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設循環型社會的經驗與啟示

2020-12-16 人民論壇網

【摘要】戰後的日本曾經走了一段重經濟輕環境的彎路,之後日本通過完善法制體系、普及循環型社會理念、推進「多元協作」方式、重視國際合作等途徑,降低了資源消耗總量,縮減了一般廢棄物的排放量和最終處理量,提高了資源循環利用率和資源生產性。日本循環型社會建設的經驗對我國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關鍵詞】日本 循環型社會 多元協作 碳中和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循環型社會是一個尊重地球與環境、對地球友好的社會,是對生產與消費模式的再塑造,蘊含了新的發展觀、價值觀、生態觀、綠色發展理念及管理方法。循環型社會的原則即Reduce(減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環)的「3R」。2000年《推進循環型社會形成基本法》的出臺,標誌著日本把建設循環型社會上升為國家戰略。目前,日本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利用,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日本對建設循環型社會所做的探索對於推動亞太地區消費模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化,對於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面反思「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發展模式

建設循環型社會是日本基於國情和自身發展階段所選擇的目標和道路。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且自然災害頻發。因此,日本民眾普遍具有一種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且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一種珍惜資源、勤儉節約的意識和習慣。戰後日本一度沿用的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發展模式。這一傳統的發展模式雖然讓日本經濟在短時期內取得了輝煌成就,也讓日本付出了慘痛代價,並促使日本政府反思「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這一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下決心走一條經濟與環境並重的可循環發展道路。進入21世紀以後,在世界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日本人積極思考和探索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之間尋找平衡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面臨人口持續減少、老齡化現象日益嚴峻、國民收入和購買力下降、消費低迷、地區經濟衰退、農林業後繼乏人等諸多社會問題。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和核洩漏,促進了日本人對建設循環型社會的進一步認同,他們更加珍視地球環境、重視健康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對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視,大量消耗資源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21世紀人類發展的重要挑戰。善待地球、珍惜資源、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1992年在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討論並通過了《裡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又稱《地球憲章》),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呼籲改變現有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和平共處的美好願景。這次大會在日本被廣泛報導,民眾對環境問題的關心愈加高漲。1993年,日本出臺了環境保護的根本大法《環境基本法》,日本民眾也認識到環境治理需要國際社會通力合作,日本應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自己的貢獻。1997年,日本作為主席國在制定《京都議定書》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日本的一些民間組織和機構也在可持續發展層面不斷加強與國際社會的聯繫,發揮積極作用。如「國際社會支援推進會」募集日本家庭中閒置的舊衣服、舊文具、舊書包、舊玩具等,統一捐贈給發展中國家,實現物品的再利用,至今已對87個國家進行了援助。

通過「多元協作」推進的循環型社會建設改變了日本民眾的生活習慣

日本的循環型社會建設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構建起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公害對策和環保法律體系。除《公害對策基本法》《自然環境保護法》《環境基本法》之外,地球環境保護方面有《地球溫暖化對策推進法》,公害對策方面有《大氣汙染防止法》《水質汙濁防止法》《農用地土壤汙染防止法》《土壤汙染對策法》,環境保護領域有《自然環境保護法》,廢棄物及循環利用方面有《廢棄物處理法》以及針對家電、汽車、包裝容器(玻璃瓶、塑料瓶、塑料制容器包裝、紙制容器包裝等)、食品、建築廢棄物等回收利用的法律,還有公害領域涉及財政、救濟以及糾紛方面的法律。基本法、綜合法、專項法,門類齊全完善的法律體系為循環型社會的實現提供了法制保障。

日本在建設循環型社會上目標清晰,層層推進。1998年日本政府制訂的《新千年計劃》,把實現循環型社會作為21世紀日本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將2000年定為「循環型社會元年」。2000年出臺的《推進循環型社會形成基本法》以立法的形式把抑制自然資源的開採和使用、降低對環境的負荷、建設循環型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作為日本發展的總體目標。該法明確了國家、地方政府、民間團體、企業、國民各自的職責,提出了「低碳社會」「循環型社會」和「人與自然共生社會」的願景。日本政府還結合國內現狀和國際形勢,前後制定了四次「循環型社會基本計劃」,為實現循環型社會規定了時間表和具體路徑。各自治體也紛紛制定並出臺措施,展開了各種有益的探索。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環境非營利組織、科研機構、民眾在建設循環型社會上發揮各自職責,形成了相互支持與合作的「多元協作」關係。例如,「充滿活力的垃圾治理夥伴之會」在環境省、經濟產業省、農林水產省、國土交通省等的支持下,2001年創設了「市民創造的環境城市活力大獎」,在全日本徵集以「多元協作」方式建設的充滿個性的循環型地區典範。獲獎者有群馬縣伊勢崎市的「NPO法人環境網絡21」以及佐賀縣伊萬裡市。前者將廚餘垃圾堆肥培育蔬菜做成飲料、種植大米做成米酒。後者用了10年的時間,把當地的餐飲店、旅館、配餐中心等60家商家以及100戶家庭組成網絡,對廚餘垃圾進行回收、堆肥,用於休耕地的種菜和養花,回收餐廳廢油作為生物柴油的燃料進行循環利用。為了減少食品浪費,「全國美味食品光碟運動網絡協議會」倡導並發起了「光碟行動」,截至2018年3月,共有47個都道府縣的320個自治體參與。通過「多元協作」推進的循環型社會建設正在改變日本社會,改變日本民眾的生活習慣。

