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

2020-12-13 央廣網

上海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

2020-04-07 11:49: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4月7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林濱霞)從細菌到真核單細胞,從真核單細胞到複雜生命,在物種進化的時間長河裡,生命體中每一個可能導致物種演變的功能「單位」都值得科學家探究。細胞中廣泛地存在功能未知的「暗物質」——長非編碼RNA,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

  研究人員通過系統的分析發現,長非編碼RNA的加工、定位及其功能在人、猴、鼠來源的胚胎幹細胞內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例如,雖然長非編碼RNA——FAST(中文名「極速」)在人、猴、鼠胚胎幹細胞中都表達,但其在幹細胞內的「坐標」定位明顯不同,因此對幹細胞命運調控也存在進化的差異。人FAST存在於長非編碼RNA的重要「消費市場」——細胞質內,通過參與細胞信號通路的調控幫助胚胎幹細胞維持自我更新;而鼠Fast則累積於長非編碼RNA的主要「生產工廠」——細胞核內,因此無法參與細胞信號通路的調控,對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的維持「毫無建樹」。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物種差異的長非編碼RNA加工導致了FAST在人、猴、鼠細胞內的定位及功能演變,而深入的機制研究則表明長非編碼RNA的物種差異加工由蛋白質PPIE決定。PPIE在長非編碼RNA的主要「生產工廠」——細胞核內控制長非編碼RNA的加工成熟。該蛋白質在鼠胚胎幹細胞中數量較多,在關鍵步驟嚴格限制了鼠Fast的加工成熟,導致大量不成熟的鼠Fast滯留於細胞核內;而在人胚胎幹細胞中,PPIE數量顯著減少,使更多的人FAST得以加工併到達「消費市場」——細胞質發揮功能,參與幹細胞的自我更新維持。在猴胚胎幹細胞中,PPIE的數量、FAST和其它長非編碼RNA在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更趨向於人胚胎幹細胞,這也與人猴在進化上比猴鼠更近的事實相符。

  該研究首次發現了物種差異加工導致的長非編碼RNA在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及功能的區別,揭示了一類基因組位置一致、但是物種加工和定位不同的長非編碼RNA,並闡明了物種差異加工和定位導致的功能進化演變,豐富了人們對長非編碼RNA表達調控、定位和功能多樣性的認識,為深入研究長非編碼RNA功能與物種進化過程中適應性演變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博士研究生郭純潔和中國科學院-德國馬普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楊力研究組博士研究生馬旭凱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陳玲玲研究員為該論文通訊作者。楊力研究員、美國康乃狄克大學Gordon Carmichael教授、北京大學汪陽明教授及其團隊成員參與了該項研究。該項工作同時得到分子細胞卓越中心李勁松研究員、景乃禾研究員,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和細胞分析技術平臺的大力支持,並得到來自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和HHMI國際研究員的經費支持。

