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召晉王趙光義入宮飲酒,爾後趙光義也宿在宮中(待證)。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享年五十歲。
讓人覺得奇怪的是,趙匡胤共有四位皇子,除了早亡的兩位,剩下的趙德昭、趙德芳均已長大成人,但到了二十一日,反而是晉王趙光義即了皇位,是為宋太宗。
按理說趙匡胤理應傳位給他的倆兒子,但偏偏卻沒有。十九日晚趙匡胤和光義喝酒時,遣散了所有侍從宮女,太監們只能從遠處遙望,不得靠近。 後來根據宮人的描述,窗上剪影看到兄弟二人有爭執並有推搡動作,似乎哥哥讓弟弟接受什麼東西,但趙光義一直不幹,一直在避讓,有些不歡而散的味道在裡面。再後來兄弟二人就各自睡覺了,趙匡胤當晚下令讓趙光義宿在宮中。
據司馬光《涑水紀聞》載: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
按司馬光的史料記載,到了二十日凌晨四更天的時候,趙匡胤卻忽然駕崩了,他的死有很多讓人覺得詭異的地方。
一、趙匡胤正值壯年且是軍人出身,身體肯定不差,而且史料沒有任何關於趙匡胤有疾病的記載,為何卻忽然駕崩了呢?
二、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喝酒,之後還讓趙光義宿在宮中,就好像交待後事,要禪讓帝位給趙光義一樣。問題是像禪讓帝位這麼大的事,旁邊起碼應該有個德高望重的大臣在旁作證,這樣政權更迭才不會動蕩,也比較符合邏輯,然而當晚喝酒的時候趙匡胤摒退了左右,並沒有其他人在場。
按理當晚這哥倆還在喝酒,怎麼看趙匡胤都不像是患有重疾、行之將死之人。那麼趙匡胤當晚召趙光義入宮應該是喝酒談心,或是有其它事情商議,並不是商議什麼『禪讓帝位』之事。
再者,當時趙匡胤正準備第三次進攻北漢,對全國實現大統一的時候,這皇帝當得好好的,也沒有理由去自殺。當然了,也有可能事有湊巧,不排除趙匡胤喝酒後導致心肌梗塞或者是腦出血而暴斃的可能性。
不過據史料記載,在趙匡胤駕崩前後,趙光義有一連串不同尋常的反應。
趙匡胤是暴斃是在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四更左右,這時候天還沒亮,宋皇后馬上讓內侍太監王繼恩出宮召四皇子趙德芳入宮,商量繼承大統事宜。
據司馬光《涑水紀聞》載:「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恩召秦王德芳」。
但是,王繼恩卻認為『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便不去召趙德芳,私下去開封晉王府召晉王趙光義。到了晉王府門口時,又遇上御醫程德玄,之後便一同叩門進入晉王府見趙光義。
從王繼恩口中聽到皇帝哥哥趙匡胤駕崩的消息後,趙光義反應就很耐人尋味了。
據司馬光《涑水紀聞》載:「王大驚,猶豫不敢行。」
大吃一驚很正常,但這「猶豫不敢行」是什麼鬼?哥哥死了而弟弟卻不敢入宮是幾個意思呢?正常的反應應該是『晉王急忙入宮一看究竟』才對,除非趙光義心中有鬼!
這時候王繼恩說了一句:「事久,將為他人有」。晉王這才和王繼恩、程德玄一同前去皇宮。到了皇宮後,王繼恩想讓晉王先在寢宮外等候,自己先進去通報為宜。
這時候御醫程德玄說話了:「便應直前,何待之有」?
三人便不經通傳長驅直入來到寢宮,正在等候王繼恩回來復命的宋皇后聽到動靜便問了一句:「德芳來耶」?
