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語無用開始談,為什麼在學校裡學這麼多「無用」的東西

2020-12-13 種花家的魔法兔

幾天前,花千芳在微博發布了兩條消息,大意就是學英語對中國的大部分人來說是無用的,不值得要求全民學英語,由此引發了大量網友討論,更引發王思聰與花千芳的隔空互懟。

他們的互懟我不發表意見,但想想自己,卻發現自己在學校十幾年的時間,真的都學了一些「無用」的東西。

「無用知識的受害者」

由於家住農村,英語教學開始的較晚,在沒有開始要求學英語的時候,我的成績也算名列前茅,但是到了有英語之後,由於自身的原因,從來學不好英語,也導致自己的整體成績被落下很多,甚至高考也受到了影響。

到了工作以後投簡歷時,因為沒有四六級證書而受到了影響,然而在工作中卻發現,面試時的英語要求僅僅是個要求而已,在工作中從來用不到。

不僅僅是英語,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這些我花了十幾年時間在學校裡學的東西,等我出了社會以後,都沒有用上多少,甚至可以說,在高考完以後用到這些方面的知識,可能只需要花一個月就能全部的學會。

這樣看來我也是這些「無用」知識的受害者之一,也應該支持花千芳的觀點,但事實上,我卻並不贊成他的看法。多麼諷刺的事情呢,身為受害者竟然不同意這個觀點。

然而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讓我們從下面幾點去看一下,為什麼我們都會花10多年時間學一些「無用」的東西。

學校教育其實是一種篩選機制

讓我們試想一下這樣一個場景,現在有一塊金子,如果誰舉得起最重的石頭,這塊金子就給誰,經過一番角逐,有兩個人打成了平手,但金子只有一塊,該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再來一場另一方式的比賽就行了,這次比誰跑得快,這一下,舉得重又跑得快的人就獲得了金子;萬一再次平手呢?很簡單,加賽另一項就行了,無論是跳高還是跳遠,不斷增加競爭方式,總會選出合適的人。

現在我們回到現實中來,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優質的資源總是有限的,要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就要通過競爭來取得,所有的競爭都是一種篩選機制。

好地段的房子是有限,他的篩選機制是金錢;好的人才是有限的,他的篩選機制是福利待遇;

好的工作是有限的,他的篩選機制工作能力;而好的學校有事有限的,它的機制則是考試;

教育通過學習考試將更符合社會需求的,更加優秀的人找出來,考試的目的如果要說的刺耳一點,就是看看哪些學生更聰明、更努力、更會找方法(因為目標在哪賽道在哪,老師都已經告訴你了,就看誰最快的跑到終點)

到這裡又有人會說了,我承認學校的教育是為了有限的資源完成篩選,但是為什麼不能用一些有用的東西來篩選呢?

為什麼不用「有用的東西」來篩選

有用的東西?什麼是有用的東西?單從就業來說,我國職業歸為8個大類,66個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數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每一類下面更有無數種分工,隨著時代的變化,每一年每一天都不斷的有職業在消失,也不斷的有職業在產生,而所有的職位都需要不同的知識技能,如果花了數年時間學會了「有用」的知識,結果發現崗位已經消失,那麼這樣的後果誰能承擔,在這樣的條件下,誰敢說什麼是有用的,能用得上的知識?

再說了,就算所有的崗位都不消失,同樣的崗位也是有限的,誰又敢說自己學到的東西,能夠有機會用得上。就像網絡上說的,哪怕清華北大不是通過高考來招生,而是通過打英雄聯盟來招生,學校只教打英雄聯盟,也只有那些王者級別的玩家能夠被錄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最先過去的也只有少部分人罷了。

而其他沒有擠過獨木橋的人,也還是要為了生存去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性價比最高的職業,然後再次感嘆「我在學校裡學了N年,都學了一些無用的東西」。

所以呢,請不要再抱怨你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是無用的知識,這些知識是有用的,而最大的用處就是讓孩子在競爭中勝過別的孩子,奪得更加優質的資源。

