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痴迷「啃腳丫」,並不是孩子「餓」了,這是變「聰明」的信號

2020-09-18 Ainee媽咪

據科學的研究說明,對於孩子來說3歲以內如果能更多地刺激孩子的大腦皮層,會更大程度的促進孩子腦部的發育。

執筆:嬉武

編輯:嬉武

定稿:楠楠

小寶寶從出生之後,很多父母對於孩子都投入了全身心的愛,而且尤其是小寶寶,一舉一動都會牽動爸爸媽媽的心。

不過有些新手媽媽也會對於孩子的一些小舉動很是不解,比如小寶寶偶爾喜歡「啃腳丫」。

也許很多父母都覺得寶寶是不是餓了,於是趕忙的給孩子喝奶,寶寶卻並不買帳,還是繼續的吃著那可愛的小腳丫,這讓媽媽不知所措,但家長完全不用擔心,這其實是寶寶變「聰明」的信號哦!

小寶寶痴迷「啃腳丫」無法自拔,並不是因為孩子「餓」了

一些寶寶隨著月份的增大,對於外界的探索欲望會越來的強烈,而且寶寶也是處於長牙的階段,所以總想咬一下東西,當然了原因還有很多,不過並不是寶寶餓了。

1) 處於口欲期

寶寶正處於口欲期的階段,試圖通過吸吮,咀嚼來滿足內心的安全感,所以導致孩子會啃小腳丫。不過等到孩子慢慢的過了這個階段,那麼孩子的這種狀態就會改變好多了。

2) 正在長牙

當寶寶在長牙的時候,牙床會非常的癢或者是不舒服,所以會通過啃腳丫來讓牙床稍微的舒服一點。當然了這個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磨牙棒,或者是一些磨牙的小玩具,也是可以緩解寶寶的這種情況的。

3)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寶寶慢慢長大了,對於外界的事物也會非常的好奇,而一般都會通過小嘴來去探索,難免就會想去啃小腳丫。

而且有的寶寶還會試圖把一些玩具放進嘴裡,或者是小的時候去咬咬小手,等大一點了,就開始變成了啃小腳丫了。

啃腳丫——這是一種變「聰明」的信號

1) 鍛鍊肢體協調能力

寶寶在啃小腳丫的時候,需要手眼並用,更好的把小腳丫放到嘴邊,其實這種舉動,反而更加的鍛鍊了寶寶的肢體協調能力,而且也能間接的促進大腦的發育。

2) 實現對自我的認知

寶寶在啃腳丫的同時,其實也很大程度的滿足了對於自我的認知,對於身體各個部位的感知,進而更加的了解自己的各個部位。

3)通過啃腳丫來穩定自己的情緒

啃腳丫其實對於寶寶來說,一方面是可以來穩定自己的情緒的,通過啃腳丫,會很大程度的找到安全感,媽媽會發現寶寶在「啃腳丫」的時候,反而會變得安靜下來。

遇到喜歡「啃腳丫」的寶寶,家長要這樣做

保證腳丫乾淨

對寶寶「啃腳丫」來說,父母要勤給寶寶洗洗小腳丫,保證腳丫的乾淨,免得由於腳丫的不清潔而把一些病菌帶進嘴裡。

到了一定年紀,就該讓寶寶戒除掉這種習慣

當寶寶到了一定的年紀,那麼父母就要慢慢的幫助寶寶儘量的改掉這種習慣,畢竟大了如果寶寶還在啃小腳丫的話,那就不太好了,不過這個習慣要慢慢的引導孩子,不要強制孩子戒掉。

