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皆有因果。
在上一篇《他是數學奇才,以滿分獲國際奧數金牌,前途光明,結果很意外》的文章中,我們聊了數學奇才,來自華中師範大學附屬一中的柳智宇,在獲國際奧數金牌保送北大,準備留學麻省理工時卻出家當了和尚,後又還俗的故事。
很多人好奇:怎麼會突然出家當和尚?難道此前就看不出一點徵兆?有徵兆,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會有這樣的想法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此事的前因後果這一問題。
柳智宇出家並非一時興起,而是從小就有了苗頭。
柳智宇自小天資聰慧,除了自身天賦外,也在於父母、老師有意識的培養,這也是他後來能成績格外優異,在奧數競賽中殺出重圍,一路奪關斬將多次獲得金牌的原因。
更有一點,柳智宇從小心地善良,喜歡幫助人。在幼年時,我們就可以看出柳智宇他人的不同。
兒時的小朋友玩耍捉蚱蜢,但柳智宇卻喜歡獨自一人轉悠,喜歡安靜,多數時間靜默不語。
有一天,安靜的柳智宇竟然在家裡叫嚷著「沒意思,沒意思」,眾人不解,奶奶還笑著問他什麼才有意思,他又答不上來。
面對幾歲小孩子的類似慨嘆,父母等大多一笑而過就算了。誰知道,當時的柳智宇卻在思考自己應該在生命中留下些什麼的高深問題來。
表面上看起來,在眾人眼裡柳智宇都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對大人而言,這樣的孩子無疑是討人喜歡的。
但柳智宇的另一個表現是自閉、自卑,自尊心極強。他的自閉表現在,他不看電視、不看報,不喜歡與人交流,幾乎沒有朋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看數學、物理相關的書。
他的自卑表現在,長輩的一個眼神,都可能令自責、害怕,他渴望表揚。
為了得到表揚,他於是表現出很聽話,很喜歡看書以獲得優異的成績。他最期待的事,就是得到表揚。完成作業、完成考卷,上完一堂課,他等待的,就是一句表揚的話。
這樣的表現,我們可以想像,柳智宇從小就是孤悶的。
魯迅曾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孤悶沉靜的原本很「聽話」的柳智宇有一天終於爆發了。
由於柳智宇的身體不是很好,在中考體育考試前,老師曾暗示他不用擔心體育考試成績。沒想到,在考立定跳遠時,生怕老師多算了,他還拿出事先偷偷帶上的捲尺親自量,但結果還是滿分。
為這事,他跟父母有了爭吵,認為這對其他同學不公平,還說要舉報。這讓父母感到既驚恐,又無奈。可能誰都沒想到,後來他真的寫了一封匿名信,偷偷投進了信箱。
由於其他家長的反映,後來這個考官被處分。
從此以後,柳智宇與父母在思想上產生了無法彌合的裂痕。此前,他成為父母、老師眼中的聽話的「好學生」感到自豪,而如今父母卻不理解他的所作所為。
從那時開始,柳智宇覺得父母所關心的,跟其他父母所關心的一樣,只是他的前途。而他所關心的,卻是心靈的出路。
到此時,很多人才明白,原來「聽話」跟「認同」,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自己的出路在哪裡?
那時的柳智宇認為是數學,他在高難度的奧數訓練中找到了難得的快慰。
他曾在文章中寫道:
那是另外的一個世界,數學的世界,其中並沒有凡庸瑣碎的得失毀譽,只有自然的美、人類心智的美。
成績優異,這是父母、老師都喜歡看到的;在奧數中得到快樂,柳智宇也是樂意的。
這,真是兩全其美。
但後來由於用眼過度,柳智宇幾乎快失明,儘管跑了無數醫院,但均無療效。
從此,柳智宇便有了困惑: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也正是這樣的困惑,以往後的數學奧賽中即便獲得金牌,哪怕是2005年在高二時的第31屆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為中國隊奪得唯一金牌,眾人的喜悅洋溢在笑臉上,但柳智宇卻心如止水,甚至是心如死水,沒有一絲波瀾。
在柳智宇看來,這樣的金牌只是父母需要的金牌、是老師需要的金牌、是華師一附中需要的金牌,但他自己並不需要這塊金牌。
為此,即便此時已入選國際數學奧賽國家集訓隊的柳智宇,有了退出的想法。
面對此情此景,心急火燎趕來跟柳智宇談心的華師一附中校長也蒙了,因為在柳智宇看來,這樣的競賽實在是太功利、太世俗了。
最後,還是班主任文勇借用德國著名哲學家尼採的思想暫時說服他了:
在這個世界上,你需要一個平臺證明自己。
就這樣,柳智宇又回到了國際數學奧賽國家集訓隊。
在集訓中,柳智宇回顧自己的成長曆程,看到了奧賽的殘酷:當初陪著自己一起參加奧賽的同學走的走散的散,都成了他的陪練,最後不得不回到另一個殘酷的高考競爭中去。
高處不勝寒吶!
