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害人者終將害己。」在我們傷害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遭受因果報應,最終害了自己。
因果這東西並不是什麼迷信,簡單點解釋就是你自己的行為和造成的後果,所以說,人生一世,這樣3種人,最好不要去傷害,往往因果報應很重
對你有恩的人
老話常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就算你沒有能力去報恩,但也不能做出恩將仇報的事情。
小周和小王是大學舍友,兩個人的關係一直很好。
畢業以後,小王很快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但小周卻一直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後來,小王就把小周引薦給自己的領導,希望小周也能有一個穩定的工作。
領導見過小周之後,有些不太滿意,小王就向領導保證好好教小周,這才讓小周進了公司。
可是沒過幾個月,小王卻被辭退了,理由是私自收受客戶紅包,小王只能吃了這個啞巴虧,離開了公司。
其實他心裡很清楚,這件事情肯定與小周有關,因為小周無數次地鼓動他收客戶紅包,但小王一直堅持自己的原則,並沒有收過。
即使知道,小王還是選擇了替小周保密,也為這段友情留下最後一點的溫情。
事情過去沒多久,突然有一天聽小周的家人說,小周犯事了,想讓小王幫幫忙,可是證據確鑿,已經無力回天了。
小王只能嘆息道:「害人終害己啊!」
所以,對於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一定不能去傷害,過河拆橋的事情做多了,最終只會無橋可過。
除了朋友之間的恩情,還有父母恩、夫妻恩,師生恩等等,這些經常被人忽略的恩情,同樣不能去傷害。
靜心修行的人
不論是信不信佛,在佛法中,靜心修行的人是為了眾生來承受苦難的,這種大慈大悲的人,我們應該懷著慈悲之心和恭敬之心去對待。
可能會有人說:「當下,有很多冒充假扮的僧人,他們欺騙愚弄善良的人,甚至做出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情,這樣的人也不要去傷害嗎?」
不可否認,這種現象的確存在,但他們並不能算是修行之人,這種人最終也會得到應有的懲罰。
我們要用智慧分辨真假,也不能因為存在這樣的人,就全盤否定那些真正靜心修行的人。
積德行善的人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重積德則無不克」,意思就是懂得積德行善的人,就能克服一切困難。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行善之人,內心平和,無愧於人,無愧於己,所以他們的人際關係都不會太差,遇到困難的時候,能伸出援手的人,也就會更多,自然克服困難的概率,就比那些作惡的人大得多。
如果你傷害積德行善的人,其實傷害的是他幫助過的人,像這種引起眾怒的事情,最終當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種善因,結善果,這也並不是一句空話。
總之,"害人之心不可有",傷害他人的事情,我們還是儘量少做,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禍及自身,尤其是對於上面說的這3種人。
你覺得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