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藍色字關注「新聞1+1」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中小學生來講,書本和課堂學習是重要的一部分,而課外實踐、體驗學習等形式也必不可少。
近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要求博物館堅持「展教並重」,策劃適合中小學生的專題展覽,鼓勵開設校內博物館系列課程。
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為何被屢次提及?館校結合如何大有可為?
在10月21日的節目中,《新聞1+1》連線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共同關注。
△10月21日節目完整版
1、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最新出臺的意見和以往比有哪些不同之處?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杜鵬飛:我覺得這一次的文件跟以前出臺的相關文件相比,措施更為具體,目標也更為明確。之前我們用了差不多10年的時間博物館免費開放,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應,就是讓觀眾喜歡走進博物館,也就是解決了第一步「走進來」的問題。這一次的文件我想它會起到一個讓博物館和觀眾之間,讓青少年觀眾以及學校跟博物館之間,產生更好的互動,提升博物館和學校之間互動的效能、效果。
2、如何看待多份文件都在強調將博物館融入中小學生教育?
杜鵬飛:博物館毫無疑問是全民美育的一個重要的媒介和手段,因為美術教育不可能僅僅局限於美術院校裡邊,所以中辦和國辦聯合發布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裡,特別強調發揮博物館在美育當中的作用。這一次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強調要把博物館的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小學青少年的教育資源,我覺得這是這個文件的立意。
3、學生課業負擔重,用什麼時間去博物館?如何看待這個矛盾?
杜鵬飛:我想主要有兩方面:單純靠這個文件,肯定是解決不了學生課業重,沒有時間的這個問題。但是文件中也有很具體的導向,就是學校應該安排時間,比如小學在3點半以後要把博物館的教學資源引到學校課堂;比如利用節假日周末的時間,組織學生走進博物館,這已經是非常具體的手段或者是建議。
文件的第四部分,就是加強組織保障的部分,特別強調可能今後在中小學的學校的考評指標、考評辦法中,也會引導學校更加重視利用博物館的教育資源來開展課外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所以我想這是一個導向性的文件,某種意義上也指向了現在教育存在的問題。比如不能把學生的時間填得那麼滿,不能用課內功課和課外作業,甚至是一些培訓班、興趣班,把學生時間全都填充滿,應該留出時間讓學生能夠有可能走進博物館,更好地去接受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學習,我想有隱含之意。
4、開設校內博物館課程可行嗎?
杜鵬飛:我們有在嘗試做一些這樣的工作,就是把博物館的教育資源送到社區,送到學校。如果以高校學生為例,我們跟學校本科生一些班級建立對應關係,每學期會有一些互動的手作活動,組織有興趣的學生參與進來,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惠及的學生數量是很有限的,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非常大,要想做到一定的普及率,難度是很大的。
5、加強校館聯合師資培養,博物館先教老師,老師再教學生,「接力」教育是未來的一種途徑
杜鵬飛:這就是文件當中提到的對於師資力量,對於館校聯合進行培養這一條意見的精神,不過同樣也要克服拿出更多時間,給學生更多讓他能夠去接受我們所謂「無用之用」的薰陶和訓練的時間。
6、讓博物館資源惠及相對薄弱的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中小學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杜鵬飛:這是文件關注到的現象,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難題,就是教育資源確實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想方設法要讓孩子努力進到重點中學,因為教育資源不同。另外博物館的分布更加不均衡,像北京、西安、成都、洛陽,博物館的數量已經過百,還在不斷的發展中,但是還有很多地方,特別是農村地區,它連一個正規的、規範的博物館可能都沒有,怎麼實現館校的合作?怎麼惠及到農村的學生?這是我們要去想辦法克服的問題。
7、博物館如何提升教育活動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杜鵬飛:這其實有很多辦法和手段,因為一個博物館它面向的觀眾是全方位、多種層次的,但是針對中小學,針對低齡的兒童,導覽的方式,講解詞的撰寫,就應該是有所區別的,所以我們也嘗試,同一個展覽,請不同層面的講解人來做不同類型的導覽錄製。現在又有很好的線上、雲端的手段,把這些導覽都通過二維碼,手機掃描之後就可以獲得,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己的特點去選擇,另外我們也在展覽中,想方設法設計一些互動的環節。比如我們最近正在做的一個關於藏傳佛教和照相藝術的展覽,在這個展覽的第一個單元,我們就突出強調它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把唐卡繪製的過程進行了相應的分解解說。
8、準確性與趣味性,博物館教育的「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嗎?
杜鵬飛:趣味性和準確性完全可以兼得。這個其實就是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兒童有兒童的接受方式,語言的趣味化和童語化,不意味著它表達內容的減損,或者是不準確,所以博物館首先要保證傳達信息的準確性,在準確的前提下,針對不同觀眾的需求再考慮不同的解說方式。
9、博物館配合學校課堂策展不只是可能性,要變為現實
杜鵬飛:接下來是博物館和中小學之間應該去聯手去推進的,這已經不是可能性的問題,而是要把它變成現實,這是我們的使命。留給我們的空間很大,挑戰也很大。我們現在總體上博物館的數量,博物館能夠提供的服務的能力是受到人力、物力、財力,方方面面的限制,好在現在有新的科技手段,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欠發達地區,博物館本身分布不夠,規範性也不夠,應該讓更多的優秀博物館把它的資源變成網絡的資源,能夠傳播到世界各地。
10、從「殿堂」到「課堂」,博物館的功能定位發生了哪些改變?
杜鵬飛:博物館的定位或者說它的職能核心是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我想這個並沒有變。之前博物館通過免費開放政策,用了10年時間培育了大家進博物館的習慣,讓人們走進來了。這個文件重點強調的是第四個功能,如何更好的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而且特別強調對青少年、中小學生這些低齡孩子的作用。
編輯:呂金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