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21日電 題:上海臨汾路街道:黨建網格+「數字駕駛艙」讓社區治理更智慧
新華社記者郭敬丹
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街道辦事處一間大辦公室內,一個「數字駕駛艙」的幾塊大屏佔據牆面。超過1000萬條民生數據在「艙」內打通,並在社會動員、服務找人、應急救援等8個領域拓展出57類應用,使「站在數字上治理社區」成為可能。
據介紹,「數字駕駛艙」是臨汾路街道與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智慧城市研究所一起打造的社區治理智能系統,集深度分析、智能應用、輔助決策等功能為一體。隨著上海建設「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逐漸深入,街道主動對接上海「社區雲」平臺,並打通街道層面的11個應用子系統,超過1000萬條民生數據形成了民生「數據湖泊」。
這些數據的應用,正在使「群眾跑腿、人找服務」變為「數據跑腿、服務找人」,進一步提升精細化治理的水平。「比如,聚焦婦女『兩病』篩查服務,『數字駕駛艙』開發相關應用場景,改變了原來由社區幹部張貼通知、居民自己跑到社區登記的傳統做法。」臨汾路街道社區自治辦公室主任陳黛靜介紹,數據系統可自動篩查符合條件的人員,並通過智能外呼系統向居民推送簡訊通知,主動告知服務內容。
「這樣一來,居民不僅省去來回跑的時間,也不會因為沒有及時看到通知而錯過政府提供的福利。」工作人員還發現,服務人數從往年的5000多人上升至2.1萬人,數據的應用主動尋找到了社區裡的「沉默群體」。
社會動員也由此更加精準。臨汾路街道正加速推進老公房加裝電梯的工作,「批量」安裝背後,有大數據的助力——已經成功加裝電梯的40個樓組信息被導入「數字駕駛艙」,由系統描繪出樓組畫像,並在人、房、戶資料庫中作比對,智能推薦出最為相似的樓組。這樣,社區幹部根據系統推薦深入一線開展群眾工作、發動居民自治共治,協商加裝電梯方案,針對性強、可行性高。據統計,今年6月以來,臨汾路街道又有16個樓組籤約加裝電梯,其中有11個樓組來自「數字駕駛艙」的智能推薦。
智能背後,民生數據的積累是基礎。臨汾路街道有個「民情日誌」大數據平臺,將社區幹部挨家挨戶走訪得來的信息導入進去。社區3萬多戶、8萬多名居民的83萬餘條信息需求,以「多元標籤」的形式清晰呈現。「有了數位化系統,不用再去厚厚的資料本裡翻找居民信息,電腦裡輸入關鍵詞,即刻就能找到。」臨汾路街道陽曲路760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章旨欽說。
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劉興軍介紹,有了「民情日誌」大數據平臺,臨汾路街道1個街道總網格、4個街區網格、20個居民區網格、125個微網格的「四級黨建網格」體系也有了居民信息採集、匯集、分析的數位化載體,條與條、條與塊分割的「數據孤島」被打破,各級網格內黨員幹部摸排群眾需求更加精準。
依託大數據使社區治理更智慧,臨汾路街道已有多年探索。街道辦事處還有一個智慧大屏——城區運營管理中心。這一「社區大腦」建設開始於2017年底,是一個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智能化平臺。目前,「社區大腦」已基本具備全覆蓋的「感知神經」,整合了街面巡查、小區巡查、市民熱線、監督巡訪等9大問題發現渠道。
「城運中心『一網統管』驅動黨建網格的『感知層』更加高效。」劉興軍說,例如,在街區網格層面,黨組織牽頭強化與駐區單位、「兩新」組織等主體的聯動協調、信息共享,打破管理條線部門間的數據藩籬,對773個沿街商鋪、單位等建立「一店一檔」數據化管理平臺,實現4個街區網格的管理行為數據化、協同治理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