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現兩棲類新物種

2021-01-17 瀟湘晨報

繼黃連山掌突蟾Leptobrachella aspera這一新物種被發現後,又一新種黃連山灌樹蛙Raorchestes huanglianshan 在黃連山被發現,其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 ORIGINAL ARTICLE期刊。

黃連山灌樹蛙Raorchestes huanglianshan照片

(圖片來源於ORIGINAL ARTICLE—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2020, 11(4):263–281 DOI:10.16373/j.cnki.ahr.200018)

灌樹蛙屬當前記載65種,廣泛分布於印度、中國西南和中南半島區域,其中中國原記載分布有5種,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中國境內的灌樹蛙屬物種多樣性被低估了 (Chen et al., 2020; Wu et al., 2019)。近期發現的黃連山灌樹蛙和勐海灌樹蛙兩新種,就充分說明中國灌樹蛙屬物種多樣性還待進一步研究。

黃連山灌樹蛙Raorchestes huanglianshan 發現於黃連山老邊一帶,海拔1823米,科學時空演化研究推測灌樹蛙屬起源於印度半島,隨後擴散到中國西南和中南半島區域(中國兩棲類網頁),黃連山灌樹蛙Raorchestes huanglianshan 的發現從生物地理研究上突出了保護區兩棲類動物分布的特殊性和多樣性,也豐富了灌樹蛙屬在東南亞和中國南方區域的多樣性。

