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並應對「信息爆炸」?

2020-12-10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各類網際網路產品的推出,我們走入信息爆炸時代,這個階段信息傳遞呈現四個特點——從單向到雙向、移動搜索的分化、被動接受、碎片化,並不可避免地對我們產生大量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那麼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呢?

網際網路的誕生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對於人類漫長的歷史,信息從未像今天這樣呈指數級的增長,一個成年人一天獲取的信息數量可能超過20年前一個人一年可以獲取的信息。

20年前,電視只有幾個頻道,報紙每天只有一份,信息的傳遞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較大。而現在,各種信息的唾手可得讓我們進入一個多任務模式,微博、抖音、新聞、APP推送、朋友圈、工作消息,每天需要處理掉非常多的信息。

但人們真的完美的過渡到了這樣一個信息過量的時代嗎?信息傳遞方式的巨大改變,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負面影響?面對過量的信息,我們每天到底應該看什麼,怎麼看?這是一個值得深思而且很開放的問題,每個人的答案也不一樣。

本文並不想主觀地回答這個問題,對於這樣開放性的問題,先提出主觀的論點再加以佐證,並且只找符合論點的論據來強行解釋,這樣的論述方式是不夠客觀沒有說服力的。本文僅從客觀、理性的角度闡述了以下幾個方面,希望對你回答這個問題有所啟發。

本文主要內容:

信息到底是什麼不同類型信息的區別認知升級的本質是消除信息熵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的傳遞方式信息消費方式改變對人的影響

01 信息到底是什麼

大家都會說信息爆炸時代、信息過載,「信息」二字被大家掛在嘴邊,但我們真的理解信息的本質嗎?從更科學更嚴謹的角度,信息到底是什麼?

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

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

顯然這樣的定義是不嚴謹的。未經過人類傳播的內容就不叫信息了嗎?非人類傳播,而是動物之間傳遞的內容就不叫信息了嗎?用反證法很容易推翻這個定義。

追根溯源還是要從科學家的提出的得到學術界認可的理論尋找定義。在1948年,美國的一位數學家香農(C.E.Shannon),在矽谷著名的貝爾實驗室裡,基於從熱力學中熵理論得到的啟發,提出了資訊理論,為此後的第三次信息革命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在資訊理論中,信息是這樣定義的:

信息,是用於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

如何理解這裡的不確定性?比如你不知道明天的股票會不會漲,但你今天得知一個重大的消息,美國新冠病毒疫情爆表,你根據這個消息,推斷出了明天美股會下跌,這個消息就消除了你對明天股市漲跌的不確定性,所以這個消息就是信息。

按照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推翻很多非信息的內容,我這裡稱為幹擾信息。比如一個人對你說「今天太陽會從西邊落下」,太陽從西邊落下本來就是一個確定的事實,他這句話沒有消除任何不確定性,信息量為0,我們可以歸類為幹擾信息。

對於一個存在不確定性的事件,要如何來衡量這種不確定性的程度?

前面我提過,香農是基於熱力學中熵的概念創立了資訊理論,相對應的,他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信息熵和信息量。

信息熵:是針對事件而言,對事件整體不確定性的度量。熵值越大,事件的不確定性就越高,熵值為0,說明事件的完全確定的。信息量:是針對信息而言,衡量消除事物不確定性的信息熵大小。信息量越大,可以抵消掉的信息熵就越大,即可以消除事件的不確定性就越多。比如一道4個選項的數學單項選擇題,如果完全靠蒙,答對的概率是25%。如果一個小學霸告訴你,C肯定是錯誤答案,他給的信息就消除了一部分不確定性,你再蒙對的概率就提升到了33%。如果大學霸告訴你,正確答案就是A,那他的信息就徹底消除了這個題目的不確定性。顯然,大學霸給的信息的信息量>小學霸給的信息的信息量。

根據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一下:

只有消除了事物不確定性的信息才叫信息,其他的應該稱為幹擾信息;一個信息的信息量越大,可以消除一個事件的不確定性就越多。

02 不同類型信息的區別

如今,「信息」一詞已經有了更廣泛的含義,但我們仍然可以根據最初信息量的定義來理解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我們來對生活中的信息按不同維度進行分類。

