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校園「流量」走向博物館 我省推行館校聯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2020-12-15 蘭州新聞網

12月8日,記者自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日前甘肅省教育廳和甘肅省文物局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出,「十四五」末,我省將初步建立符合甘肅省情的利用博物館資源(含紀念館)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機制,到2035年博物館成為全省中小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課堂。

《實施意見》分為工作目標、主要任務和長效機制三部分,結合甘肅實際提出了8項針對性、操作性較強的具體措施,對重點工作規定了量化指標。《實施意見》規定,全省一、二、三級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人數不低於觀眾總人數的30%、25%、20%,其他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人數不低於觀眾總人數的15%。各地每年至少組織轄區中小學校各年級學生集體參觀1次博物館。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每年至少策劃製作1個面向中小學生的展覽,各級各類博物館流動展覽進校園次數每年不少於10次。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策劃或承接中小學現場教學每學期不少於1次;其他博物館如條件允許,每年至少策劃或承接1次中小學現場教學。

在博物館研學方面,《實施意見》規定,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策劃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活動每學期不少於1次;其他博物館如條件允許,每年至少策劃開展1次中小學生研學活動。各地文物、教育部門開發至少1條博物館研學精品線路。博物館志願者團隊中小學生比例不低於五分之一。在應急管理方面,博物館因突發事件或不可抗力閉館期間,至少提供1項配合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在線服務內容。

《實施意見》還注重結合甘肅實際,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並要求結合納入中小學教材的莫高窟、銅奔馬、簡牘等甘肅特色文物和地域文化開展博物館現場教學;推動博物館展覽、文物藏品等素材和敦煌學、簡牘學等特色學科內容納入中小學校本課程、鄉土教材;民族地區博物館要面向中小學生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引導和支持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鄉村記憶」博物館參與中小學教育教學,指導和扶持中小學校博物館(校史館)建設發展。

《實施意見》提出,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應建立完善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課程與項目資源庫;省內博物館中小學生研學活動採取「3+N」模式(以參觀一次陳列展覽、參加一場專題講座或座談、參與一項互動活動為基礎,輔以其他體驗內容);配合中小學教育教學任務或周邊中小學校較多的博物館,理事會成員應包括中小學校代表;省教育廳和省文物局將在博物館免費開放績效考評及項目、經費、課題申報安排方面優先考慮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因素。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萬宏