注重宣傳教育,讓循環型社會理念深入人心。循環型社會建設不僅關係到生產、生活、消費等各個環節,同時也是一場思想與意識的革命,需要公眾理解、支持與廣泛參與。日本政府注重宣傳和普及循環型社會理念,每年10月被作為「3R推進月」,在相關省廳的主導下開展各種宣傳活動。2019年10月,德島縣召開了第三屆杜絕食品浪費全國大會。消費者、企業、地方政府等聚集一堂宣傳循環型社會的理念,號召民眾珍惜糧食、杜絕食品浪費。各級政府和民間組織也積極行動起來,召開學習會出版刊物,編寫普及循環型社會的宣傳品。20世紀80年代開始將環境教育引入學校和課堂。進入21世紀,又注重將循環型社會的理念融入學生的實踐中。比如,讓學生通過養花來感受全球氣候變暖,帶領學生參觀垃圾處理廠了解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等。如今,低碳社會、循環型社會、自然共生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民眾自覺對廢棄物進行分類、回收,養成節水節電的習慣,減少塑膠袋的使用,使用再生製品,杜絕購買過分包裝的商品。「對環境友好」「基於環境考慮」「不給環境增添負擔」等語句不僅頻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也成為越來越多日本人的生活準則。2020年7月,日本開始實施超市塑膠袋有償化,約6成民眾前往超市時自備購物袋。

重視國際合作,善於利用國際資金。日本在建設循環型社會的進程中,重視與聯合國環境計劃署(UNEP)、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亞洲開發銀行(ADB)、東亞東協經濟研究中心(ERIA)等國際組織展開合作。同時,在中日韓、東協、東亞首腦會議(EAS)等區域框架下,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展開合作。日本還善於利用綠色氣候基金(GCF)、世界銀行、地球環境基金(GEF)等國際社會資金研發高新技術,培養循環社會建設的人才。

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力爭中國早日實現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民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較為突出,作為世界上碳排放量的第一大國,在節能減排上壓力大、任務重。客觀而言,中國在循環型社會建設上尚屬初級階段,法規不夠健全,目標、計劃、進程不夠清晰,有些地方和部門對循環型社會的認識不到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尚未在民眾中普及,公眾的循環型社會參與度也不高,需要借鑑國外經驗循序推進。歸納起來,日本構建循環型社會對我國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制定實現循環型社會的中長期規劃。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寫明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我們應圍繞十四五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制訂建設循環型社會推進計劃,確定目標、落實多元主體責任,量化評價指標,定期對計劃的執行狀況進行檢查和評價。

二是推動循環型社會的法制體系建設。針對我國建設循環型社會的法制體系不夠完善的現狀,應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為原則,根據新時期的發展需要,適時制定各項專項法,並對《節約能源法》《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法》《水資源循環利用促進法》等既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完善,用法律形式來指導、約束企業和公眾的行為,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是轉變觀念,普及循環型社會理念。近年來,垃圾分類正在中國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民眾對垃圾分類、環境保護的認識不斷提高。循環型社會的實現需要民眾改變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方式,樹立可持續生存觀、發展觀、消費觀和幸福觀。因此,應加大宣傳力度,可考慮設立「循環型社會宣傳周」,在宣傳周期間,政府、民間、學校、社區開展各種活動,宣傳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鼓勵民眾自覺踐行垃圾分類、垃圾減量,使用綠色低碳產品,抵制食品浪費和過度包裝等。