1. 按信息的載體

生活中,信息常見的載體有文字、圖片、聲音、視頻這四種。如何來比較它們信息量承載大小呢?我們按照同樣數據大小來進行橫向對比。

1MB的圖片很小,我們平常手機拍一張照片都是3~5MB的大小,它能包含的信息量有限。一段1MB的音頻大概是幾十秒,如果用於描述1MB圖片的內容,幾十秒音頻可以解釋更多的東西,因此信息承載量大於圖片。而1MB的視頻可能只有10秒,但視頻裡能呈現的內容非常多,包含聲音的同時還能加入畫面,可以更形象的描述一個事物。而1MB的的文字可以包含52萬個漢字,104萬個英文字母,可以用來描述一件非常複雜的事物。

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在同樣數據大小前提下,這四類載體在信息量承載大小的排序上應該為:

圖片<聲音<視頻<文字

通過這樣的對比結果,我們可以用來理解網際網路的內容創業:

一個專注於圖片分享的網際網路社區受眾會非常小,大概只有攝影愛好者、穿搭愛好者、藝術愛好者等群體在使用;一個以音頻為核心創作內容的平臺,比如喜馬拉雅,它的用戶量怎麼都不可能超過視頻網站,因為音頻的載體形式限制了內容創作的想像力;而視頻和短視頻現在受眾越來越多,得益於網速的進步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但它的製造成本高,受眾及創作數量仍然遠不及文字,如書籍、報刊、新聞、網絡文章等等,文字描述一個事物的詳細程度是所有載體中最高的。雖然有了上述的結論,我們在看待生活中的信息時,不能只看載體,也要看信息本身的信息量大小。

比如一篇網絡段子和一張世界地圖,網絡段子並不能幫助你消除任何事物的不確定性,它的信息量為0,而一張世界地圖可以幫助你了解哪個國家在哪個位置,包含了非常多的你未知的信息。這時候文字的信息量是小於圖片的。

理解了信息載體的信息承載能力和信息本身的信息量大小,可以幫我們重新審視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比如手機推送、簡訊、視頻網站、短視頻、直播、新聞、微博、音樂、論壇等等。

2. 按信息的衰減周期

什麼是信息的衰減周期,其實它不是信息本身的屬性,它原本是個物理學概念,我將它理解為信息作用於人腦後的結果。

物理學中,半衰期指的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時所需要的時間。相應的,信息的衰減周期我們理解為信息作用於人腦後被遺忘所需要的時間。衰減周期越長,在人腦中儲存的時間就越長,對人的影響就越大。當然,在這裡的影響也有可能是負面影響,本文只討論正面積極的影響。

舉個例子,一個八卦新聞的衰減周期很短,很少有人幾年後還記得。而小學的九九乘法口訣每個人都會記得,因為它非常有用,生活方方面面都被用到,它的衰減周期就非常長。

如果我們將不同載體的信息按照信息量大小和半衰期長短疊加成二象性圖,可用來描述生活中的所有信息。一般來說,信息的信息量越大,它的衰減周期越長。

03 認知升級的本質是消除信息熵

前面說到一個事物的不確定性就是它的信息熵,因此,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不斷的消除事物的信息熵,從而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提升對世界的理解程度。

剛出生時,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通過不斷重複的吸收身邊親人的語言這一重要信息,學會了說話,消除了理解世界的第一個信息熵。而學習、工作的過程也是在消除更多事物的信息熵。

這裡有兩個點需要值得注意:

1. 消除信息熵需要對等的信息

你要理解一個非常難的事物,消除對它認知的不確定性時,你就需要攝取對應大小信息量的信息。比如你想搞清楚電腦的工作原理,你必須學習網絡、硬體、軟體各方面的知識,不可能靠一篇科普文,更不可能靠網絡段子。從這個角度來說,認知的升級是沒有捷徑可走的,理解了這一點,你就不會被網上各種販賣知識焦慮的人收智商稅了。

2. 停止消除信息熵意味著認知固化

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因為他的認知可能在30歲的時候就已經不再更新迭代了。如果你很久沒有攝取過信息量大的優質內容,腦子裡都是大量的低信息量內容,那你是無法拓展你的認知,提升對世界的理解程度的,就好像沒有子彈的槍,無法上陣殺敵一樣。

04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的傳遞方式

對於信息量、信息熵這些概念,對於人類任何時期都是適用的,但信息傳遞和展示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古代靠告示、口口相傳、書籍、飛鴿來獲取信息,現代靠手機和電腦。且不說古代,相比20年前,現在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傳遞方式有著哪些具體的特點,我歸納為四點:

1. 從單向到雙向

20年前,我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是看書、看報紙、看電視,這是一個單向的傳播方式,信息的接收者幾乎沒有話語權,因此那個時代的編輯權利是很大的,他們的筆決定了輿論的走向。

