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古人是怎麼過夜生活的?

2020-12-11 上遊新聞

今天在都市中打拼的年輕人,一天的生活往往是從晚上下班的那一刻開始的。

在經過白天繁忙的工作之後,去擼個串、K個歌。

不僅能讓人從工作帶來的疲勞中恢復過來,還能讓人在高強度的日常生活中,保持極其必要的人際關係。

這樣夜生活目的雖然達到了,但遠遠算不上精緻,更說不上享受。

跟千年前的宋朝比,我們真的弱爆了。

01

東京是個「不夜城」

北宋都城汴梁,人口超過百萬,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徹徹底底的不夜城。

據當時的史料記載,汴梁城的夜市三更剛剛結束,五更就重新開張,而且哪怕是大雪紛飛的冬日,人流量照樣絡繹不絕。

在宋人筆記《鐵圍山叢談》中更提一個細節,「天下苦蚊蚋,都城獨馬行街無蚊蚋。馬行街者,京師夜市酒樓極繁盛處也。蚊蚋惡油,而馬行人物嘈雜,燈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罷,故永絕蚊蚋。」

徹夜燃燒的燭油,竟然燻得整條街巷連蚊子都不見一隻,可見汴梁城的夜生活是何等的熱鬧非凡。

即便是在南渡之後,宋人夜生活的水平也沒有絲毫降低,比汴梁有過之而無不及。

那麼宋人在夜市上都幹些什麼呢?

我大中華乃美食大國,在吃的問題上向來是非常用心的,所以宋人的夜市上類似今日燒烤、擼串之類的節目還是不少。

當時的夜市上,除晝夜迎客的酒樓茶坊外,還有各種飲食小攤,叫賣各色美食。

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等應有盡有,好吃不貴,每樣均不超過十五文錢。這些各色小吃不僅種類繁多,還會根據季節更換不同的花樣。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梁的夜市,夏天有「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籤、砂糖冰雪冷元子(丸子)、水晶皂兒、生淹水木瓜、砂糖綠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鹹菜、杏片、梅子姜」等各色清涼飲品和糕點。

冬天有「盤兔、旋灸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鱠、煎夾子、豬髒」等滋補肉食。

宋人的夜生活當然不僅僅是逛街、購物與吃喝,還有各色各樣的文娛活動。

02

雲上風流有領袖

雖然沒有KTV可以k歌,但卻可以在瓦舍勾欄裡觀看各種晝以繼夜的文娛表演。

勾欄本意是指曲折的欄杆,漢代特指房屋臺階下給老人使用的扶手,隨著城市建築的發展,勾欄也成為建築裝飾的一部分,宋時的勾欄已經專指市肆瓦舍的演出棚。

瓦舍的瓦,其意來源於歌舞時擊瓦伴奏的娛樂行為,瓦舍在宋時又做瓦肆、瓦市、瓦子,就是娛樂的夜店。

宋人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甚為士庶放蕩不羈之所,亦為子弟流連破壞之地。」

宋時市民生活有一個特點,就是閒暇時間多,休假時間多,宋神宗元豐五年時,官員一年法定的節假日有124天

除了官員休假之外,軍隊,學校,服役丁人,甚至囚徒都有休假規定。

市民階層又閒又富之後,自然要開始消費些淫靡之戲了。

那麼節假日去瓦舍等夜場可以消費些什麼東西呢?

一言以蔽之——

這些藝人可以分成兩大類,宮廷藝人民間藝人

宮廷藝人隸屬於皇宮教坊司,分篳篥部、杖鼓部、拍板部、參軍色等十三部,色有色長,部有部頭,在這些人之上有教坊使,副鈐轄、都管、掌儀範等等此類官職,管理十分嚴格。

民間藝人就是野路子來的江湖客,開始只能在路上開闊地帶賣藝,被稱為路岐人,又從事表演叫打野呵。後來也有登臺入室,逐漸變為瓦子的專業藝人的。

這樣瓦子藝人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有七十多人,為首是李師師,還有徐婆惜封宜奴、孫三四等。

