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5年至1948年期間,國民黨為支付巨額的戰爭費用,開始大量發行法幣。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淪陷,機器被日軍繳獲,日本人印了大量假幣進入市場,更加劇了通貨膨脹。
「不好意思,我們不收法幣」
1948年,成袋的法幣被抬下汽車
1935年至1948年期間,國民黨為支付巨額的戰爭費用,開始大量發行法幣,市場上沒有那麼多物資供應,法幣必然供大於求。有錢買不到東西,物價飛漲,法幣開始瘋狂貶值,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法幣的印刷是英美技術,美國機器和紙張,很多在香港印刷。抗日戰爭時期香港淪陷,機器被日軍繳獲,日本人印了大量假幣進入市場,更加劇了通貨膨脹。電視劇中的崔中石在南京的茶館聽曲,掏錢點歌時卻被跑堂的當場拒絕:「不好意思,我們不收法幣。」
在1935年法幣發售之初,它與銀元的兌換比例是1法幣兌換1塊銀元。1937年,100元法幣可以買兩頭牛,1945年9月其購買力只剩下了十萬分之七。如果一斤大米有五百粒的話,1948年8月時100法幣只能買到1粒大米了。劇中的曾可達代蔣經國贈中央銀行北平分行行長方步亭一套紫砂茶具,方步亭一眼就看出是範大生的手藝,並估算說這把壺按眼下的市價,價值五百英鎊,「折合成現在的法幣,一輛十輪卡車也裝不下。」
1948年的北平教育界在物質待遇上也大不如前。學校的教育經費捉襟見肘,一減再減,僅佔政府總預算的3%,其中50%還是「三青團」的活動費。北京大學「負債近百億」,「最迫切待還數目為八十億」。大學教授的生活也樂觀不起來。以清華大學為例,當時薪水最高的教授,1946年12月底可以領取薪金83萬元,夠買23袋麵粉有餘,生活比戰時要好。但因物價陡漲,1947年5月,一個教授的月薪不夠買10袋麵粉。1947年底10萬元法幣大鈔出籠後,物價更像脫韁之馬,教授薪金雖漲到1000餘萬元,卻不夠買5袋麵粉。北平中小學教職員要依靠美國援助的舊衣服才能遮體避寒。
1948年,出納坐在鈔票堆裡點錢
據《大公報》1948年8月16日的統計,以戰前的生活指數為比較,8月上半月的食物價格上漲了390萬倍,住房價格上漲77萬倍,服裝價格上漲652萬倍??當天報紙用花邊新聞的方式圈出一條短訊:「大餅油條,每件10萬元。」
同人們真已山窮水盡
1948年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發行面額為500萬元的金圓券
為了挽救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召開中央政治會議,金圓券改革方案正式出臺:從即日起,以金圓券為本位幣,發行總限額為20億元,法幣300元折合金圓券1元,東北流通券30元折合金圓券1元??限期收兌人民所有黃金、白銀、銀幣及外國幣券。全國物價一律凍結在8月19日水平,是為「八一九限價」。
政府還聲稱,有特殊儀器檢測民宅藏在牆裡或者地下的金銀,私藏不兌換者,將處以重罪,一時間眾多市民擠在中央銀行門口搶著兌換金圓券,幣制改革似乎初見成效。但以強制手段凍結物價,造成的結果是有價無市。不久,大商家開始囤積居奇,全國商品流通癱瘓,貨物轉而進入黑市,社會秩序一度混亂。學者費正清後來分析說,當時最反共的城市上層中產階級,手中剩下的少許餘財被束縛在金圓券上,平民百姓對國民黨事業的最後一點支持,也同金圓券一樣化為烏有。
1948年10月1日,國民政府被迫宣布放棄限價政策,準許人民持有金銀外幣,並提高與金圓券的兌換率。限價政策一取消,物價再度猛漲,金圓券急劇貶值。
電視劇《北平無戰事》中,崔中石夫人領著兩個孩子狼狽地擠在搶購糧食的人群中,並提醒方孟敖,現在用黃金白銀都是犯法的;曾可達私賣兩卡車軍糧,也無法緩解金圓券發售後市面上無糧可買的尷尬。
1948年8月20日,北大秘書處通知全體教工,即日起公教人員薪水一律發放金圓券。隨著物價飛漲,10月25日北大教授發表《停教宣言》:幣制改革以來,物價上漲十倍,我們每月收入不過維持幾天??難於安心工作。11月北大教員助教聯合會致胡適函:同人們真已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自費和半公費的學生,已經「冷冷清清地在飢餓中」。
運走黃金白銀,其實是當時中共與傅作義談成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在大陸可見的大部分史料裡,幣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從人民手中掠奪黃金白銀外匯」。編劇劉和平則說:「他們最初的目的肯定是穩定國統區的經濟。這樣才能換來美國更多援助。你說它(幣制改革)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斂財、是掠奪,這不符合史實??當然了,中央銀行那些搞金融的知道,銀行沒有準備金,壟斷財團又不願拿物資來堅挺市場,講改革是不可能的。但經濟成了那個樣子,他們也只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也是飲鴆止渴。」
1948年11月6日,《觀察》主編儲安平撰文說,嚴格地說來,要以改革幣制來解放中國當前的經濟危機,本來是個幻想。發行法幣的是這個政府,發行金圓券的也是這個政府,這同一個政府,法幣的信用既然不能維持,難道金圓券的信用就能維持了嗎?「七十天的夢是過去了,在這七十天中,賣大餅的因為買不到麵粉而自殺了,小公務員因為買不到米而自盡了??還有不知多少悲慘的故事報紙上沒有傳出來。」
百萬面額金圓券被踩在腳下
1948年10月, 北平(今北京),蔣介石(中)剛結束了與傅作義(右一)就「保衛」北平計劃所進行的會談。左側一位副官為蔣介石披上大衣
一向言行謹慎、很少評論時政的陳寅恪在1949年夏寫了一首長詩——《哀金圓》,諷刺提出幣制改革方案的財政部長王雲五「睦親坊中大腹賈,字畫四角能安排」(王曾發明「四角號碼字典」大發其財)和主導幣制改革的蔣經國「指揮緹騎貴公子,闖戶掘地搜私埋」。他寫道:「金圓數月便廢罷,可恨可嘆還可咍。党家專政二十載,大廈一旦梁棟摧。亂源雖多主因一,民怨所至非兵災。」
1949年2月2日,北平軍管會發布一號命令:宣布廢止偽金圓券,以人民幣為本位幣,並規定作價、記帳一律用人民幣為單位,同時提出允許兌換金圓券為人民幣。彭真在一次講話中說:「國民黨發的金圓券應由國民黨負責,我們不能負責;我們兌換金圓券是向人民群眾負責。」
兌換辦法規定持有金圓券者須在20天內(2月2日至2月22日)按比價(10元金圓券換1元人民幣)向人民銀行兌換人民幣。並且規定,對工人、職員、教員、獨立勞動者、工廠職員、城市貧民、公務人員、警察等,按3元金圓券換1元人民幣的優待比價,每人兌換金圓券500元(後改為510元)。
1949年5月,國統區一石大米的價格已經要4億多金圓券,各式小買賣都需搬運大包鈔票。隨著南京、上海相繼被解放軍攻佔,新政府宣布自6月起停止金圓券流通,以金圓券10萬元兌換人民幣1元的比率,收回後銷毀。
(資料來源:《十位歷史見證人的親歷實錄》《大公報記者記錄1948年解放軍圍困下的北京》《中共黨史資料》《接管北平財經工作的回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