【Ainee媽咪有話說:】

寶寶在成長發育的階段,會出現很多小舉動,只要父母掌握了其中的原因,那麼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不過對於這種習慣等孩子大了之後,家長要更好的引導孩子,慢慢的改變。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有啃小腳丫的習慣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寶寶會沉迷啃腳丫?並不是他「餓了」,而是寶寶更聰明了
    可是近來楠楠媽媽卻有一些擔憂,原來小楠楠開始有了啃腳丫的習慣。媽媽覺得這很不衛生,所以每次楠楠啃腳丫的時候,媽媽都會趕緊制止。可是這樣的制止起到的效果卻並不明顯。楠楠媽媽覺得難道這是因為小寶寶覺得餓了,於是每次孩子啃腳丫的時候,楠楠媽媽都會強行餵奶。有的時候孩子會配合地喝上幾口,而有的時候孩子根本不會配合。
  • 寶寶沉迷吃腳丫無法自拔,為啥如此愛吃?其實這是娃變聰明的信號
    寶寶「吃腳丫」其實是娃變聰明的信號 研究表明:0-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外界的刺激和感受,會促進寶寶大腦皮層的生長,大腦刺激越多,就越促進寶寶的智力發育
  • 寶寶沉迷吃腳丫無法自拔,為啥如此愛吃?其實這是娃變聰明的信號
    寶寶「吃腳丫」其實是娃變聰明的信號研究表明:0-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外界的刺激和感受,會促進寶寶大腦皮層的生長,大腦刺激越多,就越促進寶寶的智力發育。,是需要寶寶手、眼、腿部、腳丫的配合,才能完成這個動作,這其實也是在幫助寶寶鍛鍊自己的身體協調性哦。
  • 寶寶愛上「啃腳丫」,媽媽先不要發愁,這說明寶寶越來越聰明了
    >在嬰兒時期,寶寶最先感知世界的工具不是肢體而是嘴巴。二、寶寶愛上「啃腳丫」,這說明寶寶越來越聰明了1.身體協調能力更強了孩子啃腳丫的舉動,其實也意味著他們的身體協調能力更強了。,反而多了許多的探索欲,孩子開始主動去接觸和發現周圍的事物,寶寶啃腳丫並不一定是他們覺得無聊,很有可能是受到自身探索欲的驅動。
  • 寶寶天天「瑜伽式」啃腳,驚嘆柔軟度高的同時,寶寶啃腳怎麼解決
    群裡有個寶媽說自己家裡的六個月大的寶寶,總愛抱著腳丫啃。即便大人抱著也想方設法地啃腳丫。許多寶媽也反映,即使家裡的寶寶在旁邊,媽媽也不能時時刻刻不眨眼的看著他們,那應該如何避免寶寶啃腳呢。寶寶這種行為是怎麼回事呢,許多新晉寶媽都有這樣的疑問,同樣這也是很多嬰幼兒家長會遇到的問題。
  • 寶寶有4種「壞習慣」,是寶寶變聰明的信號,父母別責怪孩子了
    當然不是的,其實寶寶身上有這7種壞習慣正是寶寶變得越來越聰明的信號,這是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家長先別急著責怪孩子,否則就會阻止孩子變聰明。孩子的哪4個壞習慣說明孩子在變聰明3個月,寶寶開始吃手,但是「吃手」一直被父母列為「壞習慣」的一項,但實際上,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就已經開始吃手了,但是出生後,孩子的這項技能就消失了,當寶寶重新開始吃手的時候,就證明寶寶可以控制自己的肢體了,這是寶寶身體發育的重要一步。
  • 寶寶有這3種「壞毛病」,先別急著糾正,這是寶寶變聰明的信號
    導讀:寶寶有這3種「壞毛病」,先別急著糾正,這是寶寶變聰明的信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有這3種「壞毛病」,先別急著糾正,這是寶寶變聰明的信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寶寶有這7種「壞習慣」,爸媽別急著責怪,這是寶寶變聰明的信號
    導讀:寶寶有這7種「壞習慣」,爸媽別急著責怪,這是寶寶變聰明的信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寶寶有這7種「壞習慣」,爸媽別急著責怪,這是寶寶變聰明的信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寶寶聰明不聰明,手掌的這個地方就有信號,寶爸寶媽要知曉
    最近看了這樣一個文章,文章中說寶寶聰明不聰明,可以從寶寶的手掌指尖得出答案,這是怎麼回事呢?他真的有科學依據嗎?在嬰兒順利出生之後,會進行一項新生兒考試,也就是所謂的弱勢評分,他被不少人都稱為新生兒評分,這一次考試主要是針對嬰兒的能力體檢,而這項體檢項目就可以直接體現出嬰兒出生後的大腦發育情況。
  • 1歲內,寶寶出現這些舉動,說明是變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嫌煩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這個黃金鐵律用在不到一歲的寶寶身上也是非常合適的。只要父母的注意力有一瞬間不在他身上,他就能分分鐘把家都拆了!所幸的是他們行動力受限,否則哪裡都沒有安全之地了!末了,他還不忘感嘆一句,「幸好我家沒有養二哈,這要是再來一個拆家小能手,都能組一個拆遷隊了,我家恐怕得直接報廢了。」其實寶寶某些在家長眼裡看起來非常「熊」,或者傻裡傻氣的舉動並不是他淘氣,而是他變聰明的一個象徵!
