們可以給予他們的最好禮物,不是物質,不是確定性,而是可能性。一個有可能性的孩子,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橙子媽媽。資深媒體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專注研究青春期身心發育、親子關係、情緒管理。「做終身學習的父母」踐行者。

相關焦點

  • 睡前不要讓寶寶幹這兩件事,影響娃身體發育,不少爸媽還在做
    導讀:睡前不要讓寶寶幹這兩件事,影響娃身體發育,不少爸媽還在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睡前不要讓寶寶幹這兩件事,影響娃身體發育,不少爸媽還在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處理好情感上的這兩件事,前任求著你複合
    情侶分手後,有兩件事會男人的內心,只要你學會做好這兩件事,前任一定會求你複合的!在挽回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心態了,這句話你可能聽別人說了100遍,可到了自己身上就做不到了,你就會忍不住去給她電話轟炸,去她家樓下等她,去她工作的地方堵她,這會讓她更加對你厭煩。如果你用自我傷害威脅,想讓你的前任心疼你而回頭,但這樣會讓你在前任眼中的形象越來越差。
  • 產後做不好這兩件事,累贅的小肚子就減不下去,被老公嫌棄也不虧
    導讀:產後做不好這兩件事,累贅的小肚子就減不下去,被老公嫌棄也不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產後做不好這兩件事,累贅的小肚子就減不下去,被老公嫌棄也不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做選擇題:只留下一個人!過程有點「殘忍」,結果令人意外
    視頻的內容是一個孩子正在做著一道選擇題:只留下一個人(簡單來說就是把給出的選項一一划掉,最後只剩下一個人)。再接下來,孩子做選擇的速度明顯降了下來。在思考了大概十幾秒後,孩子才緩緩地把外公、外婆給劃掉了。
  • 窩囊的二舅,做的這兩件事,讓村裡所有人刮目相看!
    後來,養父養母漸漸年邁生病,生活不能自理,二舅埋頭盡著一個兒子所應該做的和所能做的一切。送走了兩位老人,空蕩蕩的家裡只剩下他一個人,他終於成了這個家的主人。雖然很小我就從母親斷斷續續的敘述中知道了二舅,但是真正認識二舅卻是在那年讀初一的時候。
  • 這4件事,是我生完孩子後才明白的!
    後來出院回到家,我也只是負責吃飯、睡覺、餵奶,其他的事情都是老公在做,比如女兒大便後洗屁屁,哭的時候抱著哄。出月子後,老公開始正式上班,每天工作都很忙,平時都是我和婆婆在家帶孩子。一開始都是婆婆在做,因為我什麼也不會,也做不好。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常做這兩件事的人,肯定會遭報應的
    這一句話相信每個人都特別熟悉,但有很多的人對這句話半信半疑。感覺好人並不一定就會有好報,但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壞人卻可以任性妄為。其實這樣的理解是不正確的,一個經常做壞事的人,並不會立即就得到應有的報應,可能是很多年後才會得報應。經常胡作非為,為非作歹的人也會承受生活中數不盡的痛苦。
  • 今天這兩件事,讓我覺得,儘量不要讓老人長期幫助看孩子
    今天有兩件事讓我覺得儘量不要讓老人帶孩子。今天周末,女兒的同學約好來家裡玩,女兒同學家長我們比較熟悉,工作都比較忙,平時都是父母在幫著帶孩子。孩子進屋都沒有和我打招呼,穿著鞋就往裡跑,因為剛下過雨,知道孩子要來玩,我還特意收拾的屋子,當然,這肯定是想快點和我女兒一起玩,我也沒放在心上。
  • 原來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幟,做了這些讓孩子絕望的事
    在育兒的道路上是不是從來就沒有準確的標準呢?雖然孩子已經9歲了,但是我總覺得自己還是個新手媽媽,孩子小是家裡的老人帶,孩子上學後我停薪留職了,接手了孩子,我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安排。孩子不寫作業或者寫慢了,我就一個勁的催促,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我家孩子為什麼會做不到。
