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需要怎樣的博物館教育?

2020-12-14 騰訊網

點藍色字關注「新聞1+1」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中小學生來講,書本和課堂學習是重要的一部分,而課外實踐、體驗學習等形式也必不可少。

近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要求博物館堅持「展教並重」,策劃適合中小學生的專題展覽,鼓勵開設校內博物館系列課程。

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為何被屢次提及?館校結合如何大有可為?

在10月21日的節目中,《新聞1+1》連線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共同關注。

10月21日節目完整版

1、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最新出臺的意見和以往比有哪些不同之處?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杜鵬飛:我覺得這一次的文件跟以前出臺的相關文件相比,措施更為具體,目標也更為明確。之前我們用了差不多10年的時間博物館免費開放,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應,就是讓觀眾喜歡走進博物館,也就是解決了第一步「走進來」的問題。這一次的文件我想它會起到一個讓博物館和觀眾之間,讓青少年觀眾以及學校跟博物館之間,產生更好的互動,提升博物館和學校之間互動的效能、效果。

2、如何看待多份文件都在強調將博物館融入中小學生教育?

杜鵬飛:博物館毫無疑問是全民美育的一個重要的媒介和手段,因為美術教育不可能僅僅局限於美術院校裡邊,所以中辦和國辦聯合發布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裡,特別強調發揮博物館在美育當中的作用。這一次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文,強調要把博物館的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小學青少年的教育資源,我覺得這是這個文件的立意。

3、學生課業負擔重,用什麼時間去博物館?如何看待這個矛盾?

杜鵬飛:我想主要有兩方面:單純靠這個文件,肯定是解決不了學生課業重,沒有時間的這個問題。但是文件中也有很具體的導向,就是學校應該安排時間,比如小學在3點半以後要把博物館的教學資源引到學校課堂;比如利用節假日周末的時間,組織學生走進博物館,這已經是非常具體的手段或者是建議。

文件的第四部分,就是加強組織保障的部分,特別強調可能今後在中小學的學校的考評指標、考評辦法中,也會引導學校更加重視利用博物館的教育資源來開展課外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所以我想這是一個導向性的文件,某種意義上也指向了現在教育存在的問題。比如不能把學生的時間填得那麼滿,不能用課內功課和課外作業,甚至是一些培訓班、興趣班,把學生時間全都填充滿,應該留出時間讓學生能夠有可能走進博物館,更好地去接受自主性的、探究性的學習,我想有隱含之意。

4、開設校內博物館課程可行嗎?

杜鵬飛:我們有在嘗試做一些這樣的工作,就是把博物館的教育資源送到社區,送到學校。如果以高校學生為例,我們跟學校本科生一些班級建立對應關係,每學期會有一些互動的手作活動,組織有興趣的學生參與進來,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惠及的學生數量是很有限的,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非常大,要想做到一定的普及率,難度是很大的。

5、加強校館聯合師資培養,博物館先教老師,老師再教學生,「接力」教育是未來的一種途徑

杜鵬飛:這就是文件當中提到的對於師資力量,對於館校聯合進行培養這一條意見的精神,不過同樣也要克服拿出更多時間,給學生更多讓他能夠去接受我們所謂「無用之用」的薰陶和訓練的時間。

6、讓博物館資源惠及相對薄弱的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中小學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杜鵬飛:這是文件關注到的現象,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難題,就是教育資源確實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想方設法要讓孩子努力進到重點中學,因為教育資源不同。另外博物館的分布更加不均衡,像北京、西安、成都、洛陽,博物館的數量已經過百,還在不斷的發展中,但是還有很多地方,特別是農村地區,它連一個正規的、規範的博物館可能都沒有,怎麼實現館校的合作?怎麼惠及到農村的學生?這是我們要去想辦法克服的問題。