  • 1歲內,寶寶出現這些舉動,說明是變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嫌煩
    孩子靜悄悄,必定在作妖,這個黃金鐵律用在不到一歲的寶寶身上也是非常合適的。只要父母的注意力有一瞬間不在他身上,他就能分分鐘把家都拆了!所幸的是他們行動力受限,否則哪裡都沒有安全之地了!其實寶寶某些在家長眼裡看起來非常「熊」,或者傻裡傻氣的舉動並不是他淘氣,而是他變聰明的一個象徵!
  • 想要寶寶變聰明,孩子6歲前,爸媽們要抓住3次機會
    這個新聞告訴我們,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學習關鍵期是非常重要的,抓住了就有了讓孩子變聰明的機會。一般來講,寶寶在六歲之前,會有3次這樣的機會,家長們一定不要錯過了。而大人往往覺得寶寶吃小手不衛生或者認為孩子餓了,實則不然,這是孩子在口敏感期做出的表現。這個時期,寶寶不止會吃小手,還會啃玩具以及一切可以放進嘴裡的東西。這些動作可以幫助寶寶鍛鍊運動肌肉群以及肌肉控制的協調能力,還會從中獲取安全感,促進寶寶神經的發育、認知自我和周圍世界,在啃咬的過程中,寶寶的大腦會建立一個新的神經連結,當然建立的越多寶寶就會越聰明。
  • 寶寶躺在床上玩,不斷地拉著自己小腳丫,的樣子太可愛了
    不過看著寶寶這上下打量的樣子真是太可愛了吧,一點都不像是在玩腳丫子,更像是在觀察一個美食好吃不好吃?小麗猜寶寶這是把自己的小腳丫當做豬蹄了吧,在想怎麼啃吧。真是一個妥妥的小吃貨啊。寶寶拉著自己的腳丫子的樣子真的太可愛了,小麗覺得寶寶端詳好了以後,就會把自己的小腳丫塞到嘴裡啃了,因為寶寶基本就存在一個口腹欲,這段時間他們是特別的想要有什麼動心能夠填滿寶寶的嘴巴的,小寶寶自己的手和腳丫就成為了他們的首選。
  • 孩子6歲前,有三次「變聰明」的機會,父母錯過就別埋怨孩子笨
    這也啟示我們,孩子的成長,是有學習「關鍵期」的,錯過會「變笨」,而抓住卻有可能「變聰明」。一般來說,孩子6歲前,有三次「變聰明」的機會,父母錯過就別埋怨孩子笨。寶媽們可能會覺得孩子吃手太髒了,或者是不是孩子餓了,其實這是孩子到了0-1歲的口敏感期。這個時期,孩子「吃小手」,可以鍛鍊運動肌肉群和肌肉控制的協調能力,還能通過吃手獲取安全感,更能通過吃手認知自我和周圍世界,促進神經發育。當然,除了「吃手」,孩子可能還會吃衛生紙、啃玩具、把手邊任何東西往嘴裡送。其實孩子每次用嘴巴「嘗東西」的時候,大腦就會建立新的神經連結,建立的越多孩子就越聰明。
  • 孩子聰明不聰明,手掌上有這些「信號」,父母別不在意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是個聰明的寶寶,這也學習起來會比較快,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強。當寶寶來到這個世界,就成為了父母最關心的事情,寶寶是否會聰明,會不會長得高,會不會有禮貌……父母都希望可以提前了解,然後通過其他手段幫助寶寶彌補不足。父母可以通過孩子身體上的一些地方來判斷孩子是否聰明,比如孩子的手掌。
  • 孩子6歲前,爸媽們抓住3次機會,就能使你的孩子變聰明
    這個新聞告訴我們,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學習關鍵期是非常重要的,抓住了就有了讓孩子變聰明的機會。 一般來講,寶寶在六歲之前,會有3次這樣的機會,家長們一定不要錯過了。而大人往往覺得寶寶吃小手不衛生或者認為孩子餓了,實則不然,這是孩子在口敏感期做出的表現。 這個時期,寶寶不止會吃小手,還會啃玩具以及一切可以放進嘴裡的東西。這些動作可以幫助寶寶鍛鍊運動肌肉群以及肌肉控制的協調能力,還會從中獲取安全感,促進寶寶神經的發育、認知自我和周圍世界,在啃咬的過程中,寶寶的大腦會建立一個新的神經連結,當然建立的越多寶寶就會越聰明。
  • 寶寶聰不聰明,關鍵要看手掌部位的這個信號!直接影響大腦發育
    ,就能判斷寶寶聰不聰明事實上,新生寶寶並非「一事無成」。這也是為什麼新生寶寶在出生後,醫生會進行「阿氏評分」,除了要觀察寶寶身體的發育情況之外,還有一項就是針對寶寶的抓握能力,來判斷大腦發育情況。寶寶大腦的發育是過程性,在發育的過程中,寶寶會出現一些在家長眼裡「異常」的行為,而家長下意識地幹涉,卻會阻礙了寶寶的大腦發育,反而會讓寶寶變「笨」。
  • 寶寶「愛吃紙」是壞事?媽媽應該感到慶幸,這是寶寶變聰明的表現
    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許多家長為此操碎了心,一旦孩子出現不當舉動,家長就會忙於阻止,但家長不知道的是,那些看似壞習慣的舉動,恰恰是孩子探索新事物、變聰明的表現,家長應採取正確處理辦法。
  • 寶寶的這些「壞習慣」,很可能是智商變高的信號,媽媽別誤會娃了
    因為,寶貝的某些壞習慣,其實是寶寶變聰明的信號,只是寶媽並不知道!寶貝的許多壞習慣,很可能就是媽媽的誤會。寶寶的這些行為,看似是個壞習慣,卻是寶寶變聰明的信號:①3個月的寶寶,開始吃手寶寶3個月左右,容易養成愛吃手的壞習慣。
  • 想要孩子長的高,快抓住孩子這3個長高信號
    但是我們要知道,對孩子來說身高的增長是有「猛漲期」的,這是孩子長高的重要時刻。在孩子的猛漲期我們能提前知曉做好對策,也能助力孩子長的更高哦!1、飯量突然變大孩子長高的信號之一就是孩子的飯量突然開始猛增,胃口也變得特別好,經常剛吃飽沒一會兒就又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