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花千芳在微博發布了兩條消息,大意就是學英語對中國的大部分人來說是無用的,不值得要求全民學英語,由此引發了大量網友討論,更引發王思聰與花千芳的隔空互懟。
他們的互懟我不發表意見,但想想自己,卻發現自己在學校十幾年的時間,真的都學了一些「無用」的東西。
「無用知識的受害者」
由於家住農村,英語教學開始的較晚,在沒有開始要求學英語的時候,我的成績也算名列前茅,但是到了有英語之後,由於自身的原因,從來學不好英語,也導致自己的整體成績被落下很多,甚至高考也受到了影響。
到了工作以後投簡歷時,因為沒有四六級證書而受到了影響,然而在工作中卻發現,面試時的英語要求僅僅是個要求而已,在工作中從來用不到。
不僅僅是英語,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這些我花了十幾年時間在學校裡學的東西,等我出了社會以後,都沒有用上多少,甚至可以說,在高考完以後用到這些方面的知識,可能只需要花一個月就能全部的學會。
這樣看來我也是這些「無用」知識的受害者之一,也應該支持花千芳的觀點,但事實上,我卻並不贊成他的看法。多麼諷刺的事情呢,身為受害者竟然不同意這個觀點。
然而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讓我們從下面幾點去看一下,為什麼我們都會花10多年時間學一些「無用」的東西。
學校教育其實是一種篩選機制
讓我們試想一下這樣一個場景,現在有一塊金子,如果誰舉得起最重的石頭,這塊金子就給誰,經過一番角逐,有兩個人打成了平手,但金子只有一塊,該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再來一場另一方式的比賽就行了,這次比誰跑得快,這一下,舉得重又跑得快的人就獲得了金子;萬一再次平手呢?很簡單,加賽另一項就行了,無論是跳高還是跳遠,不斷增加競爭方式,總會選出合適的人。
現在我們回到現實中來,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優質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要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就要通過競爭來取得,所有的競爭都是一種篩選機制。
好地段的房子是有限,他的篩選機制是金錢;好的人才是有限的,他的篩選機制是福利待遇;
好的工作是有限的,他的篩選機制工作能力;而好的學校有事有限的,它的機制則是考試;
教育通過學習考試將更符合社會需求的,更加優秀的人找出來,考試的目的如果要說的刺耳一點,就是看看哪些學生更聰明、更努力、更會找方法(因為目標在哪賽道在哪,老師都已經告訴你了,就看誰最快的跑到終點)
到這裡又有人會說了,我承認學校的教育是為了有限的資源完成篩選,但是為什麼不能用一些有用的東西來篩選呢?
為什麼不用「有用的東西」來篩選
有用的東西?什麼是有用的東西?單從就業來說,我國職業歸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每一類下面更有無數種分工,隨著時代的變化,每一年每一天都不斷的有職業在消失,也不斷的有職業在產生,而所有的職位都需要不同的知識技能,如果花了數年時間學會了「有用」的知識,結果發現崗位已經消失,那麼這樣的後果誰能承擔,在這樣的條件下,誰敢說什麼是有用的,能用得上的知識?
再說了,就算所有的崗位都不消失,同樣的崗位也是有限的,誰又敢說自己學到的東西,能夠有機會用得上。就像網絡上說的,哪怕清華北大不是通過高考來招生,而是通過打英雄聯盟來招生,學校只教打英雄聯盟,也只有那些王者級別的玩家能夠被錄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最先過去的也只有少部分人罷了。
而其他沒有擠過獨木橋的人,也還是要為了生存去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性價比最高的職業,然後再次感嘆「我在學校裡學了N年,都學了一些無用的東西」。
所以呢,請不要再抱怨你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是無用的知識,這些知識是有用的,而最大的用處就是讓孩子在競爭中勝過別的孩子,奪得更加優質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