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很多人為了避免國內的殘酷競爭,選擇「出國鍍金」,成為「留學生」,再回國找一個好工作。
然而,這種現象將成為歷史一去不返!
12月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
要求高校在落實「扭轉『唯帽子』傾向」時,認真貫徹執行《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相關內容。
該《意見》的主要內容是引導高校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其目的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人才稱號的「三是兩不」特徵:
根據《意見》的解釋,人才稱號具有「兩是三不」特徵:
「兩是」指:
①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
②人才稱號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
「三不」指:
①人才稱號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
②人才稱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
③人才稱號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從人才稱號的這幾個特徵來看,「海歸派」「留學生」將不再作為一種「特殊人才」的標籤,在國內的高校崗位競爭上獲得優勢。
人才招聘和引進的「五不要求」:
《意見》在「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方面做出了詳細規定,明確提出「五不要求」:
①不將人才稱號作為硬性指標;
②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布「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
③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
④不得招攬在支持期內的高層次人才,禁止採取「不要人事檔案、不要流動手續」或另建人事檔案的違規做法招攬和引進全職人才;
⑤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特別是從中西部、東北地區挖人才。
其中,「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這一條,意味著「海歸派」留學生將和國內各類人才進行「同等競爭」,不再可以享受通過「特殊崗位」招聘的方式進入到高校工作。
「海歸派」待遇恐降溫!
在12月7日開幕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釋放出「鼓勵留學生出國留學的積極信號」。
但這仍然改變不了「出國留學」遇冷的現實。其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從「招聘政策」上看,有「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的明文規定。「海歸派」的「特殊待遇」一旦丟失,在面對國內其他人才時,其競爭優勢將日益消減;
第二,從「留學環境」上看,當前的「留學環境」和過去相比,顯然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中國留學生的籤證上不斷發難,甚至還歧視、驅逐中國留學生;這讓中國留學生的「留學環境」變得越發惡劣,其「發展前景」大大收縮;
第三,從「新冠疫情」上看,國外的疫情日益嚴重,治療得不到完全保障。據QS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43%的國際生表示,一旦疫苗研製成功,便會出國學習;有57%的國際生表示不會草率做出「出國決定」。
以上三點,尤其是第一點,當國內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政策發生變化,「海歸派」無法再享受過去那樣的「優厚待遇」時,學生們出國留學的意願就大大降低。
「出國鍍金」不一定能找到滿意工作!
近年來,「出國鍍金」的留學生越來越多!
來自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的出國留學生人數為39.96萬,其中國家公派1.35萬人,單位公派1.16萬人,自費留學37.45萬人,成為世界第一留學大國。
到2019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萬人,較上一年度增加4.14萬人,較2012年增加32.9萬人。8年時間,增長接近一倍。
然而,留學生人數越來越多,而國內的就業形勢卻越來越嚴峻。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後,留學生在國外受歧視,不好找工作,回到國內也不容易。
取消「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實際上也相當於取消出國留學生們回國就業的「特殊途徑」和「特殊待遇」。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
該《通知》進一步嚴格了「國際學生」的相關資格條件,對「出國鍍金」的「投機者」和真正的留學生進行了篩選。
「出國鍍金」的偽留學生們正在逐步被淘汰出局。
結束語:
出國留學的學生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真正想學習知識、提升學歷的「好學者」;
而另一類則是考不上大學,想依靠「出國鍍金」方式來賺取人生前途的「投機者」。
或許,這種「投機者」曾經嘗到過很多甜頭,
但是當教育行為越來越正規化、當人才標準越來越科學化時,
「出國鍍金」的「投機者們」,則要「吃苦頭」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