上海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央廣網發 研究組供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從細菌到真核單細胞,從真核單細胞到複雜生命,在物種進化的時間長河裡,生命體中每一個可能導致物種演變的功能「單位」都值得科學家探究,比如細胞中廣泛地存在功能未知的
  • 研究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長非編碼RNA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
  • Cell|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與信使RNA在物種進化過程中的序列和功能都高度保守不同,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之間缺乏嚴格的序列保守性,但在序列、RNA結構、基因組的位置和作用機制等多個層次上體現保守性。其中,不同物種之間序列和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的加工是否保守、以及其相應的生物學功能是否保守是一個重要問題。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等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  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其中,不同物種之間序列和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的加工是否保守,以及其相應的生物學功能是否保守是一個重要問題。
  • 陳玲玲團隊發現不同物種加工及定位非編碼RNA有差異
    lncRNA的亞細胞定位與其功能有關。順式和反式因子均可影響亞細胞定位和加工,其可以導致具有不同亞細胞命運的不同RNA同工型。然而,到目前為止,仍未探索lncRNA加工是否保守以及加工如何促進其在不同物種中的區室化和功能。
  • :新型長非編碼RNA及其重要功能機制被發現
    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
  •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SLERT的加工產生以及其與DDX21環、RNA聚合酶Pol I的相互作用機制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
  • 北京基因組所開發跨物種長非編碼RNA鑑定軟體LGC
    近日,基因組所在國際生物多樣性與健康大數據(Global Biodiversity & Health Big Data,簡稱BHBD)聯盟框架下,與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巴基斯坦真納大學以及美國梅奧醫學院開展科研合作,聯合開發了可跨物種使用的長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 德州學院在《核酸研究》發布功能性長非編碼RNA資料庫升級版
    該研究創建了一個升級版實驗驗證綜合長非編碼RNA資料庫,包含了124個物種、1082種疾病等相關的4010個實驗證實的功能性長非編碼RNA,並研究了長非編碼RNA的物種分布、與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關係,以及與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信息等,對長非編碼RNA特徵提取、預測器發展和新功能認識具有重要意義。王吉華教授為該論文通訊作者。
  • 陳玲玲等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基因「暗物質」的長非編碼RNA,其家族中不少成員已被證明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在這項研究中,陳玲玲研究組運用前期創建的無poly(A)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RNA。
  • 科學家揭示長非編碼RNA Paupar的新功能
    科學家揭示長非編碼RNA Paupar的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3:48:5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ori Sussel研究組的研究顯示,長非編碼RNA Paupar通過調節PAX6的調節活性來促進
  • 非編碼RNA——洗白了的「垃圾RNA」
    非編碼RNA即不能編碼蛋白質的RNA,主要包括小RNA以及長鏈RNA,在細菌、真菌、哺乳動物等許多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中發揮著極廣泛的調控作用。目前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關注非編碼RNA的生物學功能及與重大疾病的關係,人們逐漸意識到,非編碼RNA的研究對了解基因調控、基因敲除、人類疾病防治及生物進化探索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
  • 崔慶華:在長非編碼RNA的世界中,一定存在著長非編碼RNA中的P53, PTEN
    LncRNADisease在儲存了人類的非編碼RNA研究信息的同時,還收錄了其他物種的相關信息。另外,在這項資料庫的創建過程中,序列、基因組位置等信息都被納入我們的考慮範圍中。生物谷:最初人們普遍認為lncRNA僅僅是基因的「轉錄噪聲(transcriptional noise)」近幾年有哪些發現可以證明lncRNA具有一定功能與價值?在您看來,lncRNA在癌症等疾病中的作用?崔慶華:近來有大量研究證明lncRNA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並且其行使功能的方式十分多樣和複雜。
  • 「非編碼RNA在重大生物學過程中的功能和機制」香山會議召開
    會議現場6月5日至7日,主題為「非編碼RNA在重大生物學過程中的功能和機制」的香山科學會議第426次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陳潤生院士、龔為民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施蘊渝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王恩多院士聯合申請,由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非編碼核酸重點實驗室籌備。會議聘請陳潤生院士、施蘊渝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付向東教授和龔為民研究員擔任本次會議執行主席。會議從申請、批准、籌備到召開期間,均得到海內外非編碼RNA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熱烈響應,對本次會議主題表示出強烈的興趣。
  • 【盤點】非編碼RNA與人類疾病關聯性亮點研究
    隨著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尤其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大量應用,科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非蛋白編碼的轉錄單元(即非編碼RNA,ncRNAs),長非編碼RNA在許多重要的生物進程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lncRNA能調節多種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癌細胞中lncRNAs的改變也被發現與腫瘤形成、發展和轉移密切相關,近期的研究還發現,非編碼RNA,尤其是microRNA參與了炎症反應的發展
  • 中科大單革在《NSMB》報導一類新的非編碼RNA
    2012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文章顯示,非編碼RNA可以具有物種間的調控作用,並且暗示非編碼RNA可能參與了物種之間相互關係形成的進化過程;2015年年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發表文章命名了一類與RNA聚合酶II相關的環狀RNA——外顯子-內含子circRNAs(EIciRNAs),並且揭示了該
  • Cell觀點|功能性長非編碼RNA從「垃圾」轉錄物演變而來
    除了蛋白質編碼基因和公認的RNA基因(例如rRNA,tRNA和snRNA)之外,其餘大部分基因組都被轉錄成非編碼RNA,儘管水平很低。在過去的十年中,關於長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是否有功能的問題一直存在激烈的爭論。
  • 2月長非編碼RNA和環狀RNA研究推薦
    本月的長非編碼RNA和環狀RNA研究也很紅火,有很多重磅級成果,不僅解析了它們在疾病中的功能和機制,相關的方法學研究也取得了進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研究進展:一.長非編碼RNA研究推薦1.Nature Medicine: 調控巨噬細胞膽固醇穩態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長非編碼RNA
  • 非編碼RNA之lncRNA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國際著名的非編碼RNA資料庫NONCODE中顯示,目前人類和小鼠的長非編碼RNA基因的數目分別為56018和46475個。lncRNA的表達水平相對於編碼蛋白的基因一般比較低。多數lncRNA雖然不直接參與基因編碼和蛋白質合成,但在基因組印記、染色質修飾、基因轉錄後調控、剪切和修飾等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功能,也在很多生命活動中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非編碼RNA之snRNA和snoRNA最新研究進展
    該研究首次繪製了哺乳動物大腦snRNA和snoRNA表達圖譜,發現哺乳動物大腦snRNA和snoRNA表達水平存在廣泛差異。snRNA和snoRNA是功能和進化保守的轉錄調控元件,但長期以來缺乏其在人腦轉錄組水平的系統研究。Philipp Khaitovich研究組與俄羅斯莫斯科大學教授Mikhail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