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範餘友傑:醫乃仁術 無德不立

2020-12-19 浙江在線

2020-01-17 16:26 |舟山日報

醫者有仁心,在普陀醫院大內科主任兼血液腫瘤科主任餘友傑心中,「醫乃仁術,無德不立」是他從醫20多年來一直遵守的職業道德,讓每一位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儘量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更是他行醫的初心。 2019年,餘友傑被評為普陀區第四屆道德模範敬業奉獻模範。

醫生是患者的最大依靠

1月15日,記者在普陀醫院住院部見到餘友傑時,他正在查看幾位腫瘤病人的恢復情況。「要實時關注,當醫生不可以有任何馬虎。」1998年從原浙江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餘友傑回到家鄉普陀從事腫瘤內科專業治療已經20多年。

由於多方原因,近年來腫瘤病人的數量每年在增加。「我接觸的都是惡性腫瘤病人,有些病人因病無法根治,對生活充滿絕望。有的雖然已得到有效治療,但仍然對以後病情可能出現的變化充滿擔憂。」餘友傑告訴記者,很多腫瘤病人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棄,往往精神焦慮、抑鬱,情緒低落多變,有的性格暴躁難以溝通。

當這樣一名醫生,不僅要在醫術上讓患者及家屬放心,更要在心理上給予患者更多的安慰。「到了醫院,醫生就是患者的最大依靠。」每次遇到這樣的患者,餘友傑總是耐心細緻地做好患者的解釋工作,平常沒事就去病房與患者談心,讓患者真切地體會到醫護人員對患者的關心,幫助患者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除了對患者加強關心,餘友傑也積極做好患者家屬的工作,讓患者獲得最大的家庭及社會支持。「腫瘤病人,特別是中晚期病人,有了家人的支持才會讓患者有更好的心態面對疾病。 」

患者的利益永遠排在第一位

近年來,醫患關係在中國始終是一個熱門話題。從業20多年,餘友傑也碰到過許多患者及家屬的不理解。「每一天醫生要面對的病人太多,長時間治療會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但我認為醫生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餘友傑說,不論病人貧富貴賤、親疏遠近,在他眼中都是患者。

曾經有一年,餘友傑接待了一位病人,「他來舟山沒幾個月,當時消化道大出血,如果不能緊急輸血,會出現生命危險,但考慮到費用問題,患者準備放棄治療。」餘友傑二話不說,先幫其交了醫療費進行輸血,讓他度過危急期,並資助其返鄉治療。

20多年來,這樣的案例在餘友傑身上發生過很多次,每次遇到患者病情危重急需治療,但又經濟困難一時難以支付醫療費用時,他總是先救治,還經常出錢相助,同時幫患者尋求各種社會救助。「對我來說,患者的利益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每次碰到一些晚期腫瘤病人,餘友傑總是站在病人的角度出發合理診療,在減輕患者痛苦的基礎上儘量延長病人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於一些術後輔助治療的患者或可治癒病人,制訂合理的綜合治療方案,規範治療,儘量提高治癒率。

堅守醫德是不變的初心

當一名醫生治病救人,是餘友傑從小到大的夢想之一,「不管是哪科醫生,都要具備一顆善良的心,一種從患者角度出發的仁愛之德。」從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餘友傑就將「醫乃仁術,無德不立」作為自己的從業座右銘。

只開患者必須要用的藥、推薦患者使用更加廉價但功效相同的國產藥……餘友傑的種種做法可能在某些醫生眼中非常另類,「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案例層出不窮,自己能做就做一點,在保證醫療質量、醫療安全的前提下,我儘量爭取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餘友傑說,生病特別是腫瘤病,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場災難,如果自己能採用一個經濟、實惠的治療方案,不僅對患者,對社會都有積極的意義。

由於親情難捨,在對於一些中晚期腫瘤病人的治療過程中,很多家屬為了孝道、社會等多方面原因提出過於積極的治療要求,有些甚至弊大於利,反而加重患者痛苦不利於患者生存。遇到這種情況時,餘友傑總是耐心予以解釋,在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時,儘量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採訪中,餘友傑不斷重複一句話:醫者要把「治病救人、救死扶傷」作為一種使命,當了醫生要以解除患者的病痛為己任,以高尚的醫德醫風和嫻熟的專業技術服務每一位患者,正是這樣的初心,餘友傑得到了廣大患者的好評。