四是擴大公眾參與,「多元協作」建設循環型社會。要明確各級政府、企業、社區、社會組織、民眾等多元主體的法律責任和義務,政府應履行國際環境公約規定的義務,加強環境保護方面的國際合作。可設立循環型社會協議會作為政府和民眾交流溝通的平臺,定期召開會議,讓公眾了解當地的循環社會建設情況並吸納公眾建議。要鼓勵有責任感的市民成立環保組織,對他們的活動予以支持。企業有義務向民眾公開自己的減排節能措施,社會組織要對企業的廢水排放量、資源再利用率等數據完成情況進行監督。另外,各級政府還應增加對循環型社會建設的資金投入、金融支持及科研技術支持。促進企業自主研發節能、節水技術,資源回收技術。支持大學和科研院所研發、推廣廢棄物再生利用相關技術。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社會室主任、研究員、博導)

【參考文獻】

①南川秀樹等著:《日本環境問題:改善與經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責編/孫垚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日本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變遷、特徵與啟示
    與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肇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三十餘年的研究與實踐中,堅持以持續的戰略規劃為推手,不斷增強大學內部組織的活力,取得了非常明顯的實踐效能。分析日本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成功經驗,對我國「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基於日本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經驗的啟示
    目前,日本已在探索國家公園建設之路上走了150年,並建成了當今世界上獨樹一幟的國家公園體系,系統梳理日本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經驗,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借鑑日本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經驗,結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保護地建設進程,提出自然保護地自然教育體系的建設應圍繞解說形式、解說內容和解說設施的來進行開展。
  • 美國高等教育培育創新型人才的經驗和啟示
    美國是創新型大國,創新實力處於世界首位,究其原因,在於美國注重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為美國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創新型人才,按照創新型人才的定義,可將創新型人才分為科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本文先介紹美國高等教育培育創新型人才的主要經驗,然後指出美國經驗對我國高等教育培育創新型人才的啟示。
  • 【國際視野】日本鄉村建設歷程對我國鄉村建設的啟示(一)
    與此同時,日本工業發展遇到了土地和勞動成本的瓶頸,亟需對外擴張尋求出路,於是鄉村產業從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導走向了引進城市擴張工業為主。農村地方政府紛紛建設農村工業園區,引入工業資本進入農村地區。第三是有關鄉村社會保障,通過扶持成立農協、財政轉移等方式推動與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目前國內正在進行的鄉村振興戰略、共同締造連片推動、國土空間規劃中的鄉村單元控制等有許多具有特色的創新實踐。
  • 毛澤東的學習觀及對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啟示
    三、毛澤東的學習觀對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啟示 (一)博覽群書——「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1939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時指出:「古人說過『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就是說,人不知道古今
  • 東京灣鏡鑑:從「世界最大工業帶」到知識型灣區的啟示
    在這樣的背景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承載了特殊的歷史使命。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之際,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導》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聯合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司,在前期案頭研究的基礎上,探尋東京灣發展的經驗教訓,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鏡鑑。
  • 「區域循環共生圈」
    「區域循環共生圈」 生態理念使日本高齡村莊變成最美小鎮 2019年03月11日 09:35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李國慶 字號 內容摘要:日本面臨世界上最為嚴重的老齡化和人口過疏雙重困境
  • 安徽:滬蘇浙自貿區建設的經驗與啟示
    原標題:滬蘇浙自貿區建設的經驗與啟示9月21日,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獲批,涵蓋合肥、蕪湖和蚌埠三個片區,實施範圍119.86平方公裡。自貿區是制度型開放的「壓力測試場」,通過主動對接國際貿易、金融、投資新規則,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探索路徑,並成為連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平臺和關鍵節點。安徽自貿區的獲批實現了長三角自貿區全覆蓋。滬蘇浙等先行建立的自貿區已形成一批可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安徽要借鑑先進經驗,注重差異化探索,把自貿區打造成安徽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 韓國新村運動帶動鄉村振興及經驗啟示
