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記憶】這是每日一封的上海情書:大餅油條、小籠生煎、還有...

2020-12-22 上觀

 

青團、粽子、月餅,隨季露臉,屬於間歇性激情。三絲眉毛酥、蝦肉餛鈍、蟹粉小籠太高大上,屬於可遇不可求的豔遇。正經上海人的日常點心,是大眾的、常吃的,價廉物美、貼心貼肺,即大餅油條、小籠生煎、還有陽春麵和爆魚面。它們是上海每日一發的舌尖情書。

 

上海人把大餅、油條,再加豆漿和餈飯,愛稱為「四大金剛」。同樣這四件,在隔壁的杭州蘇州卻沒戴上「金剛」桂冠。上海人對它的歡喜可見一斑。一項調查表明:直到上世紀末,仍有66%的上海人早餐是泡飯當家。那時的鹹大餅3分一隻,油條1966年從3分調到每根4分;可天天早上吃一副大餅油條的,依舊奢侈。小辰光吃了油條,就學弄堂口小皮匠,把手上的油擦到頭上;覺得即享口福又光亮了頭髮,真是兩全其美。我1976年月工資18元。一頓早飯一副大餅油條要0.07元,一月按30天是2.10元,佔了月收入九分之一,想想也是划不來的。每天早飯擁有「四大金剛」,曾是我們一個小康理想。

大餅油條粢飯豆腐漿  賀友直 作

 

上海灘較早的大餅店有1916年開張的張鴻有大餅店(元芳路149號)、沈見明大餅店(大連路35號),還有1919年元昌餅號(唐山路350號)等。對「四大金剛」,上海人往往拿其中的大餅和油條配對,這可不是亂點鴛鴦譜。一是價鈿實惠,請兩位「金剛」用不了一隻角子。另一個是口味配對,一根油條一折二,放在大餅當中;再把大餅對疊,油條成了餡。大餅要用鹹大餅,不是它比甜的便宜一分的緣故;因為甜大餅一折,裡面糖漿要流出來,吃起來不方便。這也是上海人的考究。

 

當年,我買大餅油條到茂名南路南昌路西北角的茂名南路100號;那家大餅店只賣大餅油條,不賣豆漿。過去上海人把豆漿也叫「豆腐漿」。大人講:三粒黃豆抵一隻雞蛋,豆製品對事物匱乏的孩子是種營養。冬天長跑四千多米後,喝碗豆漿補營養。豆漿分淡漿、鹹漿、甜漿;淡漿3分一碗,直到1990年漲到每碗7分。其中鹹漿最貴,也是因裡頭放了油條的緣故。上海最有名的豆漿店叫録源齋,為浙江黃巖人戴錢海開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在老閘街北側(今潼路606號)。他選用東北黃豆,豆漿濃度5度以上,口醇質佳。如果說大餅+油條是上海人早飯的標配,而大餅+油條+豆漿則是高配。

 

再說小籠饅頭和生煎饅頭。這饅頭是上海人的叫法,包括了北方人的饅頭和包子;這也是辨別一個人是否上海人的一塊試金石。在食堂買饅頭,但開口說要買肉包子菜包子,肯定是北人無疑。

 

上海的小籠饅頭和生煎饅頭是饅頭裡的精華。先看小籠饅頭,同義詞是南翔小籠,據《上海通志》:「同治年間(1862~1874年)杭州人黃明賢在嘉定縣南翔鎮經營饅頭業,所創小籠饅頭以皮薄汁多聞名於市,成為上海名點。」它麵皮是俗稱「死面」的未發酵精麵粉,餡是夾心腿肉加肉皮凍。皮薄半透,餡重肉嫩;一兩做10隻。每隻餡重一兩半。小巧玲瓏,味鮮汁多。「 蟹粉小籠形似寶塔,收口如魚唇,上桌時口溢蟹黃油,色香味形俱佳。」(《上海通志》)至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小籠從南翔八字橋日華軒糕團店進城,至上海縣城中心的城隍廟原船舫廳,第二代傳人吳翔升開店叫長興樓,1949年後改南翔饅頭店

南翔小籠包 紀粵鳴 攝

1991年,我去南翔採訪。那時,已有速凍「南翔小籠」,也外銷。我平時買回家後,要吃時放小蒸籠裡蒸。小心翼翼防粘底,可以說,吃小籠就是圖的就是這包湯汁。湯汁如此豐盛,吃就要有門檻。小楊生煎創始人楊利朋還記得,「小時候,爺爺奶奶帶我吃小籠包。旁邊一個男的不會吃小籠包,一口咬湯汁都濺在身上。」見夏衍孫女沈芸描寫她小時住她二姑奶奶、也就是夏衍二姐沈雲軒家的場景:「我們吃小籠包,一屜小籠,一碟姜醋。如果把熨平的亞麻桌布上,搞得一攤油漬,就更是坍臺。」