(原標題《先進模範|道德模範餘友傑:醫乃仁術 無德不立》,原作者劉俊、王蔚妃。編輯黃寧璐)

1579249580000

相關焦點

  • 醫乃仁術 無德不立
    醫乃仁術,無德不立。加強風氣建設,歷來是這所醫院黨委高度重視的大事。為強化醫護人員為兵服務的意識,該院開展了專題教育和「假如我是傷病員」等討論,引導大家理解「小病房連著大戰場」「保健康就是保打贏」的道理,確保姓「軍」的建院宗旨不動搖,為兵服務的方向不偏移。  正氣源於底氣,底氣源於自律。對開展有償服務的部隊醫院來講,各種誘惑和考驗無時不在。
  • 董元先:醫乃仁術無德不立,立足平凡崗位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從小的夢想就是要當醫生,從青春少年到四十不惑,從醫二十多年,讓董元先更加懂得了「醫者父母心」這句話。他說「人一輩子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十分榮幸的事情,也就不覺得那麼辛苦了!」。今天,讓我們走進縣醫院,認識一名在大千世界普普通通的一名醫療衛生工作者,他就是縣醫院住院部主治大夫董元先。
  • 海南日報數字報-醫乃仁術 以仁求仁
    值得一提的是,人文醫學執業技能課程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內容包括醫師法律法規、職業素養、醫學道德、溝通能力等。在教學中,學校採用分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經驗分享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採集病史、解釋病情以及告知危重病情等醫患溝通方面的能力。  現在,海醫的人文醫學教育已經從學生拓展到在職醫生。
  • 醫學倫理學:醫乃仁術
    醫學倫理學:醫乃仁術。 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沒有白天黑夜之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和死神賽跑;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始終以患者利益為上。在河北唐山豐潤縣的農村女孩王文亞,患了食道靜脈曲張,從6歲起就吐血、便血。在鄉衛生院,她曾做過兩次手術,卻無任何好轉。1992年,她在20歲那年,整整吐了一臉盆血,命若遊絲。母親下狠一條心,說啥也要到北京的大醫院去。
  • 「醫乃仁術」「大醫精誠」 醫學該以什麼為中心
    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 王義遒  [新聞背景]  我國古代醫學倡導「醫乃仁術」、「大醫精誠」。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其名著《千金要方》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西方古代醫學主張既要認真診治疾病,也要關注疾病給病人帶來的精神上的痛楚。要給予病人以情感上的關照,而不僅僅是對疾病的治療。  現代護理學創始人南丁格爾正是通過規範的護理、合理的飲食以及情感的投入,使戰場上的傷員得到軀體上的康復和精神上的慰藉。
  • 朱良春:醫乃仁術
    朱良春:醫乃仁術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5日 14:14 來源:光明日報     朱良春        朱良春說醫乃仁術。「仁」字,是「人」字旁一個「二」,即兩個人。醫生要把病人當親人,病人要把醫生當親人。病人從醫生那裡得到救治,醫生從病人那裡得到經驗。病人是醫生的老師。醫生只有竭盡全力才能體現仁術。自己只是一個人,光為自己就不是仁術。    朱良春今年91歲,凡學生、同行、病人的信,依然每信必復。
  • 「醫乃仁術,醫患矛盾在我這裡不存在」
    從醫20多年,盧林有一個信念:醫乃仁術。他認為,醫患雙方就像一個戰壕裡的戰友,雙方之間不存在矛盾,共同的目標就是戰勝病魔;而患者來看病,本身就是對醫務人員的信任。也因此,他診療過的每一位患者無不對盧林表示感謝。  長期從事一線臨床工作,同時他也是一名殘疾人。「因病致貧、返貧並不單純是治病費用高,其中很大原因是病後病人喪失勞動能力,給家庭和生活帶來沉重負擔。」
  • 黃石愛康醫院婦科主任肖新益:醫乃仁術 無德不立
    邁著矯健步伐到各個病房裡巡視,輕聲細語地和病人耐心交流,對部分急重症和手術後患者,總不忘體貼入微地噓寒問暖——他就是愛康醫院婦科主任肖新益。  從醫近三十年,只要面對患者時,他還保持著最初的熱情、溫和與達觀;在婦科腹腔鏡手術領域,一次次攀上技術高峰,他依然如初來乍到那樣的勤勉、積極和執著。  寫作肖新益主任的這篇人物通訊,讓小編頗費了一番周折。
  • 「醫乃仁術」居民帶著專屬鄭州人民醫院的書法作品來參觀
    寫下「醫乃仁術」送給鄭東院區  雖然天氣寒冷,早上9點,鄭州人民醫院鄭東院區門診大廳已經聚集30餘人,他們是來自鄭東新區商都路辦事處的部分社區主任和各社區的居民代表,來參加「回望百年鄭醫 心繫東區百姓 」鄭東院區第五期居民體驗活動。
  • 廣東省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管理信息系統考試醫學倫理學:醫乃仁術(2)