    針對城鄉貧富差距懸殊的情形,為避免城鄉兩極分化,20世紀70年代,韓國政府在全國34000個村莊發起一場「勤勉、自助、協同」的國民運動,致力於農村現代化建設和農民脫貧增收。新村運動是以20世紀60年代韓國城市產業發展和農(漁)村增收事業的成功經驗為基礎的,可以說它是20世紀60—70年代韓國社會發展模式在農村的實踐應用。
  • 「2017年日本社會熱點問題討論會」在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李國慶研究員介紹了日本智慧城市建設特徵。他認為,日本把智慧城市視為數字社會基礎之上的更高形態,人類可藉助高科技手段解決能源環境、健康養老以及產業創新等城市問題、探索城市未來形態,避免了陷入技術至上乃至技術異化。借鑑日本經驗時,中國需注重推進以生活為中心的城市問題解決型智慧城市建設。
  • 【魏蔚 陳文暉】日本的氫能發展戰略及啟示
    美國、日本、法國、德國等發達經濟體紛紛出臺氫能源戰略,試圖搶佔氫能源發展的制高點。日本發布了「氫能基本戰略」,並提出了「氫能社會」的概念,涵蓋了制氫、儲氫和氫能利用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氫能全產業鏈,是世界上氫能研究和應用較完備的國家。中國已經把發展氫能源列為國家戰略,學習和借鑑日本的發展經驗,對我國的氫能產業發展和能源轉型均大有裨益。
  • 新中國70年社會建設和民生改善的成就與啟示
    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加快進行民生建設的系統化改革過程中,陸續提出轉變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提出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要求,把社會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民生立法顯著加快,民生政策密集出臺;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生活質量顯著改善;針對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和快速轉型,黨和政府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為重要課題來抓,不斷健全社會管理格局
  • 意銳王越赴日演講中國行動支付經驗為日本無現金社會帶去啟示
    近日,在日本櫻美林大學綜合研究機構經濟科學研究所舉辦「日中商務沙龍」上,北京意銳新創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意銳)創始人兼CEO王越發表了主題為「中國二維碼支付實踐」的演講。王越在演講中提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即將召開,日本社會各界正大力推進無現金社會,有望成為無現金化發展最快的國家。意銳將結合中國的行動支付實踐經驗,積極助力日本企業的支付方式創新升級。
  • 國際REITs管理人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早期大部分REITs的資產端以抵押貸款為主,這些貸款投向房地產拿地、開發與建設。同時通過銀行信貸加大槓桿,管理人為投資者賺取息差收益。但是,抵押貸款助推了房地產建設過剩,也為市場步入寒冬後的債務違約埋下伏筆。
  • 意銳王越赴日演講中國行動支付經驗 為日本無現金社會帶去啟示
    近日,在日本櫻美林大學綜合研究機構經濟科學研究所舉辦「日中商務沙龍」上,北京意銳新創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意銳)創始人兼CEO王越發表了主題為「中國二維碼支付實踐」的演講。王越在演講中提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即將召開,日本社會各界正大力推進無現金社會,有望成為無現金化發展最快的國家。意銳將結合中國的行動支付實踐經驗,積極助力日本企業的支付方式創新升級。
  • 英國、德國、美國和日本科技創新經驗與啟示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戰略前沿技術」(ID:Tech999)摘編自《全球化》2015年第9期     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歷史經驗表明,科技創新是大國崛起的基石,從引進模仿到自主創新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必經的過程和捷徑
  • 日本康養政策法規沿革對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的啟示
    日本的康養發展配套了逐步完善的政策支持,很多經驗相對我國來說還是比較先行的,部分經驗對我國較快的推動康養政策的不斷完善也有著優良的借鑑意義。2.進入20世紀70年代,實施「社會福利設施緊急建設 5 年計劃」。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日本政府不但實施了老年人醫療免費制度,同時也對康養政策進行了調整,向國會提出並通過了「社會福利設施緊急建設 5 年計劃」。 3.頒布了《老年人保健法》。實施了醫護康養政策,政府開始鼓勵大型醫療團體參入到康養行業。
  • 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臺灣新竹科技園區的經驗及啟示上海城市規劃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上海在「四個中心」之後又一個全新目標。對於上海來說,臺灣新竹科技園是一個很好的楷模,結合上海已經具有的各種優勢,並借鑑臺灣的成功經驗,能夠較好地解決在科創中心建設中遇到的「產學研」結合、人才引進、投資管理、科技服務等各方面的問題。
  • 臺灣鄉村建設的做法、經驗和啟示
    同時, 臺灣積極鼓勵城市青年返鄉創業, 倡導社會精英參與鄉村建設, 並整合科研單位技術服務資源為青年農民提供專案輔導, 包括提供宣傳體驗、合作實踐、創新延續和創業回饋等不同層次的內容。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嚴格過程管控, 全體村民參與後期維護。
  • 田雪瑩:國際比較視野下中國社會企業的發展現狀及實踐啟示
    在這一方面我國可以借鑑日本和韓國的經驗,由政府牽頭成立相關職能部門,負責為社會企業提供制度、資金等方面的幫助,處理社會企業在日常運營中遇到的問題。目前國內的學術研究大多從國外社會企業的發展狀況入手,力圖通過學習國外相關理論、借鑑其發展經驗來指導我國社會企業的發展。國外社會企業的成功案例的確能為我國社會企業的發展提供參考,但若一味模仿,則無異於「邯鄲學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