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第一次做媽媽,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手足無措,護士作為出生禮物送給了我們一小罐新生兒奶粉,作為母乳不充足時的替代品。
3年前,女兒出生的時候,本來還想自己為女兒準備出生後的第一罐奶粉,但是卻在住院前被醫院的專家醫生勸阻了,她說你家老大出生後母乳足夠多,二孩出生的時候完全可以先看看母乳的情況再決定要不要添加奶粉。
原來時隔7年,關於母乳餵養的認知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孩子出生時,早開奶很重要女兒出生以後,她先被推出了手術室,等我傷口縫合完後到了觀察區,觀察區的護士第一時間過來看母乳情況,擠了一下發現有奶,第一時間告訴我「母乳不錯啊,快讓寶寶吸吧。」
不用我起身(當然手術完後頭部也是要必須平躺的),她們就把女兒抱到我身邊,讓她吃第一口母乳,而且還定時調換到另外一側。
3小時候出了觀察區,進入病房,護士再次囑咐,讓寶寶吃母乳就好。
之後因為兩個孩子的母乳不同,我進行了進一步了結。
產後5天以內的母乳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初乳,之所以讓孩子吃初乳是因為初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和無機物,成分和11天之後的母乳差別很大,更接近血漿。
這一點很神奇也很「進化論」。
因為初乳的成分更接近於母親的血漿,適合剛剛出生的小寶寶的腸胃。
而且初乳中磷酸鈣、氯化鈣等鹽類的含量較多,有輕微促洩作用,可以幫助寶寶早早排淨胎便。
在開奶的過程中,護士採取了3個貼心小技巧:
一是培養信心。檢查並告訴我,母乳不錯,鼓勵我堅持寶寶吮吸。
二是協助寶寶學會吮吸。作為產科的護士,他們在如何讓寶寶學會吃奶方面更有經驗。當然,一般醫院還有陽光護理服務,請專業護理人員也是不錯的選擇。
三是根據經驗及時指導。要回病房有可能會忍不住餵寶寶奶粉,及時的提醒對我也很重要。
當然,準媽媽提前了解這三點,做到胸有成竹,也能淡定地開啟寶寶初乳之門。
24小時寶寶一般不會餓壞女兒出生的時候,護士還格外祝福了兩遍,母乳剛開始不多,孩子可能會餓,但是適當地餓一下還是有好處的。
她說一是腸胃餓一餓,寶寶會更加賣力的吃奶,這樣母乳分泌的也就自然會越來越多了。
同時鼓勵我要相信寶寶的生命力,因為自母體得到的營養足夠寶寶支持出生後的24小時。
而這24小時略有些飢餓的狀態也會更有利於排空胎便,哭一哭更健康。
請來照顧我的阿姨實在受不了孩子哭,說沒有奶粉給寶寶餵點糖水或者葡萄糖吧,別讓孩子餓成這個樣子。
我堅持讓寶寶餓了的時候就吸母乳,中間給點適合溫度的白開水。
畢竟初乳一開始只有一點點多,所以要忍受一開始母乳和換邊的頻率有點高的狀態。
擔心寶寶吃不飽,我也查了一下相關資料,新生兒的胃只有豌豆大小,所以也就淡定了。
雖然寶寶哭,不過我把她放到我身邊,輕輕摟著她,她似乎也安心了不少,第二天母乳就足夠了。
這一階段也有三點需要總結:
一是明白新生兒自母體帶來的能量足以堅持24小時。
二是出生後的24小時適當地保持胃略空的狀態對排胎便有一定好處。
三是適當地給寶寶一點適宜溫度的白開水並且可以放到媽媽身邊給予安慰。
前三個月按需餵養對於母乳餵養,專家說寶寶最好養成2到3個小時,不過在嬰兒最初的三個月裡專家說的可以不作數。
因為這三個月應該按需餵養。
英國著名小兒科醫師和精神分析室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說,
「最自然的哺乳就是在嬰兒想要吃的時候媽媽才餵奶,在他不想吃的時候媽媽就停止餵奶,這是基本原則。」
所以,最初的三個月,新生兒才是吃奶時間和吃奶頻率的話語人。
一般情況下,經過這三個月,寶寶的腸胃慢慢適應了出生後的狀態,腸胃也逐漸成熟,自己也就慢慢養成了按時吃奶的規律,或者間隔2小時,或者間隔3小時。這一點一般會因為母乳的不同、孩子體質的不同因人而異。
至今,育兒專家、臨床醫護人員其實並不完全明白在早期餵養時,媽媽和寶寶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這種親密的關係卻非常微妙。良好親密的哺乳關係,讓寶寶更容易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
因為母乳是寶寶最原始的生理需求
對於一個新生兒而言,母乳更是代表了幾乎寶寶原始需求的一大部分。
其他諸如溫暖、衛生的生存環境等也算是。
但是母乳絕對算得上重中之重。
只有最初滿足了新生兒吃的需求,他才能夠建立起最初的安全感,也會對這個世界生出信任。
這一點對他以後對待世界的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按需餵養,新生兒自我發展之路
新生兒出生的時候胃的大小像豌豆,7天胃容量就到了大的杏兒差不多。
7天寶寶的胃擴大差不多10倍,但孩子的消化吸收系統卻沒有那麼迅速地適應消化吸收過程。
所以按需餵養,就是根據寶寶腸胃消化吸收的情況餵養,讓寶寶的消化系統說了算。
這樣就會讓寶寶的腸胃根據自己的節奏來慢慢適應,逐漸養成規律。
親子關係也需要不斷試錯
最初的親密關係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
雖然大部分媽媽生下寶寶來都會對新生兒生出一種親切感,但是也有不少人說對寶寶沒感覺。
但是哺乳關係的建立,卻是良好親子關係建立的關鍵一步。
當寶寶餓了,新手媽媽笨手笨腳的試圖給寶寶餵奶的時候,母性也在一步一步激發出來。
當寶寶餓了,媽媽哺乳成功,看著寶寶滿足的樣子,感受著哺乳的幸福,媽媽也會越來越愛這個小不點。
通過對寶寶表情狀態的觀察,讀懂寶寶「要吃奶」的表達,自然也是成就感的體驗。
兒科醫生Merell Middlemore 就在她的書《哺乳的母子》裡表達了這樣的理念,當醫生、護士或者月嫂試圖幫助指導新手媽媽哺乳時,也要適可而止。
因為指導了哺乳的注意事項和如何哺乳後,繼續在新手媽媽哺乳時幹預,觀察的時間越長,越容易激發自己的母性,從而和新媽媽形成競爭關係,不利於進一步激發新媽媽的狀態。
所以,新手媽媽哺乳時,通過試錯的過程,能夠讓自己更愛寶寶,也更利於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
別小看了母乳餵養這件事,不僅僅是寶寶的口糧問題,更是關係到親子關係和寶寶心理成長的重要一環,做好了更容易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用,請點讚轉發,謝謝!
我是晨光微曉,倆娃媽,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喜歡閱讀,在育兒和寫作中不斷成長。投身兒童早期閱讀近10年,期待和你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