 

小籠的皮是軟殼,那生煎就是硬殼。生煎饅頭是上海人的發明,它皮薄底脆、汁多肉緊。讓外省人感到懵懂的是:肉包還能一半煎得似焦非焦,煎時還要加水?老上海出名的生煎是福建路上蘿春閣,還有四川中路、原26路海關終點站對面的大壺春。

 

到1994年,吳江路又出了個「小楊生煎」;來他家吃生煎的明星不少,有孫儷、王菲,連姚明到電視臺錄節目也要吃。蘿春閣出生早,出名也早。1927年,黃楚久投巨資在浙江路寧波路租地建樓20多幢,落成後因經濟蕭條無人問津。黃楚九曾外孫臧增嘉說:「為了營造虛假繁榮,他自己拿錢,隔幾家開一個。」陳存仁點出,「特別是其中的『蘿春閣』茶館的生煎饅頭最為出名。」 而大壺春,開店要在1932年。我在上海電視臺經濟部任職時,一位負責燈光同事去蘿春閣做了經理。因路近,常有電視臺同事去,我們買生煎開後門不要排隊;甚至很多人從電視臺離職時,也多請吃蘿春閣生煎。

生煎 張海峰 攝

小籠生煎多少算點心,但面就是日常的飯菜。其中陽春麵是上海人的家常面,為上海獨有。外省人乍一聽,以為此面為陽春白雪之面,是多麼高貴的樣子。沒想到是碗下裡巴人的面——光面,沒澆頭,調味就是一點醬油,再加勺豬油。價鈿最便宜。按行業標準,每碗用生面125克陽春麵,1955年0.13元一碗。1965年改用富強粉,每碗用生面100克,每晚0.12元,到1990年才提價到0.20元。

 

海上聞人杜月笙說過:人生要吃好「三碗面」,這就是體面、場面、情面。而陽春麵則是一碗講和諧、重人情的面;讓錢包不鼓或想從嘴裡省出銀子的,也能在店堂裡字正腔圓地大喝一聲:「陽春麵一碗,湯要寬,硬要面,青要重啊——」至於爆魚面,主要是讀音引發口誤,錯以為是鮑魚面。外省人以為上海人生活不得了,天天早上一碗鮑魚面。其實是燻魚。上海還有一碗獨一無二的爛糊面,實際是個雜燴麵。它雜在澆頭,但雜得是素多葷少;它的味美也是來自這個雜。其次是「燴」,一燴無湯爛而糊。在鍋底的還有點兒焦,可產生了獨有的香味和口感。

 

上海人吃麵,歡喜挑一小坨凍豬油放湯裡,覺得這才有味道。不少人家還買來板油熬豬油,為吃麵時刻準備著。過去在老上海,只是在吃鱔糊、蝦仁面時,澆頭放在小碟裡。為讓喝酒的顧客,可用澆頭下酒。現在,不管吃什麼面,澆頭統統裝碟,有腔調。

 

老上海的麵館,大多數為湖北人所開,俗稱「湖北麵館」。老資格的麵館是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開張的德興麵館,還有1858年(清鹹豐八年)問世的五芳齋點心店。有名氣的面是德興館燜肉麵、老半齋雪菜煨面、嶽陽樓龍鬚拉麵、滄浪亭開洋蔥油麵和三蝦麵、綠波廊的雞蛋銀絲面,五芳齋的蝦仁面、鱔糊面和青魚甩水面等。當年,堂倌把顧客點的面唱將起來:「大肉麵一碗來哉,要輕面重澆,去皮揀瘦,寬湯,軟面,免青——」

老半齋刀魚面   楊眉 攝

這「揀瘦」就是挑瘦肉,聽上去像減肥的「揀肥」是顧客要揀肥肉吃,是增肥。也有叫「揀壯」,上海閒話的「壯」就是胖和肥。「寬湯」就是麵湯要多,如一條大河波浪寬。「軟面」就是面下得吃口軟些,相反是「硬面」。「免青」就是不要加青翠的蔥蒜,而不是不要青青的雞毛菜。去皮」就是剔去肉皮。「輕面重澆」與「重面輕澆」就是面少澆頭多與面多澆頭少;而「減底」就是少放面。要「紅兩鮮」,就是魚肉兩全;「雙澆」就是要兩份澆頭。

