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天津醫科大學校長 郝希山
西北大學原校長 張豈之
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 王義遒
[新聞背景]
我國古代醫學倡導「醫乃仁術」、「大醫精誠」。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其名著《千金要方》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西方古代醫學主張既要認真診治疾病,也要關注疾病給病人帶來的精神上的痛楚。要給予病人以情感上的關照,而不僅僅是對疾病的治療。
現代護理學創始人南丁格爾正是通過規範的護理、合理的飲食以及情感的投入,使戰場上的傷員得到軀體上的康復和精神上的慰藉。她在戰場僅半年時間,受傷戰士的死亡率從原來的50%迅速下降到22%。
[專家觀點]
張豈之:弘揚中華文化,應該成為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的核心。《黃帝內經》中的《素問》論述人體生理、病理學、藥物治療的基本理論,而《靈灸》主要闡述針灸理論、經絡學說和人體解剖學等。在《素問》和《靈灸》兩部分18卷中,浸透著中華文化和關於「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的生命哲理。
孟群:醫學除了具有科學技術的一般性質以外,還有它的特殊屬性。醫學的特殊屬性就在於,它直接面對人的生命健康,是以人為研究課題,又直接服務於人的科學。所以,醫學更加強調人文關懷,醫學工作者應該更加注重人文修養。
張金鐘:30年前,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恩格爾教授提出了現代醫學從「生物醫學」逐漸演變為「生物—社會—心理醫學」的論斷。新的醫學模式不僅要求提高醫生的科學素質,而且要求提高醫生的人文素質。但在臨床診療中,人們仍一味強調生物醫學模式框架下的生理生化指標。醫學院校的畢業生往往只看到人的生物學屬性,而忽視人的社會學屬性。
文格波:現在,人們的身體健康素質和健康意識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醫學教育卻沒有及時作出新的調整,仍然停留在過去的生物醫學模式,而沒有真正地按照「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來培養學生。使得少數醫學生畢業以後,不能適應工作對象的這種變化,不能與工作對象進行很好的溝通,從而影響了醫療服務的效果和質量,導致了醫患關係的緊張。
石鵬建:上個世紀80年代,我們研究制訂《醫學生誓言》時就強調醫學生「要維護醫術的聖潔和榮譽」。這句話有很豐富的人文內涵。現在,我們提出了新的醫學本科教育標準,在《醫學生誓言》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內容。其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融入醫學生學習全過程,大力開展醫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責任感,增強發展醫療事業的使命感,進一步提高其職業道德水平。
楊桂華:醫學必須以人為中心,而非以「病」為中心。應當將病人看作是患了疾病的「人」,治療手段也不僅僅局限於技術手段。醫生對病人的體貼、關愛,病人對醫生的信任、配合,都可能起到技術所達不到的治療效果。中外醫學的先驅者都有博大的慈愛之心和高尚的從醫品德,並昭示醫者要為病人謀幸福無私奉獻。這是中外醫學家留下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