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初中生,可能家長和老師都非常頭疼,認為那時候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非常不好管。
對北京、黑龍江、廣東和山東等六省一市的2萬名家長和2萬名初中生進行了大規模的實證調查,發現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8大誤區。
調查發現,初中生家長大多正處於「中年危機」階段,面臨健康、事業、婚姻、子女和社會支持的多重挑戰。當「中年期遇上青春期」時,很多家庭進入一個互相之間不了解、不明白、不交流的階段,親子衝突較多,很多家長會用「叛逆、早戀、不好溝通、另類」等詞彙來描述青春期的孩子。
說起青春期,大家都會想起那部美劇《成長的煩惱》,青春期似乎成了家長們的「心頭疼」,青春期真的如此可怕還是被貼上了標籤呢?
實際上,青春期雖然充滿「暴風雨」,卻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一直以來,公眾對青春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和過度焦慮,這種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和不良暗示,容易使家長曲解子女的成長性變化,從而採取「危機管理」的教育方式,反而強化了初中生的叛逆行為,導致親子衝突升級。
調查發現,同伴是初中生課餘時間玩樂、傾訴和分享秘密的首選對象,高達55.54%的初中生更願意向「朋友、同學」傾訴心事,選擇「母親」的僅為14.34%,而選擇「父親」的僅佔3.44%。這預示著初中生已逐漸將同伴作為重要的情感依戀對象,家長已不再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正式步入社會之前,青少年「發展最迅猛的社會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誼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他們開始疏遠成人而對同伴傾注越來越多的感情,同時萌生了與異性交往的強烈欲望,男女生之間的接觸顯著增加。這種在同伴群體中培養起來的互動能力,為今後他們進入社會形成正常的人際關係提供了心理準備。
在這個時期,家長需要認同並接納自己的權威逐漸降低的現實,適度放手,支持並幫助子女拓展交往範圍。
調查發現,超八成家長和學生均認為親子間不同程度地存在衝突,初三時衝突達到最高水平。衝突主要集中在學習、交友、花錢、隱私、偶像崇拜等「個人選擇」方面。50.39%的初中生認為「和父母溝通中最大的困難」是父母不能理解我。
有意思的是,當初中生面臨心理壓力或負面情緒時,並不希望父母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而更希望父母將自己視為獨立個體,給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的機會。可見造成青春期親子間溝通困難的並非時間因素,而是溝通方式。
調查顯示,48.32%的初中生表示「很願意」結交異性朋友,而46.34%的家長擔心子女「學業受影響」,還有40.37%的家長擔心子女「染上不良習氣」,擔心子女「身體受傷害」和「情感受傷害」的分別僅佔6.76%和6.52%。
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家長更關注和擔憂孩子學業受影響等現實因素,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注遠遠不夠,更沒有看到異性交往對孩子練習相處親密關係,建立積極、健康的愛情觀、婚姻觀的重要價值。
由於對青春期異性交往的意義缺乏充分認識,不少家長處於高度戒備、過敏狀態,24.03%的家長「通常不會同意」,有的甚至給孩子貼上「早戀」的標籤。說明家長並不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異性友誼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
調查發現,47.39%的學生認為家長給的學習壓力較大(比如父母期望高、父母管得更嚴),而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注重培養子女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他們的子女在學習上自主性更強,學習動機也更偏重內部因素,感受到的學習壓力相對越小。
小學生需要「保姆式」學習指導,而初中生自主學習的意願更強烈,較牴觸家長的過度關注與關心。高達63.21%的初中生希望「得到家長的鼓勵和肯定」,18.29%的學生希望能自己管理學習,希望家長買學習資料或報班、輔導功課的僅分別為3.96%和5.59%。可見家長未能發現孩子在學業和情感上的真正需求,做得最多的恰恰與孩子的期望相反,導致親子雙方的供求偏差,勢必引發親子衝突。
調查發現,子女認為父親和母親作為家長「比較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比例分別為34.24%和44.46%,也就是說,初中生對父母的評價總體上趨於一般。進一步讓子女對家長的工作狀態、家庭責任、為人處世、脾氣秉性和生活情趣等五個方面進行評價發現,家長在上述五個方面做得越好,學生對其總體評價越高,反之亦然。