7、博物館如何提升教育活動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杜鵬飛:這其實有很多辦法和手段,因為一個博物館它面向的觀眾是全方位、多種層次的,但是針對中小學,針對低齡的兒童,導覽的方式,講解詞的撰寫,就應該是有所區別的,所以我們也嘗試,同一個展覽,請不同層面的講解人來做不同類型的導覽錄製。現在又有很好的線上、雲端的手段,把這些導覽都通過二維碼,手機掃描之後就可以獲得,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己的特點去選擇,另外我們也在展覽中,想方設法設計一些互動的環節。比如我們最近正在做的一個關於藏傳佛教和照相藝術的展覽,在這個展覽的第一個單元,我們就突出強調它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把唐卡繪製的過程進行了相應的分解解說。

8、準確性與趣味性,博物館教育的「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嗎?

杜鵬飛:趣味性和準確性完全可以兼得。這個其實就是語言表達的多樣性,兒童有兒童的接受方式,語言的趣味化和童語化,不意味著它表達內容的減損,或者是不準確,所以博物館首先要保證傳達信息的準確性,在準確的前提下,針對不同觀眾的需求再考慮不同的解說方式。

9、博物館配合學校課堂策展不只是可能性,要變為現實

杜鵬飛:接下來是博物館和中小學之間應該去聯手去推進的,這已經不是可能性的問題,而是要把它變成現實,這是我們的使命。留給我們的空間很大,挑戰也很大。我們現在總體上博物館的數量,博物館能夠提供的服務的能力是受到人力、物力、財力,方方面面的限制,好在現在有新的科技手段,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欠發達地區,博物館本身分布不夠,規範性也不夠,應該讓更多的優秀博物館把它的資源變成網絡的資源,能夠傳播到世界各地。

10、從「殿堂」到「課堂」,博物館的功能定位發生了哪些改變?

杜鵬飛:博物館的定位或者說它的職能核心是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我想這個並沒有變。之前博物館通過免費開放政策,用了10年時間培育了大家進博物館的習慣,讓人們走進來了。這個文件重點強調的是第四個功能,如何更好的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而且特別強調對青少年、中小學生這些低齡孩子的作用。

