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1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點擊圖片,一起「雲遊」甘肅!
博物館將成為中小學生「第二課堂」
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每年至少策劃製作1個面向中小學生的展覽、各級各類博物館流動展覽進校園次數每年不少於10次、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策劃或承接中小學現場教學每學期不少於1次……近日,甘肅省教育廳與甘肅省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35年,博物館(含紀念館)將成為全省中小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課堂。
博物館策劃展覽 要「聽」中小學生意見
《實施意見》提出,各地文物部門和博物館要會同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鼓勵和支持中小學生有效利用博物館學習。全省一、二、三級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人數不低於觀眾總人數的30%、25%、20%,其他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小學生人數不低於觀眾總人數的15%。每年至少組織轄區中小學校各年級學生集體參觀1次博物館,相關博物館應安排1名副高級以上職稱專家導覽,沒有副高級以上職稱專家的應安排1名資深業務人員導覽。
全省各級博物館策劃展覽時,要主動徵求和注意吸納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學生意見。有條件的地方應鼓勵和支持中小學校和中小學生結合教學需要和自身興趣,積極參與博物館臨時展覽和流動展覽策劃製作。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每年至少策劃製作1個面向中小學生的展覽。各級各類博物館流動展覽進校園次數每年不少於10次。加強與省外博物館特別是少年兒童類博物館館際交流,注重陳列展覽的「走出去」和「請進來」。
簡牘學等特色學科內容將被納入教材編寫範疇
圍繞甘肅特色文化 推動博物館素材進課堂
各地文物部門和博物館要會同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結合教學計劃、學生認知規律與興趣特點和博物館實際,重點圍繞納入中小學教材內容的莫高窟、銅奔馬、簡牘等有甘肅特色的文物和絲路文化、長城文化、長徵文化、黃河文化、革命文化,將課堂搬進博物館,開展現場教學。民族地區博物館要將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活動課程和現場教學內容。各地文物部門和博物館要會同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積極推動將博物館陳列展覽、文物藏品等素材以及史前文化、周秦文化、絲路文化、石窟文化等有甘肅特點的地域文化和敦煌學、簡牘學等特色學科內容,納入中小學校本課程、鄉土教材編寫範疇,實現文物博物館資源與學校課程和教材的有機銜接,更好體現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的實際效果。
各地教育、文物部門要充分調動包括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在內的「歷史再現」工程博物館參與中小學教育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本著就近、便利原則,指導和引導農村中小學生利用「鄉村記憶」博物館開展學習。推動國有博物館、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中小學校博物館(校史館)加強館際交流,挖掘和釋放各級各類博物館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潛力。
「教育+文物」 共同策劃推介「3+N」研學活動
《實施意見》還明確提出,各地教育、文物部門要共同策劃推介以「參觀一次陳列展覽、參加一場專題講座(座談)、參與一項互動活動」為基礎,輔以其他體驗內容的「3+N」模式高品質博物館研學活動。各地文物部門要會同教育部門開發至少1條具有鮮明地方特色、面向省內外中小學校的博物館研學精品線路,豐富文化旅遊產品供給。鼓勵和支持中小學生通過志願服務形式開展博物館研學,博物館志願者團隊裡的中小學生比例不低於五分之一。
各地文物部門和博物館要主動對接同級教育部門和地方中小學校,結合不同年齡和學段學生的特點,以博物館進校園為主線,有針對性地設計研發相關課程和教育教學項目,為中小學校課後時間開設校內博物館課程提供有力支持。全省三級以上博物館應建立完善相應的課程與教育教學項目資源庫;相關教案、課件及教育教學實施方案,應事先經同級教育部門審定。各地文物部門和博物館要會同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在法定節假日、紀念日和傳統節令期間,加大組織引導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的力度;在中小學寒暑假期間特別是「五四」青年節、「六一」國際兒童節、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日前後,策劃專題展覽、專場參觀及相關教育教學項目,或根據中小學教育教學需求提供定製服務。
整理於 | 每日甘肅網
原標題:《@甘肅中小學生,你們要在博物館裡「上課」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