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孫孫。前段時間,剛看完《小歡喜》,寫得太真實,十分符合當代人的現狀,特別是在進入高三後,三個家庭呈現的各種危機和氛圍。在這裡,想跟你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其實,英子和她的家庭給了我很深的感觸,看見她,仿佛看見了自己。
英子的媽媽宋倩,是一個單親媽媽,金牌物理老師,為人嚴格又刻板。
宋倩要求英子永遠把學習放在第一位,不讓她有學習以外的娛樂項目,連她喜歡的天文學和樂高一律不準再碰,不健康的食品也不準吃;因著自己是一個金牌物理老師,對英子的成績耳提面命,日日教導,不斷向英子施加高壓。
英子,是一個成熟內斂而又敏感的姑娘。父母離異,自幼跟隨母親生活。
英子在考入衝刺班後,爸爸帶她去吃喜歡的火鍋,卻被媽媽接二連三的電話催促;爸爸送她喜歡的大樂高,卻害怕媽媽沒收而不敢帶回家;為參加的講解天文館活動準備PPT,也被媽媽以學業為重所阻等。
英子不能去想去的學校,說服爸爸搬家遠離自己,最終,內心上的壓抑使她崩潰,離家出走,在深圳以跳海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心聲:「你從來都是憑著你自己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你想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不知道你們是否也像宋倩母女這樣,原本都想讓對方開心點,卻偏偏選擇了不合適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最終,誰都不理解誰,導致積蓄已久的矛盾爆發。
作為家長,宋倩任何事都親力親為,所有出發點全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在這種嚴厲到近乎苛刻的教育下,很容易讓孩子生出叛逆的心理。
作為孩子,英子十分懂事,她懂媽媽一個人把她拉扯大的不容易。但她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有獨立的思想,長期處在高壓下,無法平衡自己的夢想和媽媽的關係,在無數次嘗試與媽媽溝通,結果均以失敗告終,患上了抑鬱症。
如今的社會,離異家庭不在少數。單親家庭的父母會把孩子當作自己唯一的依靠,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口口聲聲的說著是為了孩子好,卻從不去與孩子好好的溝通,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只想一味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以愛的名義捆綁兒女。
作為一個離異家庭裡的孩子和曾今的高三人兒,看見父母無休止的爭吵,內心很難受。特別在父親不讓我去見母親時,內心就更壓抑了。還記得父親說過:「你要知道,這裡才是你的家,她有自己的家,你們現在是兩家人了。」
這種單方面的決定,無數次地引發我們爭吵,卻從不肯好好地坐下來聊聊,聽聽我的心聲,父母的離異,成了我心上永遠的疤痕,即便是現在的我,也不能說完全釋懷。
別讓孩子的眼裡失去星星,雙方有效的溝通,才是搭建理解的橋梁。
最後,歡迎大家來評論留言探討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以及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