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7 16:26 |舟山日報
醫者有仁心,在普陀醫院大內科主任兼血液腫瘤科主任餘友傑心中,「醫乃仁術,無德不立」是他從醫20多年來一直遵守的職業道德,讓每一位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時,儘量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更是他行醫的初心。 2019年,餘友傑被評為普陀區第四屆道德模範敬業奉獻模範。
醫生是患者的最大依靠
1月15日,記者在普陀醫院住院部見到餘友傑時,他正在查看幾位腫瘤病人的恢復情況。「要實時關注,當醫生不可以有任何馬虎。」1998年從原浙江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畢業後,餘友傑回到家鄉普陀從事腫瘤內科專業治療已經20多年。
由於多方原因,近年來腫瘤病人的數量每年在增加。「我接觸的都是惡性腫瘤病人,有些病人因病無法根治,對生活充滿絕望。有的雖然已得到有效治療,但仍然對以後病情可能出現的變化充滿擔憂。」餘友傑告訴記者,很多腫瘤病人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棄,往往精神焦慮、抑鬱,情緒低落多變,有的性格暴躁難以溝通。
當這樣一名醫生,不僅要在醫術上讓患者及家屬放心,更要在心理上給予患者更多的安慰。「到了醫院,醫生就是患者的最大依靠。」每次遇到這樣的患者,餘友傑總是耐心細緻地做好患者的解釋工作,平常沒事就去病房與患者談心,讓患者真切地體會到醫護人員對患者的關心,幫助患者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除了對患者加強關心,餘友傑也積極做好患者家屬的工作,讓患者獲得最大的家庭及社會支持。「腫瘤病人,特別是中晚期病人,有了家人的支持才會讓患者有更好的心態面對疾病。 」
患者的利益永遠排在第一位
近年來,醫患關係在中國始終是一個熱門話題。從業20多年,餘友傑也碰到過許多患者及家屬的不理解。「每一天醫生要面對的病人太多,長時間治療會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但我認為醫生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餘友傑說,不論病人貧富貴賤、親疏遠近,在他眼中都是患者。
曾經有一年,餘友傑接待了一位病人,「他來舟山沒幾個月,當時消化道大出血,如果不能緊急輸血,會出現生命危險,但考慮到費用問題,患者準備放棄治療。」餘友傑二話不說,先幫其交了醫療費進行輸血,讓他度過危急期,並資助其返鄉治療。
20多年來,這樣的案例在餘友傑身上發生過很多次,每次遇到患者病情危重急需治療,但又經濟困難一時難以支付醫療費用時,他總是先救治,還經常出錢相助,同時幫患者尋求各種社會救助。「對我來說,患者的利益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每次碰到一些晚期腫瘤病人,餘友傑總是站在病人的角度出發合理診療,在減輕患者痛苦的基礎上儘量延長病人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於一些術後輔助治療的患者或可治癒病人,制訂合理的綜合治療方案,規範治療,儘量提高治癒率。
堅守醫德是不變的初心
當一名醫生治病救人,是餘友傑從小到大的夢想之一,「不管是哪科醫生,都要具備一顆善良的心,一種從患者角度出發的仁愛之德。」從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餘友傑就將「醫乃仁術,無德不立」作為自己的從業座右銘。
只開患者必須要用的藥、推薦患者使用更加廉價但功效相同的國產藥……餘友傑的種種做法可能在某些醫生眼中非常另類,「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案例層出不窮,自己能做就做一點,在保證醫療質量、醫療安全的前提下,我儘量爭取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餘友傑說,生病特別是腫瘤病,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場災難,如果自己能採用一個經濟、實惠的治療方案,不僅對患者,對社會都有積極的意義。
由於親情難捨,在對於一些中晚期腫瘤病人的治療過程中,很多家屬為了孝道、社會等多方面原因提出過於積極的治療要求,有些甚至弊大於利,反而加重患者痛苦不利於患者生存。遇到這種情況時,餘友傑總是耐心予以解釋,在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時,儘量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採訪中,餘友傑不斷重複一句話:醫者要把「治病救人、救死扶傷」作為一種使命,當了醫生要以解除患者的病痛為己任,以高尚的醫德醫風和嫻熟的專業技術服務每一位患者,正是這樣的初心,餘友傑得到了廣大患者的好評。
(原標題《先進模範|道德模範餘友傑:醫乃仁術 無德不立》,原作者劉俊、王蔚妃。編輯黃寧璐)
15792495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