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的高考結束之後,興奮的考生除了盡情的娛樂放鬆之外,還要慢慢冷靜下來,接下來思考一個更為重要的事情:填報高考志願,如何填好一個高考志願,我想這是考生12年學生生涯中最難的且沒有標準答案的一道選擇題,沒有公式參考,每個人思考的維度可能很多:例如:熱門程度,對口率,就業薪資,是否適合男孩或女孩,公務員招聘人數多的專業,是否是青春飯專業,是否是天坑專業(大家自己搜索),自己家庭條件,自己興趣愛好等。但是我相信很多人會把自己的興趣作為填報志願的優先考慮維度,那你認為的就是你所認為的嗎?你認為的興趣對嗎,靠譜嗎?
一個高考學生前12年都在上學,所謂興趣也就是平時少的可憐的時間裡,接觸的那些事情,雖然很多人從小培養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是絕大多數人不會在自己的興趣中選專業:比如:樂器,音樂,書法,繪畫,足球,籃球,閱讀等。所以這些興趣在高考中志願選擇中怎麼參考呢?有的時候把自己的喜愛變成早九晚五的工作,也許那會消滅喜愛。
所謂興趣,以一個高考學生的眼界和理解往往是錯誤的,或者說那不叫興趣,只叫做:想像中的美好。比如很多大學生都說自己的興趣是計算機,網絡,但是他們的概念中就是上網,玩網遊那是一些感官上的興趣,如果你看看計算機專業那些大學專業課程,大量的數學,算法,編程,理論,你問問他還有興趣嗎?
我本人理解:興趣的認識應該是一個動態,長期發展的過程:
第一階段:好感(好奇心):
感官上的愉悅,好感,很多時候僅僅是單純的感官刺激而已。比如:音樂,美術,美食,計算機(上網,遊戲),攝影,旅遊等等
第二階段:成就感:
在第一階段好感(好奇心)基礎上,增加了對這個喜愛的進一步深入了解和學習,不斷積累成就感,不斷輸出自己的理解,別人羨慕你,欽佩你,自己逐漸為自己的成就產生驕傲,強化好感,逐漸內化為興趣。
第三階段:志趣:
在經歷了第二階段的成就感不斷積累的之後,還要經過更為長期的磨練,持續學習,鑽研,甚至苦痛的磨練,有的人把這個東西變成了自己一生的事業或者一生不離不棄的愛好,這個時候,我覺得你說我找到的這個東西才能叫:「興趣」。
話說回來,我想大多數高考學生在短暫的12年學習生涯裡,很難體會以上三個階段。面對那幾科必修科目,大家體會到的對於某個學科或專業大類的興趣,我想只不過是不反感,可以學下去,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可以到達上文的第二階段的感受,但是是否能堅持到第三階段呢,我先高考後填志願時,你肯定無法回答。
以我個人舉例,我小學由於升學的需要6年級學習了一年Basic語言程序設計,我那時是1994年哦,考我們初中計算機班時,Basic語言還考了85分。後來高考選專業時,還是優先選擇計算機專業,雖然沒有錄取第一志願專業,還是被第二志願專業:通信工程錄取,也算和計算機一樣吧,都是IT類專業,也可以學習編程。我那時填報志願一個重要思考維度就是基於現在很多考生說的:「興趣」,雖然我初中和高中由於學業,沒有繼續深造編程技術,但是所謂的初心難忘吧,依然難忘小時候編程那種開心和成就感。我現在回過頭復盤來看: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第一階段的感受,第二階段都沒有達到,大學時自己沒有特別在編程上努力,所以第二階段感受不深,但是自己大學時職業規劃比較明確:嵌入式軟體開發,當然畢業至今一直做著碼農,但是我想這十幾年下來感受,編程還沒有達到志趣的程度,所以自己這方面成就也不高,也就是大家網上所說的圖為碎銀幾兩,為了生活而已吧。
以上我個人的例子並沒有說明高考填報志願,優先考慮「興趣」是不對的,但是自己感覺這並不靠譜,只不過我個人後來,將錯就錯堅持下來了,不能說很有興趣,只不過不反感而已。舉我個人例子說明你在高考填志願時,參考興趣要理性,看看三個階段你有沒有過體驗。有人會說,一個學生而已,12年就是讀書怎麼可能體驗三個階段呢?其實很多人從小就學習一項特長,一路堅持,高考也報相關專業,就業也從事相關行業的例子很多,還有很多人把特長當成了一生的業餘愛好,讓自己一個人時不孤獨,但是大學選擇容易謀生的專業也有很多啊。
最後,我要說基於興趣填報志願,其實是很昂貴的,但是昂貴過後就是十分精準,如果很難在第三階段完成體驗,那至少要有第二階段的一定深入,才可確認這麼選擇志願是謹慎的。
了解更多大學,就業,職場等信息,請關注:道哥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