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動難管教?「費斯汀格法則」告訴你90%是家長造成的

2020-12-19 鯨魚奶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如今,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與提升,父母不用再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發愁,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也正是這種時間上的投入,讓很多父母開始發現,自己的孩子竟然存在好動難管教的情況。這一點讓不少父母表示困惑,覺得自己孩子以前明明很聽話,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同事小琳的孩子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以前到小琳家中作客時,孩子雖然年紀小,但是很安靜,即便是坐在客廳玩玩具,也不會出現亂丟玩具、大聲吼叫的情況。可是最近幾次到小琳家中作客時,都能見到孩子跑動、吵鬧的狀況。小琳不禁感慨道:"這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越長大越不懂事,變得越來越好動,我們夫妻倆都快管不住他了。"

相信不少的父母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越來越難以管教。父母往往會將這個變化歸結於年紀成長帶來的性格變化。但事實上,真正對孩子造成影響的,其實是父母自身。

"費斯汀格法則"分析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的"費斯汀格法則",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真正導致孩子出現這些症狀的原因,真是源自於父母的教育自身。

費斯汀格表示:"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根據這一法則,能對孩子產生如此大影響的,不可控因素僅僅佔到了10%,而餘下的90%都是具有可控性的。作為與孩子接觸最為頻繁的父母,這90%的可控因素幾乎都是掌握在你們的手中,一旦處理不好,孩子自然是會受到很大影響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因為一時失手,導致手中的飯碗掉地砸碎。此時,父母覺得孩子是沒有心思吃飯,總想著玩鬧才會導致飯碗摔碎的,於是對孩子進行說教。父母這一舉止使孩子感到委屈,覺得自己也不想這樣,父母卻認為自己是故意的。

在這種情緒的作用下,孩子一整天的精神狀態都不太好。當天正好趕上英語考試,孩子卻還沉浸在那種難過的氛圍當中,昨天夜間的複習內容幾乎被一掃而空。結果孩子這一次的英語考試成績也非常不理想,出現大滑坡的現象,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同時也受到父母的責罵,認為孩子一定是貪圖玩樂,才會複習不好,導致成績下滑。

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之後,孩子的性格開始產生變化,認為父母老師都不會理解自己、包容自己,那麼又憑什麼要求自己按照他們的意思去成長、去學習呢?於是開始自暴自棄、衷於玩樂。當看到孩子變成這個樣子以後,父母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切是自己導致的,覺得是成長讓孩子產生了這麼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實回顧整一個事件,真正導致孩子性格產生巨大變化的導火索,竟然只是一個不起眼的飯碗。孩子摔碎飯碗,正是屬於前面所述的10%不可控因素,而此後父母的責罵、孩子的發揮失常、父母老師的批評都是屬於可控因素的。因為如果沒有父母那一番責罵,孩子也就不會帶著委屈的情緒去面對考試,成績自然也就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之後的批評也就不會出現了。

因而,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好動難管教情況時,應該加以反思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很多時候,孩子性格產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原因,總是出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此外,父母要注意的是,孩子好動難管教所帶來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父母決不應該坐視不管。

好動難管教的影響

孩子容易留下不好印象好動難管教的孩子無論到了什麼樣的組織與環境中,都是容易遭到冷落與排擠的對象。因為這類孩子往往做不到遵守組織紀律,為了維護紀律的有效性,這類孩子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並且會因此被貼上負面標籤,給別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

此外,留下壞印象一事是一個相當難逆轉的事實。孩子一旦被貼上標籤,將很難再撕下來。因為與孩子接觸不深的人,往往會靠著孩子身上所帶的標籤去判斷一個孩子的為人。當發現孩子向來是好動、難管教的"代言人"時,他們會主動遠離這些孩子。因此,即便孩子之後有更正的決心,也很難再讓其他人信任自己。

孩子成長健康難以保障好動難管教的孩子對於父母老師存在一定的誤解,這種誤解直接導致孩子不願意聽從他們的好心建議而選擇獨自面對成長。但是大量的事例向我們證明,缺乏父母老師護航的孩子,其成長的道路將是非常坎坷的。

因為父母與老師擁有較為充足的社會閱歷,能夠很好地應對生活中出現的狀況。但孩子不一樣,他們的社會閱歷相當淺薄,許多事情對於他們而言是從未接觸過的,如果缺少父母老師的引導,孩子很容易從中受到傷害。

孩子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考慮,如果孩子從小就難以管教,那麼當他到了叛逆的年紀時,其逆反心理將是難以把控的。此時孩子會出現很嚴重的逆反行為,父母要他往東,他偏偏往西。這種不走尋常路的做法,往往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四處碰壁,甚至是出現不走正道的情況。

那麼,為了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內容呢?

