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將國外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條件,「留學生」何去何從?

2020-12-20 飛魚勸學

曾經有很多人為了避免國內的殘酷競爭,選擇「出國鍍金」,成為「留學生」,再回國找一個好工作。

然而,這種現象將成為歷史一去不返!

12月18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

要求高校在落實「扭轉『唯帽子』傾向」時,認真貫徹執行《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相關內容。

該《意見》的主要內容是引導高校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人才稱號」,其目的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切實扭轉高校「唯帽子」傾向,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人才稱號的「三是兩不」特徵:

根據《意見》的解釋,人才稱號具有「兩是三不」特徵:

「兩是」指:

①人才稱號是在人才計劃或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人才的入選標識;

②人才稱號是對人才階段性學術成就、貢獻和影響力的充分肯定。

「三不」指:

①人才稱號不是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籤;

②人才稱號不是劃分人才等級的標準;

③人才稱號獲得者不享有學術特權。

從人才稱號的這幾個特徵來看,「海歸派」「留學生」將不再作為一種「特殊人才」的標籤,在國內的高校崗位競爭上獲得優勢。

人才招聘和引進的「五不要求」:

《意見》在「規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方面做出了詳細規定,明確提出「五不要求」

①不將人才稱號作為硬性指標;

②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布「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

③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

④不得招攬在支持期內的高層次人才,禁止採取「不要人事檔案、不要流動手續」或另建人事檔案的違規做法招攬和引進全職人才;

⑤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特別是從中西部、東北地區挖人才。

其中,「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這一條,意味著「海歸派」留學生將和國內各類人才進行「同等競爭」,不再可以享受通過「特殊崗位」招聘的方式進入到高校工作。

「海歸派」待遇恐降溫!

在12月7日開幕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釋放出「鼓勵留學生出國留學的積極信號」。

但這仍然改變不了「出國留學」遇冷的現實。其主要原因在於:

第一,從「招聘政策」上看,有「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的明文規定。「海歸派」的「特殊待遇」一旦丟失,在面對國內其他人才時,其競爭優勢將日益消減;

第二,從「留學環境」上看,當前的「留學環境」和過去相比,顯然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中國留學生的籤證上不斷發難,甚至還歧視、驅逐中國留學生;這讓中國留學生的「留學環境」變得越發惡劣,其「發展前景」大大收縮;

第三,從「新冠疫情」上看,國外的疫情日益嚴重,治療得不到完全保障。據QS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43%的國際生表示,一旦疫苗研製成功,便會出國學習;有57%的國際生表示不會草率做出「出國決定」。

以上三點,尤其是第一點,當國內的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政策發生變化,「海歸派」無法再享受過去那樣的「優厚待遇」時,學生們出國留學的意願就大大降低。

「出國鍍金」不一定能找到滿意工作!

近年來,「出國鍍金」的留學生越來越多!

來自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的出國留學生人數為39.96萬,其中國家公派1.35萬人,單位公派1.16萬人,自費留學37.45萬人,成為世界第一留學大國。

到2019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萬人,較上一年度增加4.14萬人,較2012年增加32.9萬人。8年時間,增長接近一倍。

然而,留學生人數越來越多,而國內的就業形勢卻越來越嚴峻。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之後,留學生在國外受歧視,不好找工作,回到國內也不容易。

取消「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實際上也相當於取消出國留學生們回國就業的「特殊途徑」和「特殊待遇」。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

該《通知》進一步嚴格了「國際學生」的相關資格條件,對「出國鍍金」的「投機者」和真正的留學生進行了篩選。

「出國鍍金」的偽留學生們正在逐步被淘汰出局。

結束語:

出國留學的學生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真正想學習知識、提升學歷的「好學者」;

