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24日訊 從上海到鄭州,970公裡。
疫情之下,千裡奔波,為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和一份8年前的承諾。
4月20日上午,美菜網蔬菜分揀員楊玉斌在河南省腫瘤醫院捐獻184毫升造血幹細胞,為一位年僅10歲的血液病孩子點燃「生命火種」。
楊玉斌捐獻造血幹細胞
手術從8點半開始,11時40分結束,一切順利,完成捐獻的楊玉斌已出院,並於次日下午飛回上海,休息幾天後將重返工作崗位。「現在只希望患者能快點好起來,因為他的生命有一部分和我有關。」楊玉斌說。
一張特殊的「請假函」一份8年前的承諾
如果不是這封來自河南省紅十字會的公函,與楊玉斌朝夕相處的美菜網同事們還不知道他悄悄善舉的原委。
2012年5月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楊玉斌說並非一時衝動。一次義務獻血時他了解到造血幹細胞捐獻,和大家一樣,最關心的也是「捐獻後對自己的身體有什麼影響」,為此他找了醫生認真諮詢,查找了很多資料,才放下心來填寫資料並留下血樣。
時隔多年後,再次接到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電話,告知他實現匹配,再次徵詢他是否同意捐獻時,40歲的楊玉斌坦承:「有點懵。隔了太久了,都快把這事忘了。」經過一番慎重考慮,最終,「救人」這個樸素的善意,讓他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確認捐獻,疫情期間從上海遠赴鄭州,再次進行全面複雜的體檢,每天打動員針(備註:使造血幹細胞釋放到外周血中),並最終躺上手術臺。
楊玉斌與河南省腫瘤醫院醫護人員及老家河南鎮平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合影。
楊玉斌是河南省第845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志願捐獻者,也是中華骨髓庫的第9552例。
一封來自患者家屬的感謝信
按照規定,被捐獻者的隱私受到保護。楊玉斌至今不知道受贈者姓甚名誰、來自何方,「只聽說是一個10歲的小孩。」
手術後,楊玉斌收到了一封由紅十字會轉交的來自患者家屬的手寫感謝信。說起這封感謝信的內容,楊玉斌幾乎哽咽。
楊玉斌收到的感謝信
楊玉斌說,造血幹細胞捐獻,只有千萬分之一的概率可以匹配,所以不是想捐就能捐。如果我當時不去,對方可能就失去了這份希望,可能要在醫院受更多的苦,家庭負擔也會更重。我自己也有個13歲的孩子,我知道當父母的心情。
一份樸素的善意 一份真誠的大愛
儘管是電話採訪,也讓記者對這個河南漢子細膩溫柔的內心有了更多了解。
他聊起多年前生病住院的經歷,「在醫院,會感受到病人的很多負面情緒。所以如果我做的事情,能減少別人的一點痛苦,就會覺得挺值的。」對陌生人的不幸,他懷著善意去體悟。
他聊起曾經開卡車跑運輸的故事,「我們卡車司機有互助聯盟,無論到了哪兒,素不相識,大家也都互相幫助,積極出力。」別人對他的點滴幫助,他一直銘記於心。
他聊起手術後,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走訪部分血液病患者及家屬(非本次匹配),「有的家屬一直、一直在等捐獻,心裡絕望得快要崩潰了。我也勸他們千萬不要放棄,一定要有信心堅持下去。」他生性樂觀,心向光明。
他聊起美菜網上海三倉同事得知他去鄭州時的反應:「只聽說我要去救人,就特別乾脆地答應我請假15天,安排別的同事替班。本來我感覺要請假這麼久挺不好意思,但他們都勸我不要著急上班,好好休養。」這幾天,同事都關注著楊玉斌的情況,他也一直念叨著大家的支持。
無意間,他也聊起家人其實對他的捐獻憂慮重重——他是家裡的頂梁柱,都擔心影響他的身體,至少,多多少少會影響他出去上班掙錢。「可答應了的事情,哪能賴帳?更何況是救人性命!」他執意要給孩子做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