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劇《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大火,每天輪流上熱搜,所以即便沒看劇,也知道了大概的劇情。
原本我是不打算追劇的,《二十不惑》不想看,《三十而已》不敢看,我既沒有了二十歲的青澀,也沒有三十歲的沉穩,夾在中間很尷尬。
《二十不惑》主要講的是四個女大學生即將畢業,面對未來所做的一些選擇。但電視畢竟是電視,她們的大學只是少數人的大學,除了宿舍環境比較寫實,其他的真的不太符合當下本科畢業生的生活。
滿打滿算,我今年剛畢業一年,大四的生活並沒有劇中那麼精彩,站在人生最關鍵的當口,考研、考公、考編、找工作是整個最後一學年的主旋律,很多人做出的選擇都是在被節奏帶著走,能夠堅持活出自我的並不多。
劇中講了寢室四人在工作、愛情中遇到的種種,並不是所有人的大學都會有一場美麗的邂逅,很多人連個渣男都遇不到。我們寢室六個人,赤條條的進去,孤單單的畢業,比較現實的大學生活狀態其實是上課、追劇、打遊戲,緣分夠的話談個戀愛,獨立的人會做兼職,有點閒錢的偶爾出去旅個遊,並沒有劇中種種「被小三」「三角戀」的狗血故事。
羅豔和男朋友才戀愛三個月,男友就約她一起泡溫泉,而且還訂了個大床房。同室友的梁爽聽了,感嘆道「三個月了,你們是柏拉圖式戀愛嗎?」語氣充滿了不可思議,言下之意就是三個月居然還沒發生關係。儘管當下這個社會思想比較開放,但身處象牙塔的大多數女生都還是比較自愛的,不是所有的戀愛都會發生關係,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會遇見人渣。
最近南京女大學生失聯的結果已經出來,令人咋舌的是,她被同居男友夥同他人殺害並埋屍他鄉。女生才98年,剛剛走出大學校門,人生可以說是剛剛開始,花還沒開出來,就被人掐走了花苞。我們在唏噓、可惜之餘,有沒有去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從一個宏觀層面來說,大多數剛走出校門的女孩子還是比較單純的,畢竟校內的人際關係遠沒有社會中的複雜,而且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被父母保護得很好,根本不知世界險惡,人心叵測。女孩父親說女兒和男友是在社會上認識並交往的,並不是說社會上的人不好,只是兩個人之前的生存環境肯定是有差異的,這就必然會導致價值觀的不同,我想大概也就是女孩生前經常和男友吵架的原因吧。
價值觀不同的兩個年輕人,僅憑著衝動的荷爾蒙就過起了同居生活。孩子剛大學畢業,經歷的事還不多,看的人也少,作為父母,既然知道女兒戀愛同居,為何不阻止?為什麼不告訴她,作為一個女孩子,一定要懂得保護自己。說句難聽點的話,同居到最後分手的,吃虧的都是女孩子,所以現在結果出來了,女生的父母在悲痛之餘,是否也應該想想家庭教育這一塊是不是沒有做到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存不存在引導不當的問題?
講真,我覺得《二十不惑》的價值傾向就有問題,編劇是想告訴當下的女學生,戀愛發生關係很正常嗎?真正正能量的劇不應該是告訴女孩子,即使身處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也要懂得如何自尊自愛?努力給觀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呈現一片心靈的淨土。
再來說說《三十而已》,好不容易等來的結局,最終還是沒能逃過復婚、出國留學這樣俗套的劇情,現實真的會這樣嗎?一個不懂得溝通、自私自利的男人會在離婚後,立馬就能知道如何討老婆歡心,提高情商嗎?這簡直就是扯淡。
王曼妮在上海做銷售,靠著出色的業務能力,好不容易站穩了腳跟,卻因為遇見海王梁正賢,弄得自己既失了尊嚴,又丟了工作,灰頭土臉地回到了老家,相親中碰到了各方面都很合適且比較優質的小張主任。不是說相親是絕對的不好,只是相較而言,奇葩男佔大多數,張志雖然愛打官腔,有點小清高,但在小縣城肯定不愁娶,這麼好的資源恰到好處的就讓王曼妮給遇上了,挺魔幻。
小縣城裝不下夢想,大城市容不下肉身。王曼妮最終又回到了上海,並且遇到了魏總,事業直線上升。這種生活只能也只會出現在電視劇裡,每年有多少剛畢業的年輕人懷揣著激情來到大城市躍躍欲試,準備成就一番事業,繼北漂之後,又 有了滬漂、杭漂等新名詞。在城市的某個角落裡,坐著最擁擠的地鐵,交著不便宜的房租,這才是大城市裡很多個小奮鬥者最常見的姿態。然而,有多少人最終因為看到了高昂的房價和工資卡的差距,放棄了夢想,收拾行李退回小城市,只求有個地方來存放肉身。
不是不想要夢想,而是很多時候,生活和生存只能選其一。
夢想每個人都有,但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有回報,不是所有的勤奮都能遇見機會。當下是個僧多粥少的競爭型社會,免費的餡餅就算有,也為數不多,不是人人都是王漫妮。
結語:《二十不惑》是少數人的大學,《三十而已》也只是少數三十歲人的現狀。絕大多數人的二十歲都是鋒芒中透露著迷茫,故作成熟卻又堆滿了稚嫩,三十歲也沒什麼大不了,生命中的一個數字而已,只是比十年前可能更務實點,更懂得什麼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