教育孩子時的三點注意

注意控制好自身情緒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帶著自身情緒去教育孩子的,這樣很容易出現說話沒有輕重的情況。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出現言過其實的情況,很容易導致孩子的心理受到創傷,進而出現一系列的負面情緒。

這些負面情緒孩子並不能很快便消化排解,所以會導致後續諸多本可避免的事情發生。因此,父母希望正確的引導孩子,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定自己的情緒,給予孩子充分的耐心,這樣孩子才能以最好的表現來回應父母的教育。

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再教育父母在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後,還需要先安定孩子的情緒,才能對孩子進行教育。因為如果孩子自身存在情緒,那麼父母的話孩子是很容易曲解的,這樣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此外,如果孩子帶著情緒去接受父母的教育,那麼很容易出現頂嘴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產生不但不利於教育行為的繼續進行,而且可能將剛剛冷靜下來的父母再度激怒,引發爭吵。

讓孩子懂得有些事情無可避免當父母很好地規避那90%的可控因素後,應該儘可能地讓孩子接受餘下的10%不可控因素,這樣孩子的成長健康才能得到最完備的保障。當不可控事件發生時,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無可避免的,生活還得繼續,所以應該朝前看。

我是鯨魚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熊孩子屢教不改,家長巧用「費斯汀格法則」,不做無效溝通和打罵
    對於熊孩子的管教,相信每個父母都是用了各種辦法,有的已經上了棍子,想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最後取得的結果都不怎麼好。那麼怎麼來管教熊孩子呢?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費斯汀格法則」。01「費斯汀格法則」是什麼?這個法則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基於龐大的研究案例提出的一個判斷,這個判斷成為了後來的「費斯汀格法則」。
  • 「費斯汀格法則」的作用:改善孩子的「熊」脾氣,讓孩子變乖巧
    文|迎迎編輯|迎迎相信很多家長在生活中都有遇到這樣的孩子:在坐車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椅子一直在震動,回頭一看,是一個孩子在不停地踢你的椅子底部,你想讓孩子的家長管一管,孩子的家長卻只回你一句話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脾氣太差,無法進行有效地管束,時常因此感到惱火。家長們不妨嘗試下"費斯汀格法則",說不定會得到意外的驚喜。"費斯汀格法則"的定義大致為: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只有10%是由事件本身屬性決定的,其餘90%是由你因這件事產生的反應導致的。
  • 孩子難管不受控?一個故事教會你「費斯汀格法則」,孩子變得可控
    當發生類似事情後,孩子依舊「我行我素」,並不知道這次的行為以上次挨罵的行為是屬於同一行為的。對於孩子的管教問題,不是你給個釘子,孩子就會配合的給你一個鉚。對於孩子的不可控,我們可以通過費斯汀格的「費斯汀格法則」示例,得到啟發。更加省力理智的對待孩子。
  • 孩子難管不知如何是好?學會「費斯汀格法則」,讓你成功掌控孩子
    文丨小熊娃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有的孩子比較聽話,管教起來能夠讓父母省下不少心,可有的孩子他們非常的調皮,喜歡東跑西跑,很是調皮,面對這樣的孩子,許多父母都繳械投降。後來抓到了孩子,小偉的母親忍不住就是一頓打。打完之後,氣是消了,可孩子卻變得更加的膽大妄為了,既然連打都不怕了,他還怕什麼?像小偉母親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面對孩子頑皮的行為,往往都是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打罵,結果事情往更加糟糕的方向發展了。什麼是「費斯汀格法則」?
  • 學會「費斯汀格法則」,讓孩子乖乖聽話
    文丨熊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熊孩子指的就是總喜歡到處搞破壞,不願意聽別人講的孩子,這些孩子可讓家長們撓破腦袋。聚餐時,朋友忍不住說了他家孩子的事情,談到了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好。一問起來,朋友嘆了口氣,說家裡的孩子特別的不聽話,總是做出讓他丟臉的事情。
  • 聊聊「費斯汀格法則」與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常聽到父母要給孩子所謂的「高質量陪伴「,不要消極陪伴。剛好看到費斯汀格法則,來聊聊為什麼規律作息,睡眠引導或是自主進食等,降低父母的養育壓力,是為了給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什麼是費斯汀格法則?「費斯汀格法則」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的,他認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的90%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簡單來說,就是生活中的事情只有10%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是我們能掌控的。
  • 聊聊"費斯汀格法則"與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常聽到父母要給孩子所謂的「高質量陪伴「,不要消極陪伴。剛好看到費斯汀格法則,來聊聊為什麼規律作息,睡眠引導或是自主進食等,降低父母的養育壓力,是為了給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 什麼是費斯汀格法則?「費斯汀格法則」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的,他認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的90%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簡單來說,就是生活中的事情只有10%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是我們能掌控的。
  • 「費斯汀格法則」的作用:改善孩子的「熊」脾氣,讓孩子變乖巧