 

還有一件體現上海人聰明的事,就是在麵館裡,如堂倌唱詞「兩兩碗」,這是客人要四碗面;因直接叫「四碗」不吉利,上海話一聽像「死完」。

相關焦點

  • 上海的早餐「四大金剛」,或許只有老上海人才知道這些早餐的味道
    說起上海的早餐,上海的早餐有這麼一個稱號「四大金剛」,老上海人應該都知道「四大金剛」指的是大餅、油條、豆漿、漿飯糰,就是這麼的任性。當然還有很多出名的美食早餐,需要自己去慢慢品嘗了,今天咱們介紹下上海「四大金剛」的特點,名字普通,但是味道絕對不普通。
  • 上海早飯,天下第一
    上海早飯  要追溯上海人切早飯的歷史,  還得從生活在弄堂裡的日子說起。  每天清晨都是被第一鍋出爐的生煎喚醒,  炊煙嫋嫋,人來人往,揭開鍋蓋時熱氣氤氳升騰。  大家吃著新鮮出爐的早飯,鄰裡之間嘎個三胡,  完美勾勒出一幅上海市井生活的畫卷!
  • 兒時的記憶|牛市健康大餅油條
    聽長輩們說考試滿分的秘訣,考試前吃一根油條兩個大餅就能考100分,小時候的我還信以為真,有次考試前拿著零用錢去早餐攤買了一根油條兩個大餅想試試
  • 上海人吃這10道本土美食,一定要這樣搭配!
    上海人愛吃,不管是老字號、新「網紅」餐廳的門口總會有一條條排隊的長龍。上海人吃得也很講究:吃小籠饅頭喜歡蘸米醋,吃大閘蟹又要配上生薑醋,提鮮又驅寒;最經典的辣醬油配炸豬排,那種感覺絕對是正中紅心,靈魂注入!
  • 上海人的大餅油條、老虎腳爪和豆腐漿豁蛋
  • 上海人早飯吃什麼?這46家早餐店給你一個溫暖的早晨
    地址:惠民路62號早上在這看看報紙,吃吃早飯,蠻愜意的。店裡有油條,豆漿,生煎,豆腐花,餈飯,面,都是老上海人最喜歡的那幾樣。鹹漿的料不少,油條段、蝦米皮、小香蔥,油條炸的很透,在豆漿裡泡一會,米道不要太好哦。
  • 有一種炫富,叫作上海人的早餐!
    「四大金剛」——大餅、油條、豆漿、粢飯,上海人對它們的執著程度由來已久,甚至已經超過了美食本身的意義,成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味道回憶。 排隊買早餐時也有不少看報紙消磨時光的,手裡的報紙終將成為大餅、油條的簡易包裝。
  • 有一種炫富,叫上海人吃早餐!
    健康夜市大餅油條 其中最經典的,要數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剛」,最樸實的大餅、油條、豆漿、粢飯。,這就是上海最出名的小籠包之一。曉燕生煎,全上海只此一家,走過不注意很容易錯過。
  • 到上海必吃的七大美食,沒吃過等於沒去過上海
    而上海人稱的本幫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風味的菜餚,特色可有用濃油赤醬油多味濃、糖重、色豔)概括。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品味鹹中帶甜,油而不膩。市民早點——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腐漿。1、上海小籠包上海小籠包,是一道上海特色小吃,製作原料主要有夾心腿肉、餃子皮、肉皮等。
  • 上海旅遊攻略,魔都美食合集,又是嘔血乾貨
    提到上海,人們先想起的肯定是高樓大廈,美麗的夜景,商廈,老租界,旗袍等,這篇文章就給大家介紹上海到底應該怎麼玩一,東方明珠地址:浦東新區陸家嘴交通:地鐵2號線陸家嘴3號口套票:180開放時間:早上八點-晚上九點半
  • 粢飯、大餅、油條的故事
    大餅是上海人最普通、也愛吃的早點。直到現在,上海人還把大餅、油條、粢飯、豆漿稱之為「四大金剛」。舊時,在上海做大餅賣的主要是山東人與蘇北人。江蘇長江北岸的黃橋鎮,黃橋燒餅原不出名。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後,上海成通商口岸,英、法設立了租界,上海灘成了「冒險家的樂園」蘇北等地農村破產的農民紛紛到這「十裡洋場」來謀生。有的拉洋車,有的賣苦力,會做黃橋燒餅的人,就幹起大餅、油條的生意。從此,黃橋燒餅落戶上海,成了家家戶戶愛吃的食品。當年窮苦人多,大餅是最便宜的食品,兩個銅板買一隻,吃了能耐一天飢。
