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橙子媽媽
開學的前一天晚上,兒子讓我陪他一會。我去他的房間,我們一起聊如何與情緒對話,為什麼深呼吸有幫助,可以怎麼做冥想。他突然對我說:
「你發現沒有,你常常習慣用第三人稱的視角去代替第一人稱。」
我愣了三秒,企圖理解他想表達的內容:
「比如,自然狀態下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鼻子,我們對自己鼻子的認識其實是來自第三人稱的視角。」
「我們腦海裡的任何東西都是你在不同瞬間第一人稱視角的串聯。」
(我飛速回去快速回憶並記錄他的原話,還原度約90%)
躺在床上,消化他的話,我似懂非懂。他不再是那個我一眼就可以看穿的小孩,感覺熟悉又特別陌生。有時候就像走進一個迷宮,前面被一堵牆攔住去路,身後也沒有退路,我只有思考,剛才是從哪條路走進來的?是不是判斷失誤了,理解錯誤了?我可以怎麼做才能找到正確的路?要不要再試一試?但更多時候,驚喜總是不期而至,下一秒就看到了閃爍的光亮,在長長的神秘的迷宮裡,就像發現了一處又一處寶藏。
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滿是寶藏,需要我們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賞,以足夠的耐心去等待,順著他原來的脈絡,細細地去挖掘。
升入初中以後,兒子變化很大。這一年的時光像施了魔法那般絢爛,在他身上留下五彩的印記。
他似乎更清晰地知道「我是誰」,對「要去向哪裡」也有了朦朧的輪廓(是的,他還沒有堅定具象的理想);他語言更有魅力了,常常一句自嘲或者冷幽默就化解了尷尬;時常說出一些超出我對他認知的話:比如自我,認知、人格;他開始越來越多地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什麼是孤獨,如何看待和父母的關係;暑假裡我第一次知道,原來他是一個器官捐獻的擁護者;他說媽媽你放心,我現在不會談戀愛的,因為我還沒有負責任的能力;我再也不說我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做了這個公眾號,因為有一次在和我們聊到親密關係時,他說他感覺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問我是不是把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寄托在他身上。那一刻我才知道,他對此是有壓力的,雖然我有著洞察,但依舊沒有真正把自己和他分離。
他依舊會情緒化,有管理不好自己的時候,繞來繞去又去拿了手機;有行動力差的時候,攢足了勁最後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在某些學科上,思考深度的習慣還沒有養成;偶爾不安全感還是會冒出頭來(這不是他的錯)。但這就是完整,真實的他,是這個階段成長的全部。讀他,真的就像讀一本書,伴著好奇感、新鮮感,偶爾也有忐忑,不知道後面的情節是怎樣的跌宕起伏。但我一直堅信的是,這會是一部有內容的書。我喜歡這本書。
當孩子進入中學,我們可以為他做的事真的越來越少。你是不是也做了很多努力來適應孩子的這個階段?都做了些什麼呢?回顧過去這一學年,將點點滴滴歸納、指向,我似乎只做了兩件事:
(1)經營親子關係,努力成為他的好「朋友」。
親子關係的經營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靈活、智慧的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雖然很多時候我並不贊同他的某些行為,但我抱著理解的姿態去表達和溝通,就可以獲得他同樣的理解。
有些父母給我留言時很困惑:我明明也對他很好啊,一直陪伴,給他做飯,上學接送,為什麼我們的親子關係還是很差?我還是完全不懂他?我想,大致是因為雖然做到了陪伴,但只是陪著,沒有深度的交流。青春期孩子對理解、精神共鳴有著強烈的渴求,如果不能上升到精神層面的交流或者交流太少,依舊不能稱之為好的親子關係。
(2)豐富他的「素質教育資源庫」,努力成為他的好「戰友」。
