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飛入尋常巷陌百姓家
城市如果是一座迷宮,那麼街頭巷陌就是這座迷宮的明燈與標識,散發著迷人深邃的味道,吸引著街上行走晃悠的人。很多知名的美食家老饕並不總是前往高端餐廳點那些昂貴的食材享受精緻的擺盤及五星級的服務待遇,相反他們常常躑躅街頭,依靠自己的嗅覺來尋覓到真正有趣的小吃及美食真正的靈魂。
好的食物是有著雋永的人情味的。草木蟲魚,都是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美食家汪曾祺筆下的美食世界都是在當季的當地美食,那些蘿蔔、鹹鴨蛋、糖炒慄子、汽鍋雞、過橋米線,從家鄉的美食回憶到旅行讀書之地的美食,從家常菜到特產美食,四方食事,所有的食物在汪曾祺筆下都是神奇的美味,回味無窮;香港美食家陳奕文熱愛美食,從頂級餐廳和街邊小吃都在一啄一飲之間嘗遍四方,享受自己的杯酒人生,在他筆下,香港街頭的小吃,魚丸、絲襪奶茶、燒鵝、紅豆甜點,對作者而言,不管城市如何轉變,離家多久,只要回來坐在熟悉的地方,吃到心心念念的一道小吃,就會淚流滿面,想起過往的美好時光。蔡瀾說過:「最原始最基本的平民佳餚,才是最佳的美味。」
舒國治算是慵懶派作家,他是一個閒不住的人,在不同的城市來回晃蕩。他的行文閒淡,雲淡風輕,帶著魏晉古風,又有著西洋態度,他的作品《理想的下午》就代表了他的人生態度,粗茶淡飯,行走人間。舒國治《臺北小吃札記》,就秉承著他的創作態度,作者常常帶著一種「張望」的態度去探訪街巷,發現有趣的小吃,由此產生探覓之樂。全書六十七篇小文,都是專刊發表集結而成,將臺北及其他地區近六十七家店面,六十七家小吃一一道來,細細品味。作者並不是按圖索驥,而是率性而為,按照自己的心中地圖用自己的腳步丈量這座溫情的城市,去感受臺北這座城市的人情味。尋找到最地道的美食小吃,用平實的文字將美食的質感鋪陳開來,這是對美食最真誠的摯愛。
二、人間有味是清歡
「臺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
《臺北小吃札記》與林語堂的《 優遊人間 》,周作人的《 知堂談吃 》這樣的小品美文一脈相承,四十年代的閒適散文九十年代以來重版,林語堂、周作人、梁實秋等散文集都銷量很大,也帶動著臺灣香港的散文的繁榮。林語堂、周作文的散文被稱為「消極的反抗,有意的孤行」,而觀舒國治,筆下也是一種文人的別致情懷,在他談論吃的文字下,時間被無限延長舒展,人也漸漸被這樣閒適的生活軟化下來,融入恬淡之中。如同周作人在《喝茶》中寫道:「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乃正亦斷不可少。」
舒國治在偶然的片刻優遊中帶領讀者在溫情的臺北街頭,被景色、味道吸引,從探看到終得美食,康樂意的包子、牛肉麵、清粥小菜到旗魚米粉、冬瓜茶、水煎包、滷肉飯,甘蔗汁,似乎臺灣所有的小吃美食都在舒國治的文字裡,跟隨他一路行來一路尋覓,一路品嘗箇中滋味,進而體會這個城市的溫度。
其實如果要了解一個城市,就應該鑽進小巷裡,帶著探險的樂趣,去印證自己對這座城市的想像。在帶著歷史印記的陳舊屋簷下,在掀開蒸籠的濃濃蒸氣中找到自己心頭念想的歸屬,可能就藏在身邊吃客的吞咽聲中,可能就在店主的侃侃而談中,可能就在自己忍不住的滿意笑容中。
三、難忘這一碗人間煙火
在《天天向上》一期節目中,汪涵說自己出差回到長沙一定要去嗦粉,吃湖南當地的小吃米粉;我的河南朋友在回家的路上,不管是飛機還是高鐵,輾轉不同的客車之上,就已經惦記那家美味的涼皮;離開瀋陽去到深圳的朋友每一次聯繫說到瀋陽的四季抻面和雞架,就在耳機中聽到咽口水的聲音。這些都是一個城市最鮮活的美食記憶。舒國治在文中也說到現在這樣的街頭美食也在不斷的消亡中,很多店家在消無聲息中就默默消失在記憶深處,當初我們踏破清晨的露水去品嘗燒餅油條豆腐腦,深夜去探胡同裡那家小燒烤,現在手機一點就可以快送到家,只是怎麼吃都沒有坐在那不甚乾淨的小板凳、塑料椅上來的美味,也聽不到老闆們的自嘲和調侃,那桌角的辣椒醬、陳醋、醬油、胡椒麵都不能盡興加了,便覺得自己叫的外賣還是記憶中的那個味道麼?
所以讀舒國治的這本美食書,翻閱那些臺灣美食,其實就是喚醒我們對自己城市的美食味蕾。那些夜市上空的燈光,那些紅色小推車,那些已經成了老字號的小店,那些遍地狼藉但是甚是美味的蒼蠅館子,感受自己所在城市的溫情與體貼,這都是屬於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割捨的一部分,趁他們尚在,尚溫,無需大費周章,偷得浮生半日閒,不是品嘗舒國治的清淡,而是北方美食的濃墨重彩。就如同此時嘴裡淡出鳥來,對著書本上的美食望洋興嘆,而剛才那位給我發滋滋冒油烤串視頻的傢伙,你也是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