相關焦點

  • 英語無用論
    其實無論是王公子還是花作家,都搞錯了一點 —— 他們認為學英語是為了要出國,要出國才需要學英語,不出國的窮孩子就不需要學英語。事實恰好相反。當然常出國的人英語用的多,自然水平好。的確,在大部分人未來的生活工作中,不會日常用到那麼多英語。但相比至少還能幫忙看原版電影的英語,我們日常更用不到什麼三角函數,立體幾何,也用不到唐詩宋詞,化學物理生物地理歷史更是不可能有什麼投資回報比的科目。所以如果把「有用」當做教育的衡量標準,那基礎教育就直接廢掉得了,不如回到百年前的「學徒制」,從小開始找個師傅學手藝,絕對有用。
  • 英語「無用論」為什麼不脛而走?學英語真的沒有用嗎?
    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學習英語的目的:我們為什麼要學英語呢? 是為了能使用英語進行跨國界、跨文化交流,是為了能輕鬆通過英語閱讀汲取人類人文、歷史、文化等豐富成果和養分。
  • 我為什麼反駁讀書無用論
    讀書無用論大概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年輕的時候辛辛苦苦的讀書,最後進入社會取得的經濟效益還不如不怎麼讀書的人多,換句話說就是上了這麼多年學,才掙那麼點錢,所以說最後就覺得讀書無用。第二個方面就是,讀書讀了這麼多年,最後長大了書中大部分的知識都給忘了,那麼我讀書幹嘛呢?
  • 【燕山星雲】不是讀書無用,而是你無用
    這些人怯於面對的事實是:不是讀書無用,而是你自己無用。你確實是個不錯的考試選手,確實從字裡行間咂摸出了些墨水味,但失去了書本的蔭蔽,你再沒有半分優勢。你的視角局限在那幾本偏狹的書本裡,卻不知大千世界的無限可能。你只能在故紙堆裡與前人對話,卻不具備在現實世界裡周旋的本事。
  • 大學老師告訴你,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
    01為什麼中國學生必須學習文言文?近日美國問答網站Quora上一位外國網友發此疑問,甚至使用了「逼迫」這樣的字眼,對此,一位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中國學生反問道:「你這個問題就好像我問英國學生為什麼要學習莎士比亞一樣。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蠢?」對於中國學生學習古文的疑問,Quora上經常有網友操心,晦澀難懂,日常也用不著,學了有什麼好處呢?
  • 讀書無用論的反思
    「百無一用是書生」,如果說讀書無用,古人已經直接回覆你了。為什麼我們還要讀書,國家要以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的形式推行義務教育,讀書最後的作用是什麼?  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現在人人都能認識字了,甚至英語也能簡單看懂一些了,又開始討論讀書無用論來了。為什麼呢?
  • 王思聰「出國論」VS「英語無用論」:窮二代的無知,比富二代的傲慢...
    就像有些富有的人,不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罵王思聰,他說:「現在沒出過國的人還多嗎?就算歐洲美國不去,至少東南亞日韓也應該去過吧,那麼便宜。」   但事實上,中國的有錢人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多。
  • 你買過哪些「無用」卻很貴的東西?
    最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你買過哪些不便宜卻又不實用的東西」,這些年自己也沒少買那些花裡胡哨又沒什麼用的東西,為此專門列出以下榜單:無用榜NO.1德國電子體溫計。花了500多託人從杜拜代購的,專門買來給孩子測體溫。不料放了幾個月,等到孩子真發燒了卻掉鏈子了,怎麼測都測不出來,最後還是在藥房買了支普通水銀溫度計測了。因為太貴,至今也沒捨得扔,還在醫藥箱裡擺著……無用榜NO.2自動洗碗機。
  • 恕我直言,你覺得英語無用,可能是層次有點低
    1.將英語踢出課程豈不快哉 這麼多人呼喊將英語踢出高考和主科,是有現實原因的。英語完全伴隨著中國人的上學過程。從小學到博士,都有英語課程的存在。可以看出,英語與國人的關係太緊密了。 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學了這麼長時間的英語,卻很少使用到。有時候想用卻用不了,碰到外國人想對話,卻說不出來。翻看外語新聞或簡單的外國人發言也聽不懂。 這種現實情況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很多人的鮮活的經驗。
  • 為什麼很多人排斥英語,不僅是因為對大多數人無用,更是因為這個
    英語作為一本語言,目前被我國列為必修課程,從小學開始,英語就是標配。其地位等同於語文和數學。即使高考,英語的地位也絲毫沒有被削弱。高考改革後,無論是3+3模式還是3+1+2模式,英語都是必考科目,且佔據了最高的分數,150分,其地位甚至還超過了物理,化學等學科。
  •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為什麼現在的校長熱衷做那麼多無用功?