後來的PC網際網路時代,門戶網站雖然還在玩單向傳播的那一套,但博客和論壇的誕生解放了信息接收者的發聲權,人們可以自由地創作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再到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公眾號讓人人皆可創作,門檻很低,微博讓人們隨時都可發聲,短視頻產品讓人們拿起手機就能創作,比寫作的門檻更低。

我們會發現,信息的產生和傳遞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已經分不清誰是創造者誰是接收者,因為我們都可以扮演兩個角色。

2. 移動搜索的分化

在PC網際網路時代,所有信息都在一個盤子裡,搜尋引擎搞定了這個盤子,便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雖然搜尋引擎的競價排名方式引來很多詬病,但從整個信息搜索方式的角度來說,這看起來是個大一統的方式。

然而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的場景更加細分了,每個細分領域的APP產品掌握了更有價值的細分信息,產品與產品之間的信息是沒有互通的,這就導致沒有一個搜尋引擎可以通吃整個移動時代的信息,而是每個產品各自為戰,單獨給用戶提供搜索服務,這就是移動時代搜索的分化。

從商業角度來理解這是無可厚非的,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核心信息共享給他人。但從我們普通用戶進行信息搜索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體驗並不是最好的。

這裡我稍微延伸暢想一下,網際網路上的信息搜索能否達到學校圖書館裡的搜索那樣統一、規範、分類清晰呢?如果微信可以將所有的內容平臺整合進小程序中,微信搜索是否可以實現移動端信息搜索的大一統?

3. 依賴被動的獲取

相比於上面說到的主動搜索,現代人接受信息更多的方式又逐漸回歸到了被動接受。

APP根據你的瀏覽記錄不斷給你推薦類似的信息,喜歡看什麼就一直有什麼,不需要太多的主動思考;新聞APP還會分類標籤讓用戶主動選擇,而短視頻APP只需要不斷滑動屏幕,就能不斷的接受系統推薦的內容;你訂閱幾個公眾號就像20年前電視可以收到幾個電視臺的節目,你只需要被動的接受它的推送就好了。由於智能推薦算法的流行,搜索需求的弱化,我們的信息攝取方式仿佛又回到了20年前被動接受的狀態。

或者說,人的本性是懶惰的,主動搜索只有在人有目的的時候才會用到,很多人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因此被動的獲取信息其實是順應人性的方式。

4. 碎片化

網際網路的便利提升了獲取信息的效率,但同時也容易引起注意力的轉移。

20年前你看一本書,打擾你的可能只有家人叫你吃飯,而現在你已經習慣了1分鐘內在手機裡多個APP之間來回的切換,注意力非常容易被轉移,很難長時間專注於某一信息。此外,有了智慧型手機後,人們的閒暇時間成為了一些網際網路產品的搶佔目標,為了迎合人們這些閒暇碎片時間的消遣,信息也被包裝得更碎片化。

05 信息消費方式對人的影響

基於上述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對人可能會有什麼影響呢?我個人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1. 回聲室效應,認知固化

由於對信息獲取的極度自由,當人們形成一個價值觀後就會不斷獲取相關的信息來加強這種價值觀,而屏蔽不符合該價值觀的信息,這就是回聲室效應,容易產生對某一觀念很偏激的人。

比如在網上偶然看到一個的觀念偏激的意見領袖,不斷的被他的價值觀灌輸,最後成為他的擁躉。而網際網路信息的高效獲取與快速傳播,以及算法不斷推薦用戶喜歡的內容,可能會加速這樣的認知固化。

2. 喪失信息主動獲取能力

當人們面對大量豐富的信息無法選擇,習慣被動接收已經被過濾過的信息時,容易失去理解世界的主動權。你以為你看到的東西是世界的全部,其實它只是別人出於商業目的想讓你看到的而已。

3. 難以專注於一件事

每天處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也容易消耗人的專注力,大腦長期在處理信息量小衰減周期短的信息,形成習慣之後,很難長時間的專注某一件事,這會導致我們無法深度的吸收一些衰減周期長的信息,比如一本500頁的好書。

最後聊聊算法推薦的局限

當前階段,網際網路上的信息更多地偏向娛樂化、碎片化,人類進步的思想精華大多數仍然在書本裡。純靠玩手機看視頻肯定是無法拓展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的,還需要有很多深度的閱讀、思考和實踐。

因此不論一個網際網路產品的算法再怎麼優化,它都無法向你提供你成長原本需要獲取的信息。而且網際網路產品本質是商業,是要賺錢的,它沒有義務幫助你成為更好的人。

微信的看一看功能裡的信息推薦算法中加入了很多熟人推薦的變量,希望通過社交圈來影響信息的獲取質量,讓算法少了一點冰冷感,這是很好的創新,但這也只是優化了公眾號信息的展示邏輯,真正要看什麼,學什麼,都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信息爆炸時代,到底該看什麼,怎麼看,你有自己的答案了嗎?