    文|媛媛編輯|媛媛相信很多家長在生活中都有遇到這樣的孩子:在坐車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椅子一直在震動,回頭一看,是一個孩子在不停地踢你的椅子底部,你想讓孩子的家長管一管,孩子的家長卻只回你一句話:他還是個孩子。暴躁的你氣得不行,卻又無法真的對孩子動手,最後引發的只是無意義的爭吵,引來群眾的注視。
  • 熊孩子屢教不改,父母巧用「費斯汀格法則」,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針對孩子的這種情況,父母可以利用費斯汀格法則。費斯汀格法則費斯汀格法則其實就是一件事的十分之一是自身發生的,這十分之一把握住了,剩餘的百分之九十都可以把把握住,可以讓事務按照自己的預期發展。我個人認為費斯汀格的法則,其實最主要的事情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用自己的情緒,將事情無限放大,不然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永遠不會融洽。費斯汀格法則如何應用在教育上面?
  • 原來這叫:費斯汀格法則
    天津教育出版社,第17頁,分享人@eric萌 導讀:生活中,看似互不相干的事情,卻可能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繫,你的一個小小的舉動不僅會影響自己最近,在翻閱在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洛的著作時,發現有一個費斯汀格法則,也同樣講到這種現象,且十分有趣。 ——丁丁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Festinger),有一個很出名的法則,即被人們稱為「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 用費斯汀格法則看蝗蟲入境雲南
    □ 張京徽    美國社會學家費斯汀格曾提出過一個很著名的法則,叫費斯汀格法則。這個法則是這樣說的: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如果用這個法則來看待似乎「多災多難」的2020年,其實你會發現,人們對一些事情反應有點過激。剛剛發生在雲南的黃脊竹蝗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費斯汀格法則:永遠不要對自己做這12件事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很出名的行為理論,被人們稱為「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所以,費斯汀格法則就是為了告訴我們:當你做錯了1件事後,需要用9件事來彌補,但這9件事必須慎重選擇,否則你會追著錯誤,越跑越遠。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避免的,但我們可以及時止損。
  • 3-12歲家長必看:如何有效管教你的孩子
    隨著二胎時代全面到來,孩子的教育問題成了讓父母們頭疼的事情——除了學習之外,怎樣形成好的習慣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是父母們極為關注的問題。在他30年諮詢生涯和無數次家長面談中,他總結出一整套可複製的、被上萬對父母驗證過的有效管教經驗,即《有效管教指南》。
  • 叛逆期的孩子難管教,比起喊破喉嚨式的管教,魚缸法則更有效
    前言:有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種情況,當你叫孩子吃飯時,他剛好在打遊戲,即便你喊破喉嚨,他就當沒聽見,一直在挑戰你的底線。當家裡孩子越來越難管時,家長也很無奈,因為打罵孩子又不捨得,不打罵又不聽管教。處於叛逆期的孩子,真的是越管教,越叛逆。
  • 2019年度熊孩子盤點:調皮是孩子的天性,但管教是家長的天職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家長過於寵溺,導致對孩子任何的行為都不管不顧,尤其是錯誤的行為,既不教孩子們相應的"社會規則"也不和孩子講道理,就任由孩子胡來。作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父母對孩子的負責和管教是天職,縱然孩子的天性是調皮搗蛋,家長也要教會孩子們一心向上,對人真誠善良,告訴孩子"調皮"可以但是不能傷害到別人!
  • 魚缸法則:孩子叛逆不服管教?與其強迫孩子聽話,不如以柔克剛
    正文字數:1808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教育孩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是成年人比兒童學的多。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因此父母也需要學習更多新的技能。到了青春期,孩子越來越叛逆,完全聽不進去父母的教導,甚至還要和家長反著幹。家長可以試試「魚缸法則」,打破和孩子之間的壁壘。
  • 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父母要利用魚缸法則教育孩子
    現在有了自己的想法,懂得反抗了,才會這麼叛逆,不服管教。相信很多家長也有著和這位媽媽一樣的困惑,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叛逆,越不服管教呢?接下來接為大家分析一下。一、 孩子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的原因1、 父母控制欲太強有些父母的控制欲是很強的,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會控制著孩子的一切。孩子的一切想法都會被父母否決,在網絡上有一句很火的話"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 孩子不服管教讓家長頭疼,利用好「正面管教」,孩子乖巧又懂事
    為什麼孩子總是不服管教?想讓孩子乖巧懂事,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孩子跟家長唱反調,不服管教的樣子簡直能把人氣炸。明明是孩子自己犯了錯,為啥還這麼橫,不服管教呢?面對這樣的孩子,一味地表現出嚴厲是沒有用的,家長還要學會利用正面管教。
  • 孩子嚴加管教反而更叛逆?因為方法錯了,不妨試試「魚缸法則」
    大多數家長肯定遇到過這種情況:自己越管教孩子,孩子反而越叛逆。就好比叫孩子不要打遊戲。你說第一次,他可能假裝聽不見;你說第二次,他可能會賭氣噘嘴;你說第三次,他可能要來跟你不打遊戲的條件。直到父母管教的精力耗盡的時候,孩子才不甘不願地將電腦關掉。
  • 孩子犯錯就體罰?家長最無效的管教方法,就是體罰孩子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管教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很多家長卻選擇用體罰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種錯誤的管教方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家長要學會管理孩子,用正確方式去對待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