而另一類則是考不上大學,想依靠「出國鍍金」方式來賺取人生前途的「投機者」。

或許,這種「投機者」曾經嘗到過很多甜頭,

但是當教育行為越來越正規化、當人才標準越來越科學化時,

「出國鍍金」的「投機者們」,則要「吃苦頭」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教育部:不得將國外經歷作為高校人才招聘限制條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指出,堅持人崗相適原則延攬人才,不將人才稱號作為硬性指標,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布「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
  • 教育部:不將國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
    二是從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的角度,強調要平等看待各類人才,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二是提出要健全兼職兼薪管理制度,加大對人才「雙聘」「多聘」情況的監管力度。三是完善人才稱號退出機制,實現人才計劃能進能出。四是強化支持期概念,提出對支持期已結束的,原則上不再使用相應人才稱號,確需使用的要標註支持期。5.對高校人才招聘和引進中過於看重人才稱號的傾向,《意見》提出了哪些舉措予以扭轉?
  • 再見了,「出國經歷」!新規明確:不將之作為人才引進限制條件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提出意見。《意見》提到,要統籌用好國內外人才資源,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
  • 教育部:國外經歷不得作為高校招聘限制性條件
    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監督、流動機制,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不將高層次人才等同於人才稱號獲得者,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扭轉以「帽子」為牽引建設人才隊伍的不良傾向。三、正確認識人才稱號獲得者的使命責任。
  • 大學生的福音來了:不得將畢業院校與是否全日製作為招聘限制條件
    而且有些還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苛刻條件,比如地域歧視、性別歧視等,令大學生苦惱不已。招聘時「唯名校論」、「唯學歷論」之風盛行,一些好的單位高高在上,對應聘者的學歷做出很高的要求,比如必須是985高校畢業,或者非清北畢業生不招。
  • 教育部:不得將畢業院校、是否全日制等作為招聘限制條件
    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通知強調,要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圍。
  • 一年制MBA碩士能北京留學生落戶嗎,有什麼條件限制?
    如果走留學生落戶能行嗎? 這是我文章下面的多條評論,當時簡單回復了,但是評論字數限制,只能說能不能,說不了為什麼,現在我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寫出來給大家一起解釋,北京留學生落戶有哪些限制,一年制免聯考MBA能不能走留學生落戶。
  • 教育部劃定多條「紅線」 規範高校人才招聘引進工作
    中國網北京12月18日訊(記者 徐虹)近日,針對高校在人才評價機制方面存在的「唯帽子」傾向,教育部印發《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劃定多條「紅線」,規範高校人才招聘和引進工作。
  • 外國留學生進入求職,日本政府開始著手放寬留學生的就業專業限制
    由於適宜生產年齡的人口的減少等因素,有效招聘難度持續增高,招聘人是非常困難的時代。作為應對的措施,企業不斷提高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以應對招聘人員困難的難題。留學生的就業條件放寬了,只要年收入在300萬日元以上,不論所工作的行業限制。
  • 2021屆畢業生迎來「好消息」,企業不得將全日製作為招聘限制條件
    很多企業就想起了「一勞永逸」的法子,提高門檻,寧可在金子堆裡找純度高的,也不願在沙子堆裡找鑽石,畢業生這麼多,企業並不擔心會錯漏哪個人才,這也是人才供大於求的悲哀。2021畢業生迎來「好消息」這個重要消息指出:企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外學習經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歷作為限制條件,而且,提出國有企業、機關單位等要起到帶頭作用,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
  •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2020年下半年人才引進招聘公告