本文由 @haven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並實現「用戶第一」?
    可以說「用戶第一」這句話應該是很多產品設計人員的最高信條和價值追求。但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可以說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一、「用戶第一」的行為內涵和實踐層次要想做好「用戶第一」,首先必須真正理解「用戶第一」的內涵。對於這四個字的理解,其實每家企業、每個人都會有不相同。
  • 棉花糖「安全感」主題講座: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開學一個月,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牽動著每一位父母的心。2020年9月27日晚,棉花糖情商·家庭教育的徐丹老師(小丹姐姐),受邀為田園都市幼兒園的家長們,做了一場關於「如何應對分離焦慮」的主題講座。該課程也在線上同步直播。
  • NEAT冬測「閱讀理解」滿分攻略
    我們在課堂上的詞彙語法講解不走「生搬硬套」路線,每個知識點都會融到具體的案例句型中,讓孩子們習得「用法」,並舉一反三運用到做題中。並且通過大量的訓練,在頭腦中建立流程化的思維--解題步驟,語言學科也是有邏輯的。講邏輯,讓孩子們真正習得知識點,而不是死記硬背,是我們遵循的「正確的訓練」,語法單項結束後,接下來的閱讀理解單項突破也是一樣。
  • 如何理解「刑忌夾印」?紫微鬥數每日答
    有些朋友對於對於紫微鬥數不是很了解,或是剛剛接觸,有很多專業術語不是很明白,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文章,故日後的每篇推文首段將會作一個簡短的內容導讀,
  • 開源調查、跨境協作、立即行動,他們如何報導貝魯特大爆炸?
    關於此次事件,雖然包括國際新聞媒體在內有許多值得一讀的調查報導,但 GIJN 最終決定選擇三家媒體進行採訪——因為這些媒體的報導在讓我們了解爆炸的原因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檢查各類信息的真偽,以了解爆炸中心的「羅瑟斯號」(Rhosus)及其裝載的危險品為何能夠在港口停留了如此長的一段時間。
  • SpaceX星船落地時不幸爆炸,馬斯克卻高呼「勝利」
    在嘗試著陸時,SpaceX試圖進行「翻鍾」動作。但由於火箭下降速度過快,Starship在觸地後立刻發生了爆炸,火箭瞬間被火海吞沒。但是這次測試依然是一次成功的測試。火箭落地爆炸後,SpaceX的飛行控制員在社交媒體上祝賀自己的團隊完成了一次出色的任務。
  • 信息爆炸時代,該如何做好知識管理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都成了「松鼠」,很喜歡囤書、囤課程,越多越好,仿佛擁有了這些資料,我們就擁有了知識。 但,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我們需要做知識管理?信息爆炸時代,人人看似都有很多知識,實則外強中乾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網際網路上信息泛濫,好的壞的什麼都有,這對於我們的鑑別能力和思考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驗。
  • 如何培養自己的「成長心態」?
    比如,當你剛入職的時候,你的自信心可能會弱一些,可能會更傾向於不犯錯、表現出最好的自己,擔心影響自己的升遷;而當你成為團隊的中流砥柱的時候,隨著自信心和話語權的提升,你也許就不會對「犯錯」過分介意——因為它已經無損你的威望。當然,這也因人而異。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企業高管,也比比皆是。
  • 如何理解「極向離明格」?紫微鬥數師生問答
    有些朋友對於對於紫微鬥數不是很了解,或是剛剛接觸,有很多專業術語不是很明白,為了幫助大家理解文章,故日後的每篇推文首段將會作一個簡短的內容導讀,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理解文章,也希望朋友們通過閱讀文章,可以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指導。本文為周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同學們會問到的一些問題,以及周老師對於問題的回答,現整理下來,供同學們學習。
  • 如何理解「極向離明格」?紫微鬥數每日答
    學生問:周老師,如何理解「極向離明格」?周師答:「極向離明格」是紫微鬥數中的一個知名度較高的格局,亦是一個主富貴的格局。它是如何構成的呢?就是紫微坐命臨午宮,逢諸吉,無煞湊,即合此格。為什麼叫「極向離明格」呢?
