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學生打老師並將視頻傳至網絡,被起訴的消息傳遍了網絡,大家不禁感慨,當老師不易呀。不禁想起了我高中時代的第一個班主任,剛剛畢業的老師卻暮氣沉沉,只顧講完自己的課,課後對學生不管不問,和別的老師交流才知道他說過對學生管嚴了學生報復怎麼辦?現在看看此公真是少年老成,未卜先知呀。
當然還是有很多老師兢兢業業工作,為了孩子們的未來付出自己的努力。但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網上有各種觀點難免會影響到家長,有人認為要對孩子嚴格管理,有人認為對還要寬容,還有人認為孩子就是要玩……
眾口難調,又怕順了姑情逆了嫂意,於是很多老師都學會了自我保護,對學生要求不那麼嚴格,過得去就行了。俗話說「嚴師出高徒」,在古代老師是有權威的,還可以用戒尺打學生,那何不試著穿越回古代做老師,嘗試一下桃李滿天下,看自己的學生中舉登科呢?
我只能說,穿越需慎重,尤其是穿越成古代的老師。俗話說:「家有五鬥糧,不做孩子王」,做私塾先生給富家子弟當老師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有天資的孩子哪有那麼多,教不出來難免遭主人家白眼,一旦被辭館又得忙著找下一家掙錢養家餬口。
如果一不小心穿越到了官學做先生,生活倒是有保障,但是官學的清規戒律甚嚴,又有不斷的考核,借用一下戲文,那真是:「年年考,月月考,考的人青春渙散失少年」。
明清兩朝學校教育大同小異,中央層面是太學也就是國子監,地方有州學縣學,教官多由副榜舉人擔任,亦有舉人、進士擔任教官的。學生有月考、歲考,在學生考試的時候一般老師也會同時進行考試,首先由老師作答,背誦法條,做《四書》義一道,經義一道,然後站立一邊開始由學生作答。
除此之外,如果有幸從普通教師成為了教官比如教諭,考核也是很嚴格,與學生的成績掛鈎,學生在科舉考試中表現突出並且本人的學問通過考核升遷,如果學生表現一般,即使本人學問優秀也不會得到升遷,如果學生表現很次,本人有沒有通過經、義的考核,則會被免職或降級。《明史·選舉》詳細記載了,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教官考核制度:
太祖時,教官考滿,兼核其歲貢生員之數。後以歲貢為學校常例。二十六年,定學官考課法,專以科舉為殿最。九年任滿,核其中式舉人,府九人、州六人、縣三人者為最。其教官又考通經,即與升遷。舉人少者為平等,即考通經亦不遷。舉人至少及全無者為殿,又考不通經,則黜降。
可見,在古代當一名老師也是不容易的,或者是為了點口糧而奔波受盡富家子弟的欺凌。或者是在官學裡年復一年地參加考試,皓首窮經。不管是哪種,都有「代聖人立言」的責任,必須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因此自己首先要遵守清規戒律堪比苦行僧。這一點可以看看海瑞,他最初的職務就是浙江淳安縣教諭,一個很小的官,但從此他就把自己至於道德的制高點,事事按照聖人之言來做,天天不離朱子之訓,一世清苦才留的千古名。
總之,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如今,老師這個職業既要求有德又要求有才,所謂「道高為師,德高為範」。因此,今天的老師仍然要做到問心無悔,付出了努力了自然會得到家長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