瓦舍商演很重視策劃,宣傳上先製作招帖,帳額,(即現在的海報),要發放寫有節目名稱,演員陣容的花招子(節目單),有教坊司中的藝人,還要冠名御前二字以吸引觀眾。演出中,還會有主持人串詞。

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在京瓦肆伎藝有小唱、嘌唱、傀儡、般雜劇、小說、講史、散樂、影戲、弄蟲蟻、諸宮調、說諢話、商謎、叫果子等內容。

這些內容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所以不管風雨寒暑,每天都是人擠人。

勾欄則每天到五更,就有傀儡(木偶)小雜劇開場,去晚了就看不到,更是能聚集人氣。

還有小雜劇,雖然表演人數少,但故事多以日常市井生活為主,輕鬆有趣,有點像現在的小品。非常接地氣,所以人氣同樣不低。

如此高大上的夜場,真可叫太子進,太監出,讓人千金散盡。

03

來之不易的夜生活

別看宋人的夜生活如此熱鬧,在宋代以前,中國人是沒法享受如此豐富的夜生活的。

為什麼這麼說?

宋代以前的封建王朝為了管理民眾,普遍實行宵禁政策,嚴禁市民在宵禁以後出門瞎逛。

尤其是在唐朝,太陽一落山,鼓樓就敲響「閉門鼓」(暮鼓),敲完之後大街上就不許走人走車了,除非是為官府送信之類的公事,或是為了婚喪吉兇以及疾病買藥請醫的私事之外,一旦被抓到就是「犯夜」,就要笞打五十下。

夜晚宵禁時期,各坊之間用圍欄圍起,城管金吾巡夜。

除了上元節這樣的節日允許人們晚上外出遊玩,其他時候聚眾嘮嗑都是要被抓起來打板子的大罪。

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連門都沒法出,自然也談不上什麼像樣的夜生活。

趙宋建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或許是覺得唐代的宵禁制度實在荒唐,所以不僅取消了宵禁制度,還施行坊市合一的城市規劃。