在柳智宇看來,這對其他同學而言就是一種磨難。從小慈悲的柳智宇為了幫助他們擺脫這樣的磨難,便萌生了「利眾生濟渡滄海的大願」。
從那以後,對柳智宇而言,參加數學奧賽並努力奪得金牌,漸漸就失去了探究數學奧妙的樂趣,而只是為他不需要的金牌機械地訓練而已。
索然無味。
2006年滿分奪得第47屆國際數學奧賽金牌後,被保送進北京大學數學系的大一下學期,柳智宇對數學完全失去興趣表現尤為明顯。
對數學失去興趣的理由是,難道自己把數學學好了,就能解決身邊那麼多人的問題嗎?
為了幫助眾人的「問題」,更是給自己的心靈尋找出路,柳智宇猶如迷途的羔羊在數學之外開始了痴迷般的尋找。
於是,原本並不喜歡與人溝通交流的柳智宇開始加入各種社團,包括與佛教有關的北大禪學社和耕讀社。
隨著對佛教的深入了解,特別是在看了《金剛經》之後,柳智宇對佛教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確認在佛經中找到了自己心靈憩棲之處。
接下來,柳智宇更是每天按照僧人的生活方式只吃素,還經常主動拜訪高僧、到寺廟做義工,頻繁地參加各種佛教活動等等。
令人驚奇的是,即便如此,這並沒對柳智宇的學習產生多大影響,直到在北大畢業時,他的績點仍排在全年級第四名。
看到柳智宇熱衷佛教,父母非常擔心繼續這樣下去會耽誤了未來的大好前程。於是,父母便給柳智宇溝通了到美國留學的事宜。
事情很快有了結果,2010年柳智宇拿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入學邀請,且獲得了每年7萬美元的全額獎學金。
到此,父母也放了心。還為柳智宇準備好了去美國的一切準備,包括到波士頓接機的嚮導。
然而,就在北大的畢業典禮結束一天,柳智宇給麻省理工學院發去「不會成為MIT的學生,而是成為北京龍泉寺的一名僧侶」的郵件。
發完郵件後,柳智宇便打包行李準備上山,儘管父母萬般勸阻也無濟於事。
從那以後,北京龍泉寺多了一個賢宇法師。
柳智宇出家當了和尚,這是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的。但在他看來,他卻稱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在龍泉寺期間,柳智宇的父母也時常去看望他,也會住在寺院裡一起研習佛法。
時光過得很快,一晃便是數年。
2015年,母親退休後接觸了心理學,並將其推薦給了柳智宇。當柳智宇看到名為《登天的感覺》這本心理諮詢案例集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在這本書上,他看到,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困擾我們的問題實際都是心理問題。
於是,他開始嘗試用心理學的方法,給身邊的僧侶解脫困惑。他發現,心理學好像比佛法更有效。
為了讓更多的人解脫,柳智宇還開通了「佛繫心理諮詢」,試圖用心理學和佛學相結合的方法,為人排憂解困。
2017年,在母親的幫助下,柳智宇還在2017年的時候,柳智宇在母親的幫助下考取了三級心理諮詢師證書。
2018年,被他看作「偶像」的龍泉寺「住持」曝出醜聞,對「偶像」的大失所望,柳智宇決定還俗。
從當初眾星捧月般的數學奧賽明星,到出家為僧,再到如今還俗,一切恍如隔世。
柳智宇的經歷,讓人唏噓,很多人感到遺憾,因為他本可以憑其過人天賦,在科研上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但正如當初他所說的,那都是你們需要的,並不是自己需要的。他要做的,就是聽從內心的召喚。這,就夠了。
正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