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由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提供)
貝赫和斯維納通——戴爾猜想(簡稱BSD猜想),與黎曼假設、龐加萊猜想、霍奇猜想等世界難題並稱為世界七大數學難題。
2017年,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數學院)研究員萬昕和合作者用巖澤理論證明了任意情形(包括非正規情形)秩為0與1時的BSD公式,也證明了橢圓曲線的巖澤理論主猜想,相關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劍橋數學雜誌》(Cambridge Journal of Mathematics)等國際頂級期刊上,被國際同行評價為「集數十年來發展的幾乎所有方法之大成的皇冠性成果」。
當時,萬昕入職中科院數學院不到兩年,就能夠如此快速地做出這般重要的成果,為什麼?帶著這個問題,筆者近日對萬昕進行了專訪。
他的研究領域很「小眾」
萬昕說,他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和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期間,一直從事的研究領域是巖澤理論的自守形式方法,在國際數學界真正懂得這一領域的人並不多,它最早可追溯到80年代Ribet的一個想法,很多人誤以為在Ribet之後沒有什麼新進展,只有一些平凡的推廣。事實上,後來新的想法和技術非常多,而且難度也非常大。在BSD猜想研究中,自守形式方法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這也正是萬昕的研究內容。因為研究領域「小眾」,能夠欣賞的人不多。有些失落的萬昕萌生了想要離開美國回國開展科研的念頭,於是他向自己在普林斯頓大學時期就熟識的華人數學家張壽武教授請教。
張壽武是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美國數學學會會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數論與代數幾何。巖澤理論正是數論中的一支。張壽武一直密切關注萬昕的研究,對他的性格也熟知,於是在徵得萬昕同意之後,張壽武給楊樂和丘成桐兩位先生寫信,推薦這位年輕人到中科院數學院工作。讓萬昕沒想到的是,數學院晨興數學中心的負責人很快就聯繫到他,跟他商議回國工作的事宜。他後來才知道,在張壽武的推薦信發出後的那兩周時間裡,數學院不止組織田野等人對萬昕的科研進行多方位評估,楊樂和丘成桐還與院領導反覆討論,希望能夠為這位年輕人提供更適宜的科研環境,以及儘可能高的待遇。這一切,都超出了萬昕原本的期待。
冷板凳對他來說再適合不過了
2016年6月,萬昕入職中科院數學院,他的科研狀態也漸入佳境。該院在數論的相關方向實力強勁,回國後的萬昕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在這裡日常科研討論、交流都非常方便。比如,實表示論可以找孫斌勇,p進表示可以找胡永泉,算術代數幾何有鄭維喆、申旭,巖澤理論有田野等……有段時間,萬昕經常找孫斌勇討論需要的實表示技術,即便2019年孫斌勇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他們之間的交流也依舊頻繁。
萬昕很喜歡這種氛圍,他認為交流對萌生研究靈感很重要,從探討中會得到啟發和解決方案。有時候有些東西自己不知道,比如不知道還有哪些工具,通過交流就可以彼此借鑑,從而解決自己的問題。近幾年回國的知名學者越來越多,國內做出的好成果也越來越多。萬昕認為將來必然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萬昕的研究成果,對於基礎數學領域是極其重要的進展,但他偶爾也會被不明真相的人質疑:你的研究能創造多少GDP?萬昕總是會很誠實地回答:零!基礎科學有自己的發展規律,雖然眼前看不到對GDP的貢獻,但將來也許會對國家和人類的文明有貢獻。科學的發展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就像個有機體,不能簡單的分為有用或者無用。「就像人的身體,一般人不會說身體的哪個部分是沒用的吧?雖然可能看不出明顯的用處。」
萬昕並不是一個愛熱鬧的人,相反,他更喜歡獨處,並能享受寂寞。都說科研要坐冷板凳,但冷板凳對於萬昕來說,簡直再適合不過了。作為年輕人,萬昕不打遊戲,幾乎不看電視,幾乎沒有什麼娛樂。「我是會想盡一切辦法把時間放在工作上的,有時候對於家裡的家務事都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優先保證自己的科研。」被視為國際數學界「新星」的萬昕,已經是兩個小朋友的父親,內心卻依舊像個孩子,保持著赤子之心,保持著對數學的熱愛與執著。(王 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