    ,面向全國公開招聘引進高層次、高素質和緊缺專業人才。具體程序如下:   (一)報名和資格審查   符合報名條件者填寫《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人才引進招聘報名表》一式兩份,2021年應屆畢業生憑本人身份證、學校核發的就業推薦表、教育部學生司制發的《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等相關證件(證明)原件及複印件;歷屆畢業生憑本人身份證、戶口簿、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等相關證件(證明)原件及複印件。
  • 善世分享:教育部招聘新規來了!全日制不再是招聘限制條件!
    01「招聘新規」:非全日制不得作為限制性條件據善世獲悉,2021屆高校畢業生預計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其中,《通知》提出的「招聘」新規被傳得沸沸揚揚,具體內容是: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如招聘方有這些行為,經認定存在就業歧視、欺詐等問題的用人單位將納入黑名單。
  • 2016江蘇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招聘8人公告
    為進一步充實教師隊伍,現向海內外招聘法學名家及年輕新秀。具有良好的教師品德、學術與科研道德;勤奮踏實、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能全職參與學院相關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2.滿足蘇州大學相關職務任職條件及相關崗位的具體要求;3.教授須具有博士學位,年齡一般不超過45周歲,有國外留學背景或國外工作經歷,在學科領域有較高影響力;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較強的科研組織能力,作為主持人承擔過至少1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在《中國社會科學
  • 教育部:不得將非全日制學歷作為工作限制條件
    於是教育部發布了這個↓什麼,教育部:招聘中不得將全日製作為限制性條件!消息一出,很多專接本考生都沸騰了!「非全日制也沒有限制條件,全日制是否被剝奪了利益?」「既然非全日制也沒有限制,那我還拼命考專接本幹嘛?直接成考了~」.....針對以上聲音,小冠只能說:社會很複雜,這個不簡單~~~統招學歷是否還有極高含金量?
  • 教育部「不得將非全日制學歷作為工作限制條件」
    教育部:招聘中不得將全日製作為限制性條件! 消息一出,很多專接本考生都沸騰了! 「非全日制也沒有限制條件,全日制是否被剝奪了利益?」 「既然非全日制也沒有限制,那我還拼命考專接本幹嘛?
  • 科技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公開招聘編制外工作人員公告
    其主要職責有:承擔國外人才開發與科技創新理論、戰略、政策和發展狀況等研究工作;承擔國外人才智庫和引進國外智力理論成果推廣網絡建設工作;承擔國家國外人才資源總庫建設、運行、維護、開發等工作;承擔為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提供資源、平臺等支撐服務工作;負責引進國外智力專業媒體編輯出版工作,承擔部機關委託的對外宣傳工作;承辦引進國外智力和科技交流專業會議和重要活動;承擔為外籍人才提供測評、諮詢、推介、信息、培訓等服務工作
  • 留學生人才引進入戶廣州指南(2020年最新)
    2020年留學人員人才引進入戶廣州指南  【辦理條件】  一、適用範圍  (1)在國(境)外院校獲學士及以上學歷學位並已辦妥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手續,並在廣州市屬國家機關(五險同參且引進單位有參保記錄);  2、社會保險繳費記錄如存在補繳情形的,不視為連續繳納社會保險費;  3、社會保險費繳納單位應與實際用工單位一致(勞務派遣除外);  4、獲海外本科學位、在擇業期外的留學人員,社保不再要求在同一單位連續繳費,但需在本市市屬用人單位有連續6個月的繳費記錄且引進單位有參保記錄;  5、所在單位參加市社保的,申請人無須提供社會保險繳費記錄
  • 疫情籠罩下,求學與求職大浪淘沙,留學生群體該何去何從?
    而在全球抗疫和各國管制的大環境下,想要出國的深造的留學生群體就顯得格外的焦慮。根據教育部的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萬人,而這個數字仍在不斷增長中。對於近百萬的留學生們而言,疫情之下,無論求學還是求職,每一個決定背後都經歷了無數的彷徨與動搖。
  • 2021貴州黔東南州施秉縣事業單位人才引進教師招聘6名方案
    2021貴州黔東南州施秉縣事業單位人才引進教師招聘6名方案 http://guizhou.hteacher.net 2021-01-08 15:01 貴州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凱裡學院2021年將引進高層次人才48人,看看有沒有符合條件的
    一、引才原則 本次共計劃引進人才48人。具體要求詳見《凱裡學院2021年引進高層次人才需求計劃表》(附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