簡單來說,就是不僅允許老百姓晚上出門了,還允許老百姓隨意開店擺攤。

以前因為有坊牆,商店都被圈在「東市」、「西市」裡,只有大官府邸才能臨街開門,所以那時候的大街上,是不可能聽到什麼叫賣聲的。

但現在沒了坊牆,各家商店就開始想辦法臨街開店,沿街叫賣,官府並不禁絕。

到了宋仁宗景佑年間甚至允許直接臨街開店,商人只要肯納稅,在哪裡開店都行。

可以說,沒有趙宋朝廷這種開放性的城市政策,宋人是很難享受到如此豐富的夜生活的。

相關焦點

  • 古人怎麼禦寒?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用什麼做衣服被子?
    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是否以胖為美,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棉花,怎麼禦寒呢?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禦寒發展史吧!宋朝的時候,棉花傳入了中國。可惜的是,起初,宋朝的人們並沒有當棉花是禦寒之物,反而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
  • 宋朝時期才出現鐵鍋,之前的古人怎麼做飯呢?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美食的製造不僅需要好的材料,也需要好的工具,例如一口好鍋,但宋朝以前是沒有鐵鍋的,那麼古人是怎麼做飯的呢? 宋朝之前人們怎麼做飯 先來看看中國歷史上炊具的演變。
  • 鑽木取火,取光藏煙:古人想過夜生活,都想出哪些「鬼點子」?
    煙霧繚繞的夜宵攤,人聲鼎沸的街道,再次接觸到充滿人煙氣的生活,就連那些悲觀「人生不值得」的人,又突然發現人生還是值得熱愛。相對於白日,夜晚的城市似乎更加可愛,或是燈火闌珊,或是那為晚歸的人留下的一盞夜燈,熱鬧有它張揚的個性,寧靜有它溫暖的力量,這是燈的獨特魅力。燈,一個充滿希望和溫暖的字眼。而在沒有電燈的古代,古人的夜生活是怎樣的?
  •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看完佩服古人的智慧。鐵鍋是在北宋初期開始在老百姓家中普及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時期冶鐵技術得到了較大發展,據歷史記載,到宋徽宗(1082年——1135年)時期,全國人口將近1.3億,鐵的年產量達到了900萬斤,也就是4500噸,但比起現在動輒幾億噸的年產量,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 宋朝以前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呢?
    鐵鍋這個廚房器具,早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因為存在感極低,人們都習慣了它的存在,反而從來沒人會考慮,如果世上沒有鍋人們該怎麼做飯?是的,我們習以為常的鍋,在宋代以前,是並沒有出現的。雖然我們經常在古裝劇中看到各種古代珍饈美味,但事實上,在宋代以前,古人根本就沒有用來炒菜的器具的。雖然遠在宋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掌握了冶鐵技術,但那時的冶鐵技術很落後,鐵產量非常少。物以稀為貴,以至於鐵比金、銀、銅的價格還貴。
  •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古人是拿什麼做飯的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拿什麼做飯的?到了宋朝的時候,鐵鍋才開始普及,普通老百姓也能用得起,兩宋時期美食文化非常發達,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鐵鍋的普及南海一號上的貨物在1987年的時候,發現了宋朝沉船「南海一號」的貨物中,就開始發現了大量的鐵質鍋具,可想而知鐵鍋和瓷器都是當時宋朝對外出口的主要商品。
  •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怎麼做飯的?看完後明白了!
    除了「鐵鍋」,古人做飯的炊具有很多,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應有盡有。 下面就分時代闡述: 一、石器時代 可以說,自從數十萬年前人類發明了取火的方式後,「鍋」就隨之誕生了。
  • 宋朝時期才出現的鐵鍋,在此之前的兩千年,古人是如何做飯的呢?
    古代的冶鐵技術並不發達,宋朝才誕生了鐵鍋,那麼在此之前古代人吃的炒菜是用什麼器皿做的呢?從遠古時期的人類第一次吃熟食之前,人類一直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沒有器具,沒有調味品,當他們學會用火烤食生食時,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人類文明的一大步,進入舊石器時代,通過打磨石器作為用具,進入新石器時代後,人類發明了陶製飲食器,用此來製作和盛飯食物。
  • 全面曝光古人的日常生活細節!笑點密集令人咋舌!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是怎樣的?真的像古裝電視劇裡呈現的那樣?今天小編來聊聊古人的真實生活,滿足你對古人日常生活的好奇!從先秦講到明清,從衣食住行講到社會文化,覆蓋古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曝光古人生活細節!古人生病了怎麼治?
