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如今,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與提升,父母不用再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發愁,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也正是這種時間上的投入,讓很多父母開始發現,自己的孩子竟然存在好動難管教的情況。這一點讓不少父母表示困惑,覺得自己孩子以前明明很聽話,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同事小琳的孩子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以前到小琳家中作客時,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是很安靜,即便是坐在客廳玩玩具,也不會出現亂丟玩具、大聲吼叫的情況。可是最近幾次到小琳家中作客時,都能見到孩子跑動、吵鬧的狀況。小琳不禁感慨道:"這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越長大越不懂事,變得越來越好動,我們夫妻倆都快管不住他了。"
相信不少的父母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越來越難以管教。父母往往會將這個變化歸結於年紀成長帶來的性格變化。但事實上,真正對孩子造成影響的,其實是父母自身。
"費斯汀格法則"分析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的"費斯汀格法則",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真正導致孩子出現這些症狀的原因,真是源自於父母的教育自身。
費斯汀格表示:"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根據這一法則,能對孩子產生如此大影響的,不可控因素僅僅佔到了10%,而餘下的90%都是具有可控性的。作為與孩子接觸最為頻繁的父母,這90%的可控因素幾乎都是掌握在你們的手中,一旦處理不好,孩子自然是會受到很大影響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因為一時失手,導致手中的飯碗掉地砸碎。此時,父母覺得孩子是沒有心思吃飯,總想著玩鬧才會導致飯碗摔碎的,於是對孩子進行說教。父母這一舉止使孩子感到委屈,覺得自己也不想這樣,父母卻認為自己是故意的。
在這種情緒的作用下,孩子一整天的精神狀態都不太好。當天正好趕上英語考試,孩子卻還沉浸在那種難過的氛圍當中,昨天夜間的複習內容幾乎被一掃而空。結果孩子這一次的英語考試成績也非常不理想,出現大滑坡的現象,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同時也受到父母的責罵,認為孩子一定是貪圖玩樂,才會複習不好,導致成績下滑。
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之後,孩子的性格開始產生變化,認為父母老師都不會理解自己、包容自己,那麼又憑什麼要求自己按照他們的意思去成長、去學習呢?於是開始自暴自棄、衷於玩樂。當看到孩子變成這個樣子以後,父母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切是自己導致的,覺得是成長讓孩子產生了這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實回顧整一個事件,真正導致孩子性格產生巨大變化的導火索,竟然只是一個不起眼的飯碗。孩子摔碎飯碗,正是屬於前面所述的10%不可控因素,而此後父母的責罵、孩子的發揮失常、父母老師的批評都是屬於可控因素的。因為如果沒有父母那一番責罵,孩子也就不會帶著委屈的情緒去面對考試,成績自然也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之後的批評也就不會出現了。
因而,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好動難管教情況時,應該加以反思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很多時候,孩子性格產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原因,總是出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此外,父母要注意的是,孩子好動難管教所帶來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父母決不應該坐視不管。
好動難管教的影響
孩子容易留下不好印象好動難管教的孩子無論到了什麼樣的組織與環境中,都是容易遭到冷落與排擠的對象。因為這類孩子往往做不到遵守組織紀律,為了維護紀律的有效性,這類孩子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並且會因此被貼上負面標籤,給別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此外,留下壞印象一事是一個相當難逆轉的事實。孩子一旦被貼上標籤,將很難再撕下來。因為與孩子接觸不深的人,往往會靠著孩子身上所帶的標籤去判斷一個孩子的為人。當發現孩子向來是好動、難管教的"代言人"時,他們會主動遠離這些孩子。因此,即便孩子之後有更正的決心,也很難再讓其他人信任自己。
孩子成長健康難以保障好動難管教的孩子對於父母老師存在一定的誤解,這種誤解直接導致孩子不願意聽從他們的好心建議而選擇獨自面對成長。但是大量的事例向我們證明,缺乏父母老師護航的孩子,其成長的道路將是非常坎坷的。
因為父母與老師擁有較為充足的社會閱歷,能夠很好地應對生活中出現的狀況。但孩子不一樣,他們的社會閱歷相當淺薄,許多事情對於他們而言是從未接觸過的,如果缺少父母老師的引導,孩子很容易從中受到傷害。
孩子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考慮,如果孩子從小就難以管教,那麼當他到了叛逆的年紀時,其逆反心理將是難以把控的。此時孩子會出現很嚴重的逆反行為,父母要他往東,他偏偏往西。這種不走尋常路的做法,往往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四處碰壁,甚至是出現不走正道的情況。
那麼,為了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內容呢?
教育孩子時的三點注意
注意控制好自身情緒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帶著自身情緒去教育孩子的,這樣很容易出現說話沒有輕重的情況。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出現言過其實的情況,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心理受到創傷,進而出現一系列的負面情緒。
這些負面情緒孩子並不能很快便消化排解,所以會導致後續諸多本可避免的事情發生。因此,父母希望正確的引導孩子,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定自己的情緒,給予孩子充分的耐心,這樣孩子才能以最好的表現來回應父母的教育。
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教育父母在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後,還需要先安定孩子的情緒,才能對孩子進行教育。因為如果孩子自身存在情緒,那麼父母的話孩子是很容易曲解的,這樣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此外,如果孩子帶著情緒去接受父母的教育,那麼很容易出現頂嘴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產生不但不利於教育行為的繼續進行,而且可能將剛剛冷靜下來的父母再度激怒,引發爭吵。
讓孩子懂得有些事情無可避免當父母很好地規避那90%的可控因素後,應該儘可能地讓孩子接受餘下的10%不可控因素,這樣孩子的成長健康才能得到最完備的保障。當不可控事件發生時,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無可避免的,生活還得繼續,所以應該朝前看。
我是鯨魚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