王繼恩回復道:「晉王至矣」。
宋皇后大感愕然,明白大勢已去,過了一會便呼趙光義為官家:「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而趙光義對宋皇后應諾「共保富貴,無憂也」。
就這樣,趙光義於次日(公元976年十月二十一日)登上了帝位。趙光義的登基之路,除了『順利』得讓人難以置信之外,又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
一、《宋史》中記載太祖駕崩前一晚,太祖下令趙光義宿在宮中。但按照古時皇宮的禮數來看,除了皇帝及未成年的皇子,其他男子並不允許宿在宮中。再者,根據史料也說了當晚兄弟倆喝完酒後趙光義是回了家的,所以才有王繼恩私召趙光義一事。由此可見,『趙光義夜宿皇宮』這種說法並不靠譜,更像是為趙光義繼位之合法性鋪路。
二、太祖死後,宋皇后第一時間想召四皇子趙德芳進宮,以便繼承皇位。假設太祖先前有意傳位趙光義,那麼宋皇后在讓王繼恩出宮召趙德芳時肯定會有一些猶豫,畢竟這違背了太祖的意願,但在史料記載中宋皇后卻沒有猶豫。直到趙光義入宮,宋皇后的表情是『大感愕然』。
如此只有兩種可能性。
一是宋皇后對『太祖有意傳位趙光義』毫不知情,宋皇后身為後宮不涉政,不知情可以說得通。但是,王繼恩身為一個內侍太監卻知道『太祖一直有傳位晉王之意』,這就有點說不通了。既然一個內侍太監都能知道太祖心意,朝中的軍機大臣、宋皇后反而被蒙在鼓裡?這對皇權更迭根本沒有任何好處,當時正值壯年的太祖皇帝斷不會出此昏招。
太祖的母親杜太后早己去世多年,太祖死後宋皇后就是最大的了,宋皇后下令內侍太監王繼恩召四皇子入宮,宋皇后的話就等同於聖旨。但是王繼恩卻陰奉陽違私自跑去晉王府召趙光義入宮,一旦趙光義做不成皇帝,王繼恩就是違抗聖旨,這可是殺頭的大罪,王繼恩不怕嗎?
所以二來嘛,就是『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這說法有很大概率是杜撰的,王繼恩冒著生命之憂召趙光義入宮,就是政治投機,背後肯定有貓膩。
三、王繼恩在晉王府門口遇到御醫程德玄,這事也顯得很詭異。當時天還沒亮黑燈瞎火的,史料也沒有趙光義生病召見程德玄的記載,程德玄呆在晉王府門口數星星麼?
如此看來,關於王繼恩認為『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一說是站不住腳的,趙光義、王繼恩、程德玄的一連串反應,更像是早有預謀的利益關係鏈,趙光義的登基顯行名不正言不順。
但不管怎麼樣,趙光義就這樣登基做了皇帝,為了顯得『名正言順一些』,趙光義拋出了受命於杜太后的說法。
《宋史》是這樣記載的:「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
《宋史·魏王廷美傳》載:「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
在公元961年,太祖母親杜太后病重,曾在臨終前留下遺命,杜太后認為後周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周世宗柴榮讓年僅七歲的幼主柴宗訓當皇帝,才給趙匡胤有機可乘而改朝換代。
所以杜太后特別讓太祖立下誓約,並讓趙普見證記錄,囑咐太祖死後要傳位於其弟趙光義,年長老成的人當皇帝,這樣北宋朝才得長久。後來這份遺詔藏於金匱之中,史稱「金匱之盟」。這樣看起來,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就大大增加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一、「金匱之盟」首次在朝廷中公開是在趙光義即位的第六年,為趙普所獻。這份遺詔事關重大,為什麼在趙光義即位之初不拿出來?按史料記載,趙普、趙光義、赴匡胤都是「金匱之盟」的見證人,太祖駕崩時趙光義、趙普還年輕健壯,不存在患老年痴呆失憶症,為何要等六年之後再拿出來,意義何在?
二、一般遺詔都有原件,但無論是《宋史》也好,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料也好,都沒有關於「金匱之盟"原件記載。
三、太祖駕崩時皇次子趙德照(26歲)、四子趙德芳(18歲),都已經成年,按照『金匱之盟』遺訓,年齡上起碼足以繼承帝位了,不存在幼小不懂事之說。而且趙德昭是被趙光義訓斥後自殺而死的,死時年僅28歲,趙德芳同樣在22歲時身亡,死因不詳。
如果說『金匱之盟』是杜太后留下的遺訓,北宋帝位都應由年長者繼承,但一直到北宋滅亡,輪來輪去帝位始終都在趙光義一脈手中,這也未免太巧合了。
現在讓我們再來捋一捋:
>十月十九日晚趙匡胤趙光義在宮中喝酒,
>二十日凌晨趙匡胤突然暴斃,
>王繼恩違背宋皇后口諭,私自去晉王府召趙光義入宮,
>王繼恩在晉王府門口遇見御醫程德玄趙光義入宮,並於二十一日登基稱帝。
這一切發生得實在太巧合了,好像冥冥之中就註定趙光義會當上皇帝一樣。而且內侍太監王繼恩和御醫程德玄都是屬於小人物,在其中卻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另外據《宋史·程德玄》記載,程德玄精通各種藥性、醫術,就憑他半夜三更莫名其妙站在晉王府門口來看,程德玄實在是趙匡胤突然暴斃、以及趙光義能順利登基中的靈魂人物。上面一切所述都表明,趙光義有毒殺趙匡胤篡位的嫌疑,這應該是最貼近歷史事實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