對於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父母總是很矛盾。如果要走國內中高考路線,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學習校本課程上是必須的。但又擔心校內太忙,會擠壓孩子用來發展素質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最後變成只會學習的書呆子。
我也曾有過這樣的擔心,但最後發現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完全不矛盾的。素質教育最大的主體在家庭,責任方在於父母,即使孩子身處我們所謂的「縣中模式」,這和發展孩子的綜合素質也並不是對立的。
素質教育不是狹義的琴棋書畫,從學習本身學習如何理解問題,如何克服困難,如何深度思考,如何堅持不放棄,也是素質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素質教育還在父母的格局和視野裡,認知拓展、批判性思維、邏輯架構、情商養成等都是父母應該幫助孩子養成的素質。
孩子不會天然養成這樣的能力。豐富孩子的「素質教育資源庫」,除了保持自己的持續學習,不讓自己成為孩子太低的天花板,我做得最多的就是給孩子挖掘好的閱讀資源。閱讀可以彌補父母教育的局限性,我們有認知邊界,有些道理即使我們自己理解,也無法給孩子輸出恰當、成熟的語言,但閱讀,尤其是閱讀經典,也許他會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我努力學習去尋找適合孩子閱讀的內容,不僅僅因為希望他攝入的內容是健康有營養的,更重要的是,時間對於他們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是極其寶貴的。雖然閱讀要廣泛,但在有限的時間裡還是要有一定的指向性,不能漫無目的。同樣一個小時,閱讀不同的內容,「性價比」是不同的。這可能比較功利,但卻很現實。
閱讀資源庫的篩選,也要緊密結合孩子的發展階段、認知水平、興趣喜好。
比如,我看到他在《蘇菲的世界》這本書上做了好多記號,就買來《弗蘭妮與祖伊》送給他;
比如某段時間他對詩歌很感興趣,我們就商量那段時間集中讀詩歌、散文,把汪國真、顧城、宗璞、海子、徐志摩、林清玄等連續著讀完;讀完後他發現自己最喜歡林清玄,我們就又買了全套;
(這個暑假我最喜歡的一張照片。我們出去過周末,他在酒店吃完早餐後在走廊看書等我們)
比如他很喜歡看《舌尖上的中國》,邊吃著美食,邊看上一集是非常享受的時刻,我就送了汪曾祺的《人間至味》給他,讀的過程中,又買了梁實秋的《雅舍談吃》。
比如,他最近對時間、生命的意義有些思考,我就買了《天藍色的彼岸》給他,在找書的過程中,還意外挖掘到了一本雜誌——《少年》。
(「by 青春期手冊」指圖片由青春期手冊拍攝,下同)
作為三聯的老粉,很驚喜《三聯生活周刊》出了青少刊,取名《少年》。我查了相關資料,了解到這本雜誌的內容面向9-16歲的青少年;看了創刊號的目錄,不僅涉及大量人文思維啟蒙方面的內容,還有青春期孩子關心的青春痘、情感教育等話題,果斷訂閱。
創刊詞裡,執行主編陳賽說:「十三四歲,是一個奇怪的年紀。也許,你已經發現了一些關於這個世界不那麼令人愉快的真相,比如原來你不是完美的,你的父母也不是全能的,成年人說話常常言不由衷,世上的事常常並不如意。」
《少年》2020年6-12月一共4期,目前已經出了兩期,買來後我每篇都認真讀過。我根據自己真實的閱讀體驗整理了10條值得閱讀的理由,如果你也關注孩子這些方面能力的養成,我強烈推薦你為孩子訂閱。
1、最觸動我的一句話,很生動,很「青春期」。
最觸動我的一句話躲在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角落裡,來自創刊號上「新知」專題裡的那篇《夏先生的故事》:
「在一個人長大成人的過程中,總有那麼一個頓悟的特殊時刻,從無憂無慮的時光中醒來,突然意識到這個世界是艱辛、複雜、令人難以忍受的。然後,怎麼辦?」
是的,然後,怎麼辦呢?這無比生動地刻畫了青春期孩子的迷茫,混亂中的掙扎,帶給孩子心理上的共鳴。
2、我很關注的「情緒情感教育」,第一期裡有一篇很好的文章。
