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玲等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2-11 科學網

 

 

陳玲玲博士正在介紹相關研究成果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5月5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

 

曾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基因「暗物質」的長非編碼RNA,其家族中不少成員已被證明廣泛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調控。在這項研究中,陳玲玲研究組運用前期創建的無poly(A)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RNA。該項研究成果還一併闡釋了此RNA與眾不同的功能,拓展了長非編碼RNA的作用機制。

 

細胞核仁位於細胞核中,是RNA聚合酶I轉錄核糖體RNA (rRNA) 以及rRNA加工的重要場所。rRNA轉錄是將核糖體DNA (rDNA) 轉變成rRNA的過程。作為細胞內含量最多的一類RNA,rRNA的轉錄失調與疾病發生密切關聯,轉錄不足易導致骨髓衰竭性貧血,轉錄過多則易引發多種癌症。

 

「這次研究中發現的全新長非編碼RNA,我們根據其結構特性和功能將其命名為SLERT。」陳玲玲研究員介紹說,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緝技術精確敲除位於細胞核仁中的SLERT後發現,SLERT的缺失導致了RNA聚合酶I轉錄活性的降低。為進一步研究其中的機理,研究人員觀察到,存在於細胞核仁中的RNA解旋酶DDX21圍繞RNA聚合酶I形成直徑約為400nm的環狀結構,這個環狀結構將RNA聚合酶I「圍困」在其中,其「包圍圈」大小直接影響RNA聚合酶I轉錄的活性。深入的研究表明,SLERT可以與DDX21結合改變DDX21的蛋白構象,從而調整DDX21環的大小。SLERT缺失會讓環變小導致RNA聚合酶I的功能發揮受到阻礙,反之當環變大時就可以解除DDX21環對RNA聚合酶I的抑制。

 

人體細胞中含有約400個拷貝的核糖體DNA (rDNA) 序列,但僅有一半可以轉變成rRNA,導致這種rRNA轉錄差異的原因是什麼?陳玲玲研究組對於SLERT的研究也就此提出了一種新的機制,即通過SLERT-DDX21環對RNA聚合酶I轉錄調控進而控制rRNA轉錄差異。

 

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敲除SLERT可以抑制模型小鼠體內的腫瘤生長速度,注入敲除SLERT的腫瘤細胞到小鼠,其體內腫瘤的生長速度要低於注入普通腫瘤細胞的小鼠,這也為相關腫瘤的靶向治療提供了新的靶標。

 

專家認為,這項研究闡釋了細胞仁中蛋白、DNA和RNA之間的分子機制,解析了DDX21環的大小對於RNA聚合酶I轉錄的調控機制以及SLERT對DDX21環的控制作用,以嶄新的視角揭示了RNA聚合酶I轉錄的新機制,也為深入研究細胞核仁結構及功能提供了新方向。

 