  • 徵服了上海人挑剔味蕾,傳統深夜美味:儂宵夜切了伐?
    小店出品,絕談不上華貴,卻有著一年四季不斷檔的生煎小籠、大餅油條、點心春卷,還有閃著油光的酥脆炸豬排,冒著熱氣的噴香澆頭面,澆了辣油的濃鬱鹹豆漿……幾天不吃,總是叫人心心念念。健康夜市大油條將早點放在凌晨享用,恐怕是上海獨一份兒的夜宵文化。老上海把自己熱愛的四種早點幽默地稱作「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漿。很多上海人都是吃四大金剛長大的,早餐吃了不夠,宵夜也要吃。
  • 生煎到底煎哪一面?
    我、1990年生人,曾爺爺奶奶輩移民到上海,自認也是個比較正宗的「上海寧」。 上周編輯部策劃做「上海早餐」選題,我的任務是創作插圖,展現舊辰光舌尖上的魔都。這對於「吃貨」的我來說,何嘗不是件美差——「大餅、油條、豆腐漿、粢飯糕」是深入骨髓、刻入我記憶的早飯小吃,繪畫的部分自然是信手拈來。
  • 在雪梨覓得上海綠楊邨和生煎小籠,一解鄉愁
    曾經一度有過去考個麵點師資格證然後來雪梨開個上海小吃館的狂念。為此還特地跟上海的名廚「大言不慚」地說我來給你做市場推廣,你給我去後廚學藝吧。當時人家就看著我嘿嘿嘿。最後我是進了餐飲市場圈,只不過後廚學藝這件事情嘛,就再也沒發生過。不過,吃遍各處點心、麵條、餛飩還是力所能及的。
  • 上海旅遊攻略丨魔都美食合集上海三日遊攻略
    圖4二、上海美食合集1特色美食(1)生煎:又稱生煎饅頭,地方傳統小吃,上海生煎據說已有百年歷史。熱門店: #小楊生煎 、 #大壺春(正大廣場店) 、 #阿德生煎(潮樂路店)(2)小籠: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熱門店: #上海富春小籠 、 #萊萊小籠 、 #南翔饅頭店 (遊客專用)(3)四大金剛:油條、大餅、鹹漿、粢飯糰。
  • 大富貴生煎血湯、沈大成餛飩糕點!
    我們已經有了數不清的共享單車還有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洗衣機……這次的共享早餐,又要怎麼玩?昨天(8日)下午,上海召開市早餐工程產業聯盟企業資源共享工作會議,市商務委表示,今年本市將重點推進早餐工程企業有效利用存量資源、釋放現有產能,完善早餐供應體系。
  • 上海特色美食,快來看看吧
    要說上海眾多美食中,最是迷人眼的一定是各式各樣的點心【生煎包】圓潤雪白的生煎在油鍋裡熱烈歡騰,一揭開蓋子便聽得劈啪作響,蒸騰的熱氣激出芝麻和蔥花的香。排著長長隊伍的人群都是為了等待這份美味——這便是一枚生煎包的巔峰時刻。
  • 和饅頭相比,上海的生煎泛著一股「小資」的味道
    生煎可以說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小吃,相較生煎,油條大餅、老虎腳爪相對寡淡,南翔小籠在餡料上略有些么蛾子,最主要的是,只有在上海,生煎才是「饅頭」而不是「包子」,只有在上海,才有這麼普遍的魂牽夢縈的「生煎情結」。
  • 上海旅遊必吃本幫特色美食,不一樣的上海味道!
    特色美食 1.四大金剛:油條、大餅、鹹漿、粢飯糰(曹家渡點心店:長壽路1080號) 2.本幫菜:扣三絲、白斬雞、扣蹄肉、蒸三鮮、紅燒鯽魚、鹹肉、草頭圈子、奶油菜心、水晶蝦仁、八寶鴨等等。
  • 上海經典小吃竟有45種之多!每一樣都不可錯過!你吃過多少?
    國慶攻略 | 美食篇國慶期間不妨去嘗嘗上海小吃好吃不貴、品種繁多!藏著我們的上海記憶數數你吃過多少種?也叫生煎饅頭,是阿拉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皮酥、汁濃、肉香、精巧。輕咬一口,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肯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