    【單選題】對臨床診療道德中最優化原則理解全面的是( )。   A.儘可能的選擇保守治療   B.採取使病人沒有痛苦的治療手段   C.選擇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效果的治療方案   D.選擇讓患者花錢最少的治療方案   1.【答案】C。   可以看出,該題目的考點是臨床診療工作的基本道德原則。
  • 獨家述評丨國無德不興 人無德不立
    圖說:全國道德模範郭明義(右一)曾來到上海,和廣大青年學生進行熱烈交流。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不同程度存在道德失範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仍然比較突出;一些社會成員道德觀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惡、美醜不分,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造假欺詐、不講信用的現象久治不絕,突破公序良俗底線、妨害人民幸福生活、傷害國家尊嚴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時有發生。
  • 德是人之本,人無德不立
    德才兼備,德在才先。很多有能力的人、有錢的人都在努力地做慈善,他們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有德之人,而不是「窮得只剩下錢」的有錢人。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出自《論語·憲問》孔子說:「千裡馬值得稱讚的,不是它的氣力,而是稱讚它的品德。」
  • 無德不成醫 品讀大醫精誠故事
    三國時的名醫董奉,給人治病不收錢,只要求他們病癒後在山上種杏樹,後來人們就用「杏林春暖」來形容醫者的仁愛。(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紀委監委 供圖)杏林春暖、懸壺濟世、妙手回春……這些溫暖人心、充滿希望,又心懷感恩的成語,記錄的是一個個救人的故事,頌揚的是一個共同的職業,那就是醫者。
  • 俗語:「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
    中國有句古話叫「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有才無德是小人如果一個人,很有才華,但是沒有道德約束,很容易行小人之事。這樣的人越有才華,就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有德無才是君子就是說有德無才的人,他們雖然不是才華橫溢,但他們為人正直,可為謙謙君子,能促進社會道德風氣的提升。
  • 沈小勇:國無德不興 人無德不立
    原標題: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深刻闡明了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內涵、重要意義、基本遵循、建設路徑。
  • 習近平考察山東曲阜強調:國無德不興 人無德不立
    25日上午,習近平來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參觀沂蒙精神展,聽取沂蒙地區革命戰爭歷史介紹,並會見了當地先進模範和當年支前模範後代代表。他深情地說, 我一來到這裡就想起了革命戰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
  • 道德:天無道不成,人無德則不立,是謂天道人性
    幾千年前的老子為了闡釋天道人性,天人之間的隱晦關係,歸隱之前留下道德經,專門論述道德的相互融通。這幾千字的道德經,經我悟來,通篇的精妙就可歸結成一句」天無道不成,人無德則不立,是謂天道人性「的話,是道德在天人之間的基本體現。
  • 學習醫學倫理 涵養仁術善心
    醫學倫理學包含了評價人類的醫療行為和醫學研究是否符合道德兩個方面。其中,有三個最基本的倫理學原則:病人利益第一、尊重病人和公正原則。醫學倫理根基是將病人利益置於首位,其核心關注的是醫者的品德,強調關心病人,尊重病人,不傷害患者的利益,注重技術與服務水平的共同提高。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三集)國無德不興
    本集《國無德不興》以立德為主題,主要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德」的論述,選取了總書記常用的「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典故,從崇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修德——勤學、明辨、篤實三個維度,通俗易懂地講明總書記關於「德」的論述,是對我國傳統道德思想的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