    作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他很關心地問起學校的工作!我說我每天感覺都很累,他就很奇怪,你不帶班主任,只上幾節課,有啥好累的?我無法告訴他,現在的學校與過去早就不同了!實際作為一名老師,我也是很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領導熱衷做那麼多的無用功?對教學沒有任何意義的工作?並且樂此不彼?為什麼?
  • 為什麼「學歷無用」、「讀書無用」之類的論調一直存在?
    不排除有些人解讀為,看看,這麼多超級富豪都沒有「高學歷」,努力學習還有什麼意思。答|百度派 @民商法苑我認識一些沒有讀書但是人生得意的人,他們經常對自己沒有文化而頗感遺憾甚至是悔恨,他們往往相信如果當初多讀書,現在一定會更好。而至於那些因為好運又或者其他原因一夜暴富的人,他們中的部分人得意忘形而宣稱讀書無用,不值一駁。
  • 【特別關注】讀書無用,你怎麼看?
    今年春節,一位上海大學博士生的返鄉筆記——《一位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就在朋友圈裡瘋傳,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後博士生王磊光,如今在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上學。在這篇筆記中,他描述了自己返鄉的見聞:交通沒有以前那麼擁擠,但家鄉人與人之間聯繫漸漸疏遠,而農村裡年輕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質的壓迫,知識的無力感也十分強烈。
  •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做一個最「無用」的人
    道德經裡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有形的東西起著方便的作用,無形的東西真正發揮作用。真的是這樣嗎?幾乎人類所有言行,都是有著某種目的性的,或者說是有利益屬性的。「無利不起早」,也可以看出人的行為的確是帶著目的性的。
  • 啞巴英語,四六級無用,英語還是不能放棄的
    現在很多人都建議取消四六級考試,他們認為這樣的考試並不能反應大學生的英文水平,現在的學校教育,英語教學大部分都是紙上談兵,真的能開口講英語的其實屈指可數,那麼我們學了。這麼多年英語真的一點用也沒有麼,真的該放棄四六級麼,英語到底算不算大學的必修課程。
  • 老子《道德經》: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作用更大
    由此可見,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作用更大。也可以說,越是看似無用的東西,反而越珍貴。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下面通過2個方面來闡釋!第一:莊子眼中的無用之樹;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而且莊子用了很多生動形象、富含寓言的故事,來解釋老子《道德經》中的思想精華。
  • 學好英語重要嗎?千萬不要被「英語無用論」給欺騙了
    千萬不要被「英語無用論」給欺騙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因為一切向蘇聯學習,國家急需大量的俄語人才,所以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甚至因為俄語師資奇缺,許多英語老師在經過短期培訓後改行教俄語。而1963年前後,由於中國與蘇聯關係惡化,許多學校不再開設俄語課程。此後,我國要求外語教學以英語為主,甚至將英語列入高考必考科目之一。
  • 少兒教育:這些學校裡的「無用功」對孩子成長是有意義的
    就連平時有點「厭學」的孩子也開始感慨:好想回學校呀。作為家長的大人們也按捺著心中希望「神獸歸籠」的心情,不得不開始反思:學校教育到底意味著什麼?談到學校教育的作用,第一反應肯定是學習知識啊!無論哪個學校的招生宣傳都是除了最基本的課程、師資介紹外,就是強調孩子在我們學校可以學得多好。
  • 在這個「讀書無用」的時代,你為什麼要上大學?(深度好文)
    你有沒有認真想過一個問題,在這個「讀書無用」的時代,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呢?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結束,再過一段時間,幾百萬學子將由此邁進大學的校門。然而,對於今天的大多數考生而言,金榜題名帶給他們的欣喜,已經很難如他們的前輩們那樣刻骨銘心了。就在讀書無用論泛濫的當下,很多人開始相信,甚至堅信:學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生得好,學歷再高都不如有一個好爸爸。
  • 如何看待英語無用論?用蔡元培的話來回答:多歧為貴,不取苟同!
    今天開門見山,我認為,英語無用論只是針對某一部分人群,不能針對所有人,為什麼這麼說?打個比方,就拿我自己來說,我出生在農村,從小父母就是農民,因為我的根是農村,所以可以說我自己也是農民。但是,父母用他們的辛勞掙的錢供我上了大學,而他們自己卻依然在農村幹農活,那麼問題就來了,我的父母需要學習英語嗎?這個顯然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