編輯:呂金蔚

相關焦點

  • @甘肅中小學生,你們要在博物館裡「上課」啦!
    博物館策劃展覽 要「聽」中小學生意見《實施意見》提出,各地文物部門和博物館要會同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鼓勵和支持中小學生有效利用博物館學習。全省一、二、三級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人數不低於觀眾總人數的30%、25%、20%,其他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人數不低於觀眾總人數的15%。
  • 中小學生研學,博物館裡如何學好知識
    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作為歷史文化資源的集納地,各類博物館也憑藉其獨到的資源成為研學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博物館研學讓不少學生在假期和周末不僅增添了出去走走的樂趣,同時也收穫了知識、拓寬了視野。
  • @甘肅中小學生,課本裡莫高窟、銅奔馬等內容要進博物館現場學啦
    新展打造要為學生「量身定做」《意見》提出,各地文物部門和博物館要會同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鼓勵和支持中小學生有效利用博物館學習。全省一、二、三級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人數不低於觀眾總人數的30%、25%、20%,其他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人數不低於觀眾總人數的15%。
  • 北京六萬中小學生五一黃金周免費進國家博物館
    在京公共文化設施對未成年人集體參觀實行免票近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再一次成為社會熱點。而盤點各個部門、行業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所辦實事,我們發現,「從孩子抓起」、「政府決策也是教育」已經成為各級政府、各類社會機構的共識和自覺行為。
  • 讓博物館教育在青少年課堂落地開花
    為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學習效果,近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從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加強博物館教育組織保障等方面最大限度發揮好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讓博物館教育在青少年課堂落地開花。
  • 國家二級博物館,第二批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基地!
    PART/01| 國家二級博物館|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其中淄川區共有2家博物館(蒲松齡紀念館、淄博市淄川區三順民俗陶瓷博物館)被評為二級博物館,2家博物館(淄川博物館、淄博市淄川區寅瑄鄉愁博物館)被評為三級博物館!!
  • 2018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公示
    近日,2018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項目評議結果公示。在中央有關部門和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基礎上,經專家評議、營地實地核查及綜合評定,擬命名377個單位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6個單位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看看離您最近的是哪個?
  • 館校面對面 教育促融合——「博物館教育項目進校園」交流探討會在...
    近日,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生教育教學的意見》,要求博物館充分發揮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有效推動博物館優秀的文化資源有效的開發利用,結合中小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需要及課標內容開發博物館系列課程。
  • 第三批李滄區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揭牌
    (記者 韓彤彤)12月10日,李滄區教體局在青島·海底隧道博物館舉行了第三批李滄區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揭牌儀式。活動現場,青島市李滄區實驗小學文正校區的學生代表向第三批李滄區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發邀請。
  • 全國及各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名單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商請推薦「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函》(教基廳函〔2018〕44號)《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
  • 國家文物局 教育部關於加強文教結合、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的...
    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工作、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引導廣大中小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探索構建具有均等性、廣覆蓋的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機制,特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實施原則  (一)指導思想。
  • 如何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相關意見來了
    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日前,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
  • 首批池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獲授牌
    近日,首屆池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授牌暨安徽軍旅文化園開園儀式在安徽軍旅文化園隆重舉行,全市共有15家單位成為第一批市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池州市好人館據了解,池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認定與授牌和安徽軍旅文化園的建設,是市委教體工委、市教體局創新中小學素質教育的具體舉措,是滿足廣大師生和學生家長的期盼,是培養德才兼備時代新人的需要
  • 教育部、國家文物局: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納入課後服務內容
    為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紀念館學習效果,提出以下意見:一、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一)豐富博物館教育內容。各地博物館要堅持「展教並重」,策劃適合中小學生的專題展覽和教育活動,動員館內策展、文保人員以及專家學者、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定期組織館長講解、專家導賞。
  • 一個發展博物館教育的蓬勃時代正在到來
    :北京市特別要求6-18歲的中小學生,每周10%的原課堂教育時間要走出校園學習。只是,積貧積弱的中國博物館發展斷續史,和長時間範圍內被意識形態宣傳的功能左右和遮掩住的博物館「全人教育」被靠邊站了,教育與博物館其他活動全方位結合的意識還沒有在專業的美術館工作體系中形成要求、習慣和規範。「中國國民的整體素質、中國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弄成今天這個模樣,是美術館文化和美術館教育的長期缺席,被長期忽略、長期擱置的問題。它比國學的衰微更嚴重、更致命。」
  • 永泰縣這些地方被評為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日前,記者獲悉,近年來,經國家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廳、福州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評審認定,我縣共評選產生福建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1個,福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4個,分別為: 福州永泰歐樂堡海洋世界永泰嵩口古鎮,永泰雲頂景區,永泰幸福莊園,福州永泰歐樂堡海洋世界
  • 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出爐 山東有這些
    、營地名單的通知》,在此次命名的「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單位中,山東有8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單位中,山東有2個。據了解,此次命名的相關單位,是在國家有關基地主管部門和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基礎上,經專家評議,營地實地核查及綜合評定後確立的。山東省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單位是:山東省防震減災科普館,青島魯海豐海洋牧場,曲阜孔廟、孔林和孔府,山東北海溼地鳥類教育基地,孟廟孟府孟林景區,山東博物館,臺兒莊古城景區,蒙陰岱崮地貌拓展服務中心。
  • 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揮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促進博物館與學校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取得顯著成效,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廣東省博物館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東路2號。廣東省博物館新館是廣東省唯一的省級綜合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是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 吸引校園「流量」走向博物館 我省推行館校聯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實施意見》規定,全省一、二、三級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人數不低於觀眾總人數的30%、25%、20%,其他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人數不低於觀眾總人數的15%。各地每年至少組織轄區中小學校各年級學生集體參觀1次博物館。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每年至少策劃製作1個面向中小學生的展覽,各級各類博物館流動展覽進校園次數每年不少於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