  • 苟晶:我班上第一名,能上北大的成績,結果只上了曲阜師範大學
    文/海盜君標題:苟晶:我班上的第一名,能上北大的成績,結果上了曲阜師範大學「苟晶事件」持續發酵。23年前,苟晶在山東濟寧參加高考,成績優異的她落榜了;她復讀一年,這一年成績更優異的她還是落榜了。然而在6年後,她卻意外得知:她第一次落榜,其實是被班主任女兒頂替了。當時,苟晶顛沛流離多地打工,孩子剛剛出生,沒有正式工作的她,想不到她有什麼能力能和這背後的力量對抗。那時又恰逢小妹高考,她害怕小妹受到牽累,於是選擇「算了」。
  • 50歲中年人:我這一生只做了三件事,養孩子,供房子,存養老錢
    妻子比我小3歲,一直是半失業狀態,而我自己工作也不算穩定,沒有多少特長,只能做些收入不高的工種,活得真累……」鄭先生和妻子屬於勤勞本分過日子的人,在兒子上中學那年,咬牙貸款買了房子,到現在還有近10年的房貸,加上兒子上大學時借的學費,他說「外債還有四萬多塊,累呀!」在他的傾訴裡,說得最多的就是一個「累」字。
  • 寶寶吐奶後,我錯誤的做了這件事,使得孩子得了肺炎
    導讀:寶寶吐奶後,我錯誤的做了這件事,使得孩子得了肺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這事要做一輩子,因為我的命是班主任給的」
    結果自己也晃得沒法站起來這時吳老師從教室外面折返回來將我們扶起來沒想到我們兩個剛跑出教室樓就塌了」唐紫寒也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她說,自己要繼承吳老師的遺志完成老師沒能做完的事「教師是我這輩子要做的事情因為我的生命就是老師給的」
  • 孩子遇到這兩件事,家長不要「裝大方」,可能會傷害自己的娃
    這一天幾位寶媽像往常一樣和小何聊天,幾個孩子在玩具室中玩玩具,不久後,玩具室裡突然傳出小朋友大哭的聲音,幾位家長嚇壞了,連忙跑了過去。到了一看,其實是小何的女兒被一位小哥哥搶了玩具而哭,本來小何的女兒自己玩的好好的,這位小哥哥上來不打招呼,直接搶走了玩具。
  • 明天是孩子小學最後一次考試,這六年在學習上我只教會孩子一件事
    這六年裡我們是非常幸運的。孩子的班主任帶了我們六年,中途從未換過,儘管我們是她畢業後參加工作的第一屆學生,但是這六年的時間裡孩子班主任的付出我們都看在了眼裡。認真、負責、堅韌、友愛……從六年前分班的第一天班主任用朋友圈記錄了下來孩子們這六年裡的點點滴滴。
  • 馬未都:我16歲兒子去英國留學,有兩件事堅決不能碰,其他我不管
    馬未都:我16歲兒子去英國留學,有兩件事堅決不能碰,其他我不管提到馬未都,大家肯定都看過以前的那一些鑑寶節目,在裡面,馬未都就是一個文物鑑定大家,同時,他也是好多文化類節目的嘉賓,就是因為這個人的博學多才。
  • 美國華爾街工作8年,回國後,孩子學英語我只讓她堅持做這1件事
    在回國後,積累了一定聽說基礎的女兒我讓她開始專注於一件事:閱讀,並且是精讀。   為什麼我在這裡一定要強調「精讀」兩個字?可能有些家長也會給孩子閱讀原版書籍,但大都重數量而不重質量。這種閱讀,其實都是「泛讀」。泛讀有用麼?
  • 我決定坦白,學生對我做過的難忘事
    ,而是孩子在小時候學會了偷,長大後也會繼續偷。」 我不在這個群裡,連辯駁的機會都沒有。直至教導主任找我談話,我才知道這件事。 那件事發生後,我悶悶不樂了一個月,最終還是離開了這所學校。 這封信讓我頗為意外,心想自己何德何能,竟擁有改變一個人的能力。或許,這就是我當初選擇應聘老師的原因吧。
  • 作家慶山:不做安妮寶貝後 我的正事後來只剩兩件
    慶山:「我的正事後來只剩下兩件」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古欣  本文首發於總第895期《中國新聞周刊》  去年夏天,慶山每天閉門寫《夏摩山谷》。早上五六點起床,八點開始寫作,一直寫到中午。午飯後休息半小時,再寫到下午四點。
  • 喚醒孩子內在驅動力的覺醒,做好這兩件事就夠了
    絕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成為獨立、自主、有責任心、能夠自我驅動的人。但我們現在看到越來越多的新聞獲得的信息,恰恰跟這種期望背道而馳。家長已經如此負責了,但是孩子的焦慮、抑鬱等問題卻比以前更多了,這其中是出了什麼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