相關焦點

  • 甘肅省推行館校聯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吸引校園「流量」走向博物館
    原標題:我省推行館校聯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吸引校園「流量」走向博物館  課堂無處不在,除了在校園內,還可能在博物館。
  • 吸引校園「流量」走向博物館 甘肅省推行館校聯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吸引校園「流量」走向博物館  我省推行館校聯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中國甘肅網12月9日訊
  • 甘肅省推行館校聯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原標題:吸引校園「流量」走向博物館    甘肅省推行館校聯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12月8日,記者自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日前甘肅省教育廳和甘肅省文物局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 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
    各地博物館要堅持「展教並重」,策劃適合中小學生的專題展覽和教育活動,動員館內策展、文保人員以及專家學者、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定期組織館長講解、專家導賞。各地文物部門要指導博物館設計適合進校園、下基層的流動展覽和教育項目,利用青少年之家、鄉村少年宮等,經常性組織開展參與面廣、實踐性強的博物館展示教育活動,便利博物館資源相對薄弱的中小城市、農村地區中小學生有效利用博物館學習。
  • 探索假期開放機制,共享高校博物館資源
    ■ 觀察家要讓高校的博物館資源有序地向社會開放,讓社會公眾共享高校博物館資源,不妨建立開放共享的長效機制。七天的春節假期去哪玩?博物館是個好去處。不僅是春節假期,就是在學校寒暑假期間,對外開放的高校博物館也只是少數。主要原因是開放會帶來校園安全管理問題,同時職工放假,開放的話人手不夠,人員協調難。但是,假期對於社會公眾來說,正是到高校參觀的最佳時機。有不少人想進高校博物館,去看看這些博物館中的具有特色的珍藏,尤其是家長,也想藉此培養孩子的專業興趣。
  • 生態校園素質素養創新培育工程開啟 教育資源如何共享
    為全面貫徹2018全國教育工作者大會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做好「生態校園教學環境建設理論與實踐」課題的研究工作,推進中小學生態校園建設,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中小學生態校園行動工作委員會於2019年5月22日上午在北京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附屬小學梵谷水郡校區召開中小學素質素養創新培育工程教育資源共享課堂研討會。
  • 讓博物館教育在青少年課堂落地開花
    為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學習效果,近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從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加強博物館教育組織保障等方面最大限度發揮好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讓博物館教育在青少年課堂落地開花。
  • 省博物館與哈爾濱市第六十中學校合作,在全國創新了微型博物館模式...
    省博物館創辦的館校合作模式下的「微型博物館」項目就是為了發揮博物館的資源優勢,讓文物走進校園,打破現有博物館的場地限制,使文物「活」起來、「動」起來,這對於青少年的素質教育也十分有益。拓展特色課程共享更多校園對於微型歷史博物館進駐學校,哈爾濱市第六十中學校長段力強特別歡迎。他認為,開創館校合建分館這一模式對學生來說意義非凡。敬畏歷史,才能珍惜今天,才能更好地建設明天。
  • 培訓基地巡禮 |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校結合助科技輔導員「穩挑...
    ▲古生物化石修復同時,為讓更多的相關從業者了解場館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北京自然博物館面向學校內外的學科教師、綜合實踐活動負責人、場館教育工作者組織了多次的定向專業培訓和交流。定期與區縣和市級小學科學、初中生物的學科教研員溝通;在館內組織開展教師教研活動、合作開發教學案例;組織北京市及全國的科普場館科學教育從業者沙龍、交流、培訓等……北京自然博物館以自身館藏資源為依託,將校外教育資源與自身特色相結合,並加以開發、利用和整合,在行業內外廣泛的宣傳和推廣並不斷加強能力建設,實現場館教育的專業化。
  • 第四批國家級博物館名單公布 我省7家博物館榜上有名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青海7家博物館上榜。青海省博物館、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湟中縣博物館、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入選國際二級博物館,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互助土族自治縣博物館、黃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入選國家三級博物館。記者了解到,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肯定了我省博物館事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 異地聯合辦學 人大附中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一所中學,有多大的力量,將自身優質教育資源像種子般播撒?一所中學,有多大的胸懷,盡己所能推動校際間、區域間甚至異地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劉彭芝說:「一所學校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蘊含在自己的校園內,大生命則體現在整個教育事業中。」
  • 妙解校園餐飲浪費 浙江浦江試點推行「共享菜譜」
    前不久,浙江省浦江縣龍峰國際學校食堂被評為食品安全監督量化等級評定A級食堂、縣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示範健康食堂。由於食堂採購不精準、菜譜制定不合理等原因,過去浦江校園餐飲浪費現象較為普遍。全縣61所中小學校光每日夥食費用就高達90餘萬元,家長對校園食堂的滿意率也僅有56%。今年6月,浦江縣紀委監委將監督節約糧食、制止餐飲浪費與清廉學校建設、侵害學生利益問題整治結合起來,試點推行了「共享菜譜」模式。
  • 「壯美廣西」民族文化大講堂點亮校園生活
    將博物館裡有趣的知識「搬」到同學們身邊「壯美廣西」民族文化大講堂點亮校園生活同學們變身為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代言人」。記者賴有光攝 日前,由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辦,廣西民族博物館和南寧市沛鴻小學承辦的「壯美廣西——童心築夢頌家鄉」民族文化進校園研學活動走進南寧市沛鴻小學,活動圍繞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為同學們帶來了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民族文化大講堂。「同學們,你們知道廣西為什麼叫『八桂』嗎?其中的『桂』字是什麼意思?」
  • 中小學生需要怎樣的博物館教育?
    近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要求博物館堅持「展教並重」,策劃適合中小學生的專題展覽,鼓勵開設校內博物館系列課程。
  • 慕課:共享優質教育的新方式
    在這種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設立國家標準,遴選推出一批「國字號」在線課程,將吸引更多高水平大學、優秀教師加入慕課設計和製作,是一件值得點讚的事。  「翻轉」傳統課堂、打破校園圍牆的慕課,不只便捷了「蹭課」,幫學生打開了知識空間,更促進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
  • 科技與文化融合,上海自然博物館變流量為「留量」
    融合跨界 構建科普教育集群並非局限於博物館的空間之內,上海自然博物館還利用遊戲、影片、科普大講壇等模式架起了知識資源與普通大眾的橋梁,致力於將原本割裂的教育空間和受眾群體聚合起來,既變「流量」為「留量」,也進一步延伸了博物館的教育意義。據悉,上海自然博物館和波克城市聯合研發出了科普遊戲——「拼圖尋鳥之旅」。
  • 變流量為「留量」!原來你是這樣的上海自然博物館
    新館開館5年來,累計開展教育活動9萬場,受眾152萬人次,平均每年的客流量達200多萬,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自然博物館之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數字城市正在迅速構成,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表示,場館未來發展要與大數據、共享和高質量這三個關鍵緊密結合,在跨界融合中,用數位技術重構場館的知識體系,即:教育在重構、藏品在重生、研究在重塑、歷史在重現。
  • 博物館教育與公眾文化生活
    2、開發教育項目包,讓博物館活起來  博物館要努力開發教育項目,以豐沛的文物資源、生動的教育方式,深化教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精心策劃並打造了具有特色和品牌的教育項目,以豐富公眾的文化視野和生活體驗。
  • 山西烽火抗戰博物館一項目入選全國優秀案例
    山西烽火抗戰博物館「對民間革命文物深度開發利用的探索與實踐」項目,入選優秀案例。全國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餘處,國有館藏可移動文物100萬餘件(套),革命類紀念館、博物館超過1000個,紅色文化資源豐厚。
  • 雙城記丨重慶四川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這些利好來了
    按照合作協議,雙方將推動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加快構建教育協同發展合作機制。共同編制實施好《成渝地區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緊緊圍繞國家有關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規劃,參與共建西部科學城和長江教育創新帶,優化成渝地區教育資源、功能布局,組建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多領域教育聯盟,推行學區化管理、集團化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