據悉,這項研究還得到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所楊力研究員的大力幫助,以及植物生理生態所細胞分析技術平臺、生化與細胞所細胞分析技術平臺和動物實驗技術平臺的大力支持。經費支持來自科技部、基金委和中科院。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SLERT的加工產生以及其與DDX21環、RNA聚合酶Pol I的相互作用機制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關於長非編碼RNA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細胞》。
  • :新型長非編碼RNA及其重要功能機制被發現
    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
  • 分子細胞卓越中心等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  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  陳玲玲研究組長期從事長非編碼RNA生物學研究。
  • 滬科學家發現全新長非編RNA 為癌症的藥物設計提供方向
    滬科學家發現全新長非編RNA 為癌症的藥物設計提供方向2017-5-9 02:35:57 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嘉露 選稿:吳春偉   據《勞動報》報導,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最新發現一條全新長非編碼RNA,並命名為SLERT。
  • 上海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
    細胞中廣泛地存在功能未知的「暗物質」——長非編碼RNA,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
  • 研究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長非編碼RNA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
  • Cell|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這項最新研究通過分離人、鼠胚胎幹細胞細胞核和細胞質來源的RNA結合高通量測序分析,首次發現人、鼠胚胎幹細胞中長非編碼RNA的加工及亞細胞定位存在顯著差異。序列及基因組位置保守的長非編碼RNA在人胚胎幹細胞中更多的定位在細胞質內,而在鼠胚胎幹細胞中則更多的滯留在細胞核內。
  • 國內長非編碼RNA又一篇cell!9張圖帶你看完sno-lncRNA的研究歷程
    Sno-lncRNA是一類新型的長非編碼RNA,它們的序列中包含完整的snoRNA序列,並且該序列對sno-lncRNA的穩定性和亞細胞定位至關重要。sno-lncRNA在2012年由陳玲玲課題組率先鑑定出來,至今,已有3篇有關sno-lncRNA功能的文章在頂級期刊上發表,均出自該課題組。
  • 非編碼RNA之snRNA和snoRNA最新研究進展
    snRNA一直存在於細胞核中,與40種左右的核內蛋白質共同組成RNA剪接體,在RNA轉錄後加工中起重要作用。小核仁RNA(small nucleolar RNAs, snoRNA)是一類中等長度的非編碼小RNA,它們的長度在60-300nt不等,能與核仁核糖核蛋白結合形成snoRNP複合物。
  • 陳玲玲團隊發現不同物種加工及定位非編碼RNA有差異
    2020年4月6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陳玲玲團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Distinct Processing of lncRNAs Contributes to Non-conserved Functions in Stem Cel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人類和小鼠胚胎幹細胞(ESC)中
  • 環狀RNA:非編碼RNA中的一顆明星
    點擊查看 circRNAs是一種共價閉合環狀RNA,高頻率出現於真核生物轉錄本中。最近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發現了成千中內源的circRNAs。circRNAs由內含子或外顯子序列產生,反向重複序列和RBPs對於circRNAs的形成是必要的。
  • 【學術前沿】改變教科書的發現:Pol II在核仁中的新功能
    在不同的細胞系中,作者們發現抑制Pol I之後IGS非編碼RNA的表達量降低,但是令人吃驚的是在抑制Pol II之後IGS非編碼RNA被明顯的誘導轉錄。但是同時抑制Pol I和Pol II的情況下會完全消除對於IGS非編碼RNA的誘導。這些結果說明,Pol II會抵消Pol I依賴的IGS非編碼RNA的合成。
  • 崔慶華:在長非編碼RNA的世界中,一定存在著長非編碼RNA中的P53, PTEN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初步完成,人們發現「能夠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只佔全部基因組的2%左右」,而之後的ENCODE計劃揭示了非編碼RNA佔據了剩下的98%人類基因組中的大量份額,非編碼RNA在生物信息領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關非編碼RNA的研究也多次入選「世界科學十大進展」或「世界醫學十大進展」。但是,目前相對於蛋白質編碼基因,人們對非編碼RNA的了解十分有限。
  • 非編碼RNA的調控作用機制研究計劃項目指南—新聞—科學網
    對真核細胞中非編碼RNA及其基因的發掘和功能研究,有可能揭示一個由非編碼RNA介導的遺傳信息傳遞方式和表達調控網絡,從不同於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角度注釋和闡明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深入闡明生命活動的本質和規律。
  • 2月長非編碼RNA和環狀RNA研究推薦
    本月的長非編碼RNA和環狀RNA研究也很紅火,有很多重磅級成果,不僅解析了它們在疾病中的功能和機制,相關的方法學研究也取得了進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研究進展:一.研究者通過用LXRs的興奮劑處理細胞,鑑定到一系列差異表達的長非編碼RNA。其中一個與Abca1的基因座位臨近,並明顯上調的長非編碼RNA——「Mexis」(macrophage-expressed LXR-induced sequence),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Mexis與Abca1在不同的組織中具有高度的正相關性,並且敲除Mexis可以顯著的抑制Abca1的表達。
  • 非編碼RNA——洗白了的「垃圾RNA」
    由此可以預測,在未來研究中小型非編碼RNA或可被當作預測癌症的新型工具,並幫助研究者在表觀遺傳學研究中更深入地理解機體的癌變機制。除此之外,更多關於非編碼長鏈RNA的研究發現逐漸曝光,在諸多疾病研究中人們發現長編碼RNA參與了很多疾病發展過程。非編碼長鏈RNA(lncRNA)指的是長於200核苷酸的不編碼蛋白質的轉錄物。
  • 特殊RNA或是小胖威利症元兇 滬科學家找出可能病因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的陳玲玲研究員帶領課題組,發現了一種新型長非編碼RNA,並通過實驗證明,這種RNA的缺失,很可能就是導致小胖威利症的分子「元兇」之一。昨天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以封面故事發表了這項成果。
  • ...課題組發現控制FGF/ERK通路和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的長非編碼RNA
    FGF/ERK信號通路的長非編碼RNA,並解析了其促進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的功能和機制。「數以萬計的非編碼RNA的功能是什麼以及如何發揮功能」是目前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之一。非編碼RNA中有一類長度大於200個核苷酸的被稱為長非編碼RNA,很多長非編碼RNA只在特定的細胞或者發育階段才表達,暗示它們可能參與細胞命運決定。但是,如何從數目巨大的長非編碼RNA中鑑定出真正有功能的那些分子是一個難題。
  • 科學家揭示長非編碼RNA Paupar的新功能
    科學家揭示長非編碼RNA Paupar的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3:48:5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ori Sussel研究組的研究顯示,長非編碼RNA Paupar通過調節PAX6的調節活性來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