「他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好幾個小時,為他在學校裡默默忍受的欺凌和不公痛哭不止。但他應對人生的主要方式上憤怒,他會衝著他的母親大吼大叫。「
「尤其在青春期,我們常常會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在明明最需要父母的時候,卻激烈地將他們推開,拒絕他們的好意;在最需要朋友的時候,卻自傷自憐,避開朋友的關心,孤立自己。」
3、關於遊戲,第二期另闢蹊徑,使用了一個熱衷於遊戲研究的作者的文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帶來全新的思考。
「我想,很多時候,人們之間的不友好,也許恰恰來源於交流不太便利。在很多遊戲中,沒出問題的時候,誰都不說話,等要說話時,往往就是吵架。可如果我們事先知道,你我只有很有限的形式與資源可用來交流,咱倆是會把這個資源拿出來發洩負面的情緒,還是更加理智一點,讓這寶貴的溝通機會幫助我們走向勝利呢?」
4、朋友,在青春期階段的關係組成裡佔據了非常重要的比重。但很多孩子會遇到社交障礙,第一期裡《怎麼做一個好朋友?》講述了一個很好的故事。
「在一個大風天,青蛙和蟾蜍不約而同地想要給對方一個驚喜,悄悄跑到對方的院子裡,把落葉打掃乾淨。但當他們打掃完回家後,一陣大風又將一切恢復原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些我們最愛的人,永遠不知道我們有多愛他\她。」
5、我兒子有青春痘,雖然他沒有為此煩惱,但我知道這是很多孩子的「心頭痛」。這個話題在第一期和第二期裡都有涉及。
「其實,我們對自己的臉總是比別人看得更認真,而別人也絕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關注我們。再說了,一張無痘無痣的臉就充滿魅力了嗎?」
6、關於對不同職業的理解,第一期《策展人的一天》和第二期《考古工作者的日常》,都給我們開了一扇窗。
一個月前,我接到了家裡親戚填報高考志願的支援請求,考得很好,但對學什麼專業完全沒有概念,讓我來幫她決定。這是很多孩子在12年寒窗苦讀後面臨的境地。這不完全是孩子的錯,我們能做的是儘量給他們創造了解不同職業的機會。
7、我看中雜誌裡既有宏觀的視角,又有微觀的觀察,這可以幫助孩子拓展全局的視野,也能養成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能力。
比如第二期專題裡《時間有多深?》講時間和宇宙,幫助我們從宏觀上展開思考;第一期專題裡《怎麼認識一隻中亞玉杯?》又從一個非常微觀的角度切入,幫助我們理解歷史。
我很喜歡第二期的《如何閱讀一座森林》,這和第一期的《如何像福爾摩斯一樣看一幅畫?》有著一脈相承的魅力,都是從微觀裡去思考意義。
8、在同一個內容上,既有縱向的深度,又有橫向的關聯。這些都是在架構孩子的知識體系。
比如第一期的《博物館》專題,5部分內容豐富而全面地圍繞主題從不同側面呈現縱向的架構。而第二期的《中國人從哪來》裡的內容又橫向與《博物館》有著微妙的呼應。
9、我關注的批判性思維,在兩期裡都各有一篇文章,以「獨立思想訓練營」的小專欄形式呈現。《當社會生病的時候》、《如何跳出自己的視角》都是青春期孩子會去思考的話題。
10、更重要的好奇心,藏在字裡行間每個角落裡。
不管是《世界真奇妙》的小主題,還是每篇的字裡行間,都有著生動活潑的新鮮感在跳躍 。好奇心,是原動力,是行動的起點,它就像一顆顆小種子,被播種下去,等待著花開滿園。
我時常在想,10年後,再看到我們的孩子,當他們從少年長成一個青年,他麼會是什麼樣呢?雖然這不是我們能左右的,完全不需要也不可能需要我們的設計,但我充滿了好奇,你也會這樣嗎?
我想,我們可以給予他們的最好禮物,不是物質,不是確定性,而是可能性。一個有可能性的孩子,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橙子媽媽。資深媒體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專注研究青春期身心發育、親子關係、情緒管理。「做終身學習的父母」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