編輯:楊希嫻

【來源:雲南省林草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雲南發現兩棲類新物種黃連山灌樹蛙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1月2日從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在黃連山掌突蟾這一新物種被發現後,又一新物種黃連山灌樹蛙(Raorchestes huanglianshan)在黃連山被發現,其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ORIGINAL ARTICLE期刊。
  • 雲南新增灌樹蛙屬2個新種——勐海灌樹蛙和黃連山灌樹蛙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1月15日,總臺央視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科研人員在雲南邊境地區灌樹蛙屬分類問題上取得進展,取消侏灌樹蛙在我國的分布記錄,還發現灌樹蛙屬兩個新種——勐海灌樹蛙和黃連山灌樹蛙。研究結果近日發表於學術期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
  • 守護敦煌 守護西部——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守護敦煌 守護西部 ——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紀實放歸普氏野馬後坑溼地出沒在西湖自然保護區火燒湖胡楊林中的野駱駝  一組數據顯示:記者在隴原環保世紀行活動中了解到,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綠色的發展理念,不斷築牢綠色生態屏障,真正成為了甘肅西部阻擋沙漠東侵的第一屏障和敦煌生態安全第一防線。
  • 黑嘴松雞再現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近日,黑龍江南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開展冬季巡護時,意外拍攝到難得一見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嘴松雞。南甕河保護區地處泰加林南緣,是東北最大的森林溼地自然保護區,這裡孕育了嫩江源的眾多的生物物種,多處能見到黑嘴松雞活動蹤跡,卻極難留下影像資料。此次黑嘴松雞實體的發現 ,對南甕河自然保護區的整體生態狀況判斷具有實際的參考作用。
  • 甘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
    最後,對面狀要素進行拓撲檢查,修改合格後,完成甘肅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數據的製作,共計2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黃河流域湟水之主要支流大通河中下遊,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47930公頃。
  • 自然保護區
    1.建立時間: 1986年11月經瀋陽市康平縣政府批准建立縣級自然保護區。
  • 大豐麋鹿保護區——世界佔地面積最大的麋鹿自然保護區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海之濱,保護區總面積 78000公頃。保護區接待了來自40多個國家近100萬人次的遊客,其中國內外青少年38萬人次,佔遊客總數的40%,為開展宣傳野生動物保護的科普教育,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2018年青海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數據
    青海省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也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生態與物種寶庫。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雪豹、藏野驢、藏羚羊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年增加。 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通過長期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管理制度,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分類分區分級分部門」管理制度。
  • 中國新增加1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總數已達243個
    中新網8月5日電 據國家環保總局消息,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在河北、內蒙古等12個省、市、自治區新建了17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至此,中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達243個,總面積8944.1萬公頃,約佔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的9.2%。
  • 國務院審定榮成大天鵝等19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新網4月17日電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稱,河北塞罕壩等19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國務院審定,現將名單予以發布。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面積、範圍和功能分區等由環保總局另行公布。  通知稱,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河北塞罕壩等19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的典型性、稀有性、瀕危性、代表性較強,在保護我國特有物種資源、維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珍稀蛇類白頭蝰蛇
    近日,在位於陝西漢中西鄉的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蛇類中古老且珍稀的物種白頭蝰蛇活體。西鄉縣大河鎮河西村村民偶然發現一條奇怪的大蛇,立即向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報告。經過工作人員實地查看論證,該蛇為白頭蝰毒蛇,全長約30釐米,背部呈黑褐色並有朱紅色橫斑,蛇頭白色呈箭頭三角形,周身完好,活動自如。據了解,白頭蝰蛇是世界爬蟲界公認最令人頭疼的毒蛇之一,是我國現存27種毒蛇中最致命的一種,世界罕見。它屬於蝰科中的原始類群。
  • 湖泊溼地 煙波浩渺──吉林波羅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吉林波羅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24°40′20″~125°59′00″,北緯44°22′30″~44°32′15″,面積24915公頃,屬於自然生態系統的「內陸溼地與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 新疆艾比湖溼地自然保護區發現新物種"艾比湖樺"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林業局總工程師李文華向筆者透露,在新疆艾比湖溼地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新物種——「艾比湖樺」,瀕臨滅絕,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2002年,新疆艾比湖溼地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隊,在一個叫「塔橋子」的地方意外發現了這一物種,當時考察隊初步認定是鹽生樺。
  • 科技護航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公布了2018年度全區科學技術獎勵名錄,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名單中,作為年度唯一一個用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等獎獎項,「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與保護技術研究」(以下簡稱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格外顯眼。
  • 尷尬的兩棲爬行動物,該何去何從?
    在此緊要關頭,農業農村部緊急印發《關於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革除濫食野生動物決定的通知》(以下簡稱《決定》),明確中華鱉、烏龜等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物種和農業農村部公告的水產新品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按照水生物種管理,給產業從業者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王亞民表示,蛙類種類非常多,屬於兩棲動物。
  • 10年來,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新增瀕危白唇鹿190頭
    白唇鹿棲息環境逐步改善 新華社照片    據新華社電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通過對2008年—2018年保護區內白唇鹿的調查監測結果分析發現,鹽池灣保護區的白唇鹿種群數量較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達布西力特介紹說,監測結果顯示,白唇鹿分布於保護區疏勒南山、黨河南山、大雪山和魚兒紅等4個區域15個小區,總面積1388平方千米,其中大雪山為新增分布區。
  • 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實現海龜全人工繁殖零突破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陳驍鵬 實習生 何家妮日前,記者從惠州市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經過近十年的「攻關」,國內首批99隻全人工繁殖方式孵化的綠海龜成功增殖流放,意味著廣東率先攻克海龜全人工繁殖技術難關,填補了國內海龜全人工繁殖領域的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三亞這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藍色沙漠中的綠洲
    海洋,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浩瀚無垠的海洋孕育了地球生命的勃勃生機,在這些種類繁多的海洋物種生態系統及景觀中,珊瑚礁是最吸引人們目光的。珊瑚礁,是太陽的造物,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
  • 三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藍色沙漠中的綠洲
    珊瑚礁被稱為"藍色沙漠中的綠洲",是海洋中非常獨特的生態系統,珊瑚礁區域生活著豐富的物種,也是重要的漁場和海洋旅遊資源,具有極高的生態和經濟價值。珊瑚礁約佔全球海洋面積的0.25%,但它們供養著超過四分之一的海洋魚類。
  • 走進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編者   位於大亞灣與紅海灣交界處的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呈現一派繁忙景象,保護區的馴養中心正在火熱建設中,將於今年7月正式投用。建成後的馴養中心除了具備救護、繁育海龜的功能,還會成為人們親近、了解海龜的場所。   這一國家級海龜保護區,自1985年6月成立以來,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