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長非編碼RNA又一篇cell!9張圖帶你看完sno-lncRNA的研究歷程

2020-12-13 生物谷

5月4日,上海生化所的陳玲玲研究員在cell上發表題為《SLERT Regulates DDX21 Rings Associated with Pol I Transcription》的文章,該研究揭示了長

非編碼RNA

SLERT通過鬆弛DDX21的環形結構,從而促進Pol I轉錄 rRNA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SLERT是一個sno-lncRNA。Sno-lncRNA是一類新型的長

非編碼RNA

,它們的序列中包含完整的snoRNA序列,並且該序列對sno-lncRNA的穩定性和亞細胞定位至關重要。sno-lncRNA在2012年由陳玲玲課題組率先鑑定出來,至今,已有3篇有關sno-lncRNA功能的文章在頂級期刊上發表,均出自該課題組。


隨著二代測序技術和

生物信息學

的發展,RNA測序的門檻漸低,越來越多的實驗室可以獨立開展RNA測序的分析和研究,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陳玲玲研究員課題組脫穎而出,發現了這樣一類特殊的長

非編碼RNA

呢?下面,小編將用9幅圖帶大家回顧sno-lncRNA的發現和研究歷程。


2011年,陳玲玲研究員在Genome Biology上發表題為《Genomewide characterization of non-polyadenylated RNAs》的文章,該文雖未提及sno-lncRNA,但卻是這類全新的

長非編碼RNA

研究的開端。我們知道,mRNA的3』poly(A)對其穩定性非常重要,大部分長

非編碼RNA

也有3』poly(A),但細胞中存在一類沒有ploy(A)的RNA,為了研究這類RNA如何維持自身的穩定性,他們首先對此類RNA進行了系統的鑑定。


圖1.1,是RNA-seq的建庫方法,通過3次oligo(dT)的洗脫,剩下的RNA經2次去rRNA處理,最終得到的RNA被認為是non-poly(A) RNA(也稱為poly(A)-RNA)。將poly(A)-RNA和poly(A)+RNA進行測序分析,研究人員首次得到了最全的poly(A)-RNA和poly(A)+RNA測序數據。並對含有不同長度的poly(A)的RNA的比例及poly(A)-RNA的來源做了分析(圖1.2和圖1.3)。



2012年,陳玲玲組通過分析poly(A)-RNA的數據在Molecular Cell發表首篇有關sno-lncRNA 的文章《Long Noncoding RNAs wuth snoRNA Ends》。該研究首次鑑定了5個sno-lncRNA,分別命名為sno-lncRNA1, sno-lncRNA2, sno-lncRNA3, sno-lncRNA4和sno-lncRNA5,他們均是包含2個snoRNA