調查說明,子女對父母權威的認可主要取決於家長「做自己做得多好」而非「為孩子做了多少」。子女對家長的評價能反映家長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與權威水平。
在家庭教育滿意度方面,夫妻雙方均屬於中等偏下水平,意味著「意見不一致常爭執」「不順心時愛嘮叨」「無心犯錯也常被責備」等家庭負面事件呈增加趨勢,直接影響家庭氛圍和子女成長。
調查數據顯示,夫妻共同教育子女的家庭僅為43.02%,由母親主要承擔教子責任的則高達40.70%。此外,父親與子女的情感溝通狀況更令人擔憂,初中生選擇父親作為情感傾訴對象的比例僅為3.44%。父親教育的缺位和父親教育資源的浪費,值得警醒。
一檔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喚起社會對父親在家庭教育地位的反思,父親是孩子形成獨立、自信、果敢、堅強、富有進取精神等個性品質的重要源泉。父親和母親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明顯差異。尤其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時,父親更關注子女的發展性成長,較少幹涉子女的同伴交往,更坦然接受子女變化。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為民主、平等的親子交流模式,需要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更開放的心態,需要父母更多給予精神層面的引領和支持,這些恰好是父親的優勢。
27.04%的家長認為「孩子不願對我說心裡話」,心情不好時選擇向子女傾訴的僅為4.10%,而有心事時願意和家長分享的初中生僅為17.87%。其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傾向於採取積極主動的溝通方式,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傾向於採取反抗、忍耐、妥協等溝通方式。
良好的親子溝通應涵蓋事務型溝通、消遣型溝通和情感型溝通等三種類型。深入的情感溝通能加深親子間的相互了解、化解中年家長的心理危機、緩解初中生的青春期焦慮。但調查發現,初中生家長與子女溝通呈現出單一、泛化的狀態,話題多集中在學習等事務型溝通上,溝通方式多為家長問、子女答的單一模式。話題廣泛、「什麼都聊」的家庭僅為36.33%,很少聊天的家庭則高達14.53%。
這8大誤區勾勒出初中生家庭教育「兩輕兩重」的特點——重子女教育投資,輕家庭文化建設;重子女學業監督,輕子女心理支持。
智慧的家長應該將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到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的建設中,多關注對子女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呵護,才能給孩子健康成長提供正面的能量。
聲明: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或原出處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常規課程】各年級學習習慣培養、德育思維培養【熱門課程】全能全優素質班、文化創作思維班、一對一託管班、思維訓練興趣班
【上課特點】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制定個性化輔導方案,培養學習習慣、方法和思維
【輔導模式】1對1、1對多輔導
【上課時間】周二至周日 (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輔導時間)
【課程費用】 因學生情況、所學課程不同,家長如需提高孩子綜合素質,可直接撥打 諮詢熱線:400 828 8840
15961163206吳老師
名思教育常州市區十二大校區
新北校區:晉陵路聚博花園西北門旁17—18號商鋪(奧韻家園對面)
400-828-8840
漢江路校區:漢江路與廬山路交叉口都市雅居1-201號(米多超市旁上二樓)
400-828-2040
新北萬達校區:新北區太湖路府西花園北門旁1號樓商鋪303室(花之裕三樓)
400-828-8831
新橋校區:常州市新北區新橋鎮濱江明珠城112-15(華山路與紅河路交叉口中國農業銀行旁)
400-828-2484
天寧校區:天寧區博愛路機電大廈三樓(博愛路小學斜對面)
鐘樓校區:鐘樓區勤業路金地花苑3-186(歐尚超市斜對面)北港校區:鐘樓區玫瑰路美蘭花園14-1號戚墅堰校區:中吳大道今創路(湖港名居)506-5號
湖塘校區:湖塘常武北路96號 (陽湖世紀苑西門口)
前黃校區:前黃鎮前黃商貿中心4幢18號江南農村商業銀行往東50米
武宜路校區:武宜北路12-59新城南都西門口
禮嘉校區:禮嘉鎮百興商貿城5幢101號(至尊商務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