  • 古人孤身在外,寧可一個人睡在墳旁,都不敢進荒廟過夜,怕什麼?
    古人給現代人留下了不少的規矩和經驗,比如什麼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三人不抱樹,猛的一看是沒有什麼道理,可當仔細琢磨的時候,又覺得很有道理。永遠不要覺得古人的認知程度低,他們的智慧就低,實際上古人的智慧是非常高的,他們的經驗與教訓,現在仍然是值得學習的。不過這可不是說所有古人的東西都值得學習,歷史長河之中糟粕也是不少的,在對待這些事物之時,一定要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 古人是怎麼洗頭髮的?
    古人是怎麼洗頭髮的?這幾天天氣已經越來越熱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自己的頭髮因為天氣熱,越來越油、越來越難以打理了,即使用光了潘婷飄柔海飛絲也還得天天洗頭,那麼在沒有洗髮水的古代,古人都是如何洗頭的呢?難道就任由自己的長髮一抖,掉落一地雪花嗎?
  • 古代沒有暖氣沒有電,零下幾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麼禦寒的?
    隨著天氣越來越嚴寒,人們穿上了厚實棉服,烤火爐和空調也展開了自己的工作,在享受現代生活所帶來便利的同時,相信不少人心目中也有很大的疑問,過去比較封建落後的古代,古人們又是怎麼度過一個個隆冬的?尤其是在零下幾十度的北方?
  • 宋朝人怎麼過年?都有哪些習俗保留到現在?
    在宋朝,經濟相對發達,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比於隋唐和元朝都要豐富很多,我們現在過春節時的很多習俗其實就是始於宋朝,今天小佛就給大家講一講宋朝人怎麼過春節,都有哪些習俗在今天仍舊盛行。這是宋朝人孫惟信所寫的《水龍吟·除夕》,在這首詞中,我們不難看出那個時候的人過春節的活動有(1)掛桃符;(2)清潔神龕、廚灶;(3)祭拜祖先;(4)爆竹驅儺;(5)食消夜果;(6)守歲。
  • 宋朝人的生活,如此精緻有趣
    馬麟《秉燭夜遊圖》 宋朝外患不斷,但內亂不多,因而「八荒爭湊,萬國鹹通」,市民文化興起,生活氣息濃厚,撫琴弈棋,宴飲集會,踏春賞花,汲泉煮茶,古鼎焚香……《宋太祖蹴鞠圖》 沒有宵禁的宋朝,催生出熱鬧的夜市生活,《東京夢華錄》裡的「州橋夜市」一節,讓我們看到了汴京夜晚的繁華。
  • 古人天黑了都幹嘛?怎麼擦屁股?8條古人的生活常識,漲姿勢了!
    歷史的車輪,一直在向前滾動著,不過從清王朝垮臺至今的這段時期,發展的實在太快了,簡直像坐了火箭一樣地飛速發展,因此很多人的潛意識裡,都會覺得古人特別落後,閒暇時也不禁會想:古人的生活都是什麼樣的呢?下面總結出來人們常疑惑的關於古人的8條解答,一起漲姿勢!一、古人天黑了都幹嘛?現在的我們,生活豐富多彩,白天黑夜,都有很多可供娛樂的事做,那麼古人呢?其實啊,古人的夜生活也是瀟灑著呢。
  • 古人打井的時候,為什麼要放只烏龜在井裡?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古人打井的時候,為什麼要放只烏龜在井裡?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按照古人的智慧,相信迷信是一回事,怎麼去做又是另一回事。古人的做法,有時候必然有他們的道理,並非全是迷信!很多人都十分好奇,古人為什麼打井都要放兩隻烏龜在井裡?
  • 古代如何避暑,有冰箱有空調房,宋朝最愛喝冷飲
    古代如何避暑,有冰箱有空調房,宋朝最愛喝冷飲【引言】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現代人避暑妙招多。從摺扇到風扇再到空調,室內一片清涼。從西瓜到冰棒再到各種冷飲,一口下去暑氣頓消。怡然自得之際不由得想一個問題,在沒有電的古代,古人怎麼避暑呢?
  •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古人用什麼做飯?
    煮湯,沒有鍋怎么喝熱水,怎么喝湯?找一個平凹的地或挖個坑,在坑上面鋪上一張獸皮,放入生肉,在把燒紅的石塊放進去,以此循環,就了一鍋熱湯了。有人說,為何不在獸皮下面弄個火堆?因為獸皮不經燒嘛! 最早的鍋如何產生的?
  • 「承運」=「德運」,宋朝德運又是怎麼一回事?
    因此,古人先後選擇了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每一個星宿都包含若干顆星星,其中,包含了大火星的"心宿"就被分到了東方蒼龍七宿,為蒼龍七宿第五宿。 而大火星為心宿二這顆星,因其色紅且亮所以稱其為大火星,"七月流火"說的就是七月份的時候大火星逐漸向西方(下落)流動,於是天氣就開始變冷了,後來就用七月流火表示天氣轉涼。
  • 沒有鍋古人怎麼做飯? 能吃到炒菜是件幸福的事
    不過,限於冶煉技術有限,在宋朝以前,鐵鍋確實比較少見。宋朝以前中國人做飯,老百姓主要還是用陶製的炊具,而王公貴族們在魏晉南北朝以前,主要是銅製炊具,唐朝時鐵製炊具開始在貴族圈普及,普通人家也有部分鐵製炊具。直到宋代時,由於鐵產量激增以及鍛造技術的進步,鐵鍋變得便宜耐用,這才走進千家萬戶。 但需要注意的是,宋代的鐵鍋,形制和前代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