  • 「さしすせそ」教你輕鬆應對日語會話!
    在與日本人交談的過程中,「あいづち/附和、搭腔」有多重要就不用小編再囉嗦了。那麼在與日本人會話中,如何才能抓住日本的點,將會話流暢進行下去呢?下面小編就交給大家一個方法,使用「さしすせそ」輕鬆應對。還有一句「しりませんでした」,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兩句太普通了?其實,它們在會話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可以從側面凸顯出對方掌握的信息多。A:この服、どう。百貨店で100円ぐらい買った。/這件衣服怎麼樣啊?
  • 計算機能「理解」多少我們的語言了?
    然而對最強大的計算機來說,理解人類語言並非易事——這便是自然語言理解的研究領域——所謂「自然語言理解」就是人與計算機可以進行有效溝通,計算機能理解用戶的意圖,執行命令或回答問題。而作為這個領域的研究人員,我們一直努力向這個目標邁進。 機器翻譯
  • 「財經縱橫」許召元:如何理解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財經縱橫」許召元:如何理解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2020-12-23 19: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本特定技能」宿泊業特定技能申請者如何獲得日本酒店招聘信息
    按照法務省對特定技能申請流程的規定,申請者在獲得「技能考試合格證」以及「日本語能力合格證」的基礎上,便可以自行聯繫僱傭企業。然而,如何聯繫僱傭企業,一直是一個讓所有申請者都備感頭痛的問題。招聘信息來源:日本旅館協會「日本旅館協會」的官方主頁無法用百度搜索到,希望在其主頁上獲得招聘信息的各位,請改用日文版谷歌進行檢索。進入主頁後,點擊右側的「外國人求人情報」(如圖),即可來到招聘信息檢索頁面。
  • 費曼技巧 | 根治「只囤不用」的信息松鼠病
    我有個朋友,跟我聊天時,他說,其實我們現代人都有病。其實,我們誰也不想這樣,但是,由於信息松鼠病,由於學習焦慮,導致大量囤積知識商品但沒有辦法消化吸收,沒法把知識轉變為自己的力量,所以,導致我們「心裡充滿理想,身體沒有力量」,懶癌就出現了。所以,懶癌,其實是最無辜的。
  • 2021 考研,哪些專業可能分數「爆炸」?
    近幾年,參加考研的人數越來越多,分數線也是逐年升高(排除特殊年份的情況),某些專業的分數也是越來越高,大家有沒有預測過哪些專業的考研分數在2021考研中會爆炸呢? 來看看幾位學長/學姐的分享!
  • 「拼」了命,才會錢「多多」:社畜鼻祖日本如何應對過勞死?
    01#「拼命」的時代和高壓的生存環境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這話的確不假問題出在,這並非只是「底層人民」的現狀,而是所有「打工人」正在經歷的一個過程。這個社會的競爭機制就是如此,你不去用時間和身體去填充自己的職業和KPI ,隨時隨地就有可能被別人替換掉。
  • 上海女子坐地鐵「羽絨服突爆炸」!專家:去加油站也要小心
    影片引起網友議論,紛紛笑稱,「這是羽絨核彈」、「是真的羽絨,鑑定完畢」,「 姐妹我雖然非常的心疼你,但還是笑出了聲哈哈哈」。還有網友科普爆炸的原因,「羽絨衣裡面有空氣,估計是她坐下的時候太快太用力導致羽絨衣裡面的空氣被迅速而大力擠壓發生爆炸,就像洗衣機洗羽絨衣,羽絨衣局部會有更多的氣體在裡面且非常膨脹。」
  • 如何理解世界的複雜性?我用抽樣法進行了這一主題的閱讀學習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複雜性的興趣,誕生「整體論」(holism)概念,熱衷於「格式塔」和「創造性進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複雜性相關研究,產生熱門詞彙「信息」、「反饋」、「控制論」和「一般系統」;  20 世紀 70-80 年代,經常與複雜性聯繫的詞語是「混沌」、「自適應系統」、「遺傳算法」和「元胞自動機」。
  • 一種「定製化」的信息生活方式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我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定製化」生活的方法和些許思考,獲取真實的信息,建立合適的流程,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輸出不那麼淺薄的思考。「定製化」就是對生活做減法,拒絕無用信息的轟炸,拒絕低效的工作流程,拒絕獨立思考空間的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