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不斷的進步,我國的離婚率呈上升趨勢。單親家庭在社會上已經是異軍突起。單親學生教育已成了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因父母長期兩地分居而造成的「單親」家庭也有不少。
社會學、教育學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父愛和母愛在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意義。在單親家庭裡,在失衡的「愛的天平」上,學生往往背負著超重的父愛或母愛,單親家庭給學生成長造成了不好的教育環境。學生的家庭教育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問題,往往走向極端,步入誤區,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單親家庭常見的教育誤區主要有以下4個。
小萍(化名)是衛生委員,原本活潑開朗的她,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學習成績也下降了,放學後檢查完衛生,總是一個人留在教室裡發呆。開家長會,她的家長也沒有來。徐老師家訪中得知,她的父母幾個月前離婚了,她和爸爸一起生活。但是爸爸離婚後整天和幾個朋友搓麻將,很少過問她的學習和生活。小萍在作文中寫道:「媽媽已經有了新家,她不會再要我了,爸爸也不再關心我,我是一個多餘的人,我該怎麼辦……」
像小萍這樣的單親孩子正是由於家長的忽視,使他們產生了「沒人愛」的情感體驗,從而性格變得自卑孤僻,沒有安全感。一些單親家長由於承受著來自工作、生活、輿論的壓力,無暇顧及對孩子的教育,甚至有個別家長視子女為包袱,逃避責任。這一類家長大多對孩子缺乏責任感。
單親孩子在情感上已經受到了很大傷害,再加上缺乏來自父母親的關心和幫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容易產生消極情緒,他們在學習或生活上有了煩惱就悶在心裡,長此以往會變得自卑、悲觀、孤僻,或表現為任性、暴躁、內向,這種性格和情緒上的缺陷,甚至會對孩子以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不良的影響。
小明(化名)的爸爸在車禍中去世,媽媽一邊工作一邊撫養兒子,有一天他媽媽流著眼淚找到老師:「我辛苦工作,就是希望能給他最好的照顧,我寧可自己苦點,也不能苦了孩子。但他現在貪玩、任性,晚上趁我夜班去網吧玩,有時甚至玩個通宵,我給他買的複習書,連碰都不碰,對這孩子我真的無能為力了,對不起他死去的爸爸!」
像小明媽媽這樣的單親家長,在生活上過分溺愛孩子,而在教育上放鬆對孩子的要求,當孩子出現上網吧等不良舉動時沒有及時制止和教育,一味遷就,逐漸養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思進取的性格特徵。這種充滿「愛」的教育反而成為孩子滋生各種壞習慣的溫床。
「孩子少了父愛(母愛),很可憐啊」,有些單親家長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通過多種方式補償孩子缺少的愛。然而心理學家認為,家長過分疼愛孩子,會產生消極的後果,他不會產生情感接觸的需要。感情冷漠、以自我為中心、性格乖戾的特徵就會表現出來。
小方(化名)的父母在他小學就離婚,小方和爸爸生活,爸爸認為前妻拋棄了他和兒子,不允許前妻見孩子,而且總愛在兒子面前數落前妻的不是,因此媽媽在小方的心裡是個拋夫棄子的壞女人。小方在班中和女生關係比較差,平時專愛欺負女生,常常為了一點小摩擦拔出拳頭打女生,好多女生都被他打哭過。
像小方爸爸這樣的單身家長,由於曾經受過創傷,對婚姻和異性有一定偏見,並把這種偏見毫不負責地全部灌輸給年幼孩子。一些夫妻離異後,一方帶著孩子就不願意對方與孩子接觸,把孩子看做是私有財產或是報復對方的武器,有的甚至把對方貶得一無是處,向孩子灌輸敵對情緒。孩子聽多了就會在心理上對另一方形成排斥,這是許多單親家庭孩子性格偏離正常軌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孩子尚小,缺乏辨別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家長的影響,漸漸地孩子對人容易產生敵意、不信任感,同時產生不安全感和被拋棄感,甚至不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性態度,對孩子將來樹立健康的婚姻觀造成負面影響。
小霞(化名)的媽媽是個要強的女人,離婚後獨自帶著女兒生活,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傾注在女兒身上,對女兒要求非常嚴格,雙休日安排學科輔導,不允許女兒和其他同學過多來往。女兒成績退步,她就動手打女兒。久而久之,女兒對媽媽的高壓政策產生逆反心理,開始和媽媽頂嘴,拒絕參加輔導班,甚至吵著離家出走。
從自身不幸的經歷中,這樣的單親家長懂得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不惜花費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總想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的心願。然而,初中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的特定年齡階段,一般具有自認成熟、要求獨立、情感易動蕩等特點,如果單親家長不能把握好孩子的這些特點,在學習等方面提出過高要求,容易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家長恨鐵不成鋼,遇到孩子退步時過多批評、責備,導致孩子產生恐懼和逆反心理。
儘管單親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不講究教育方法,期望過高、急功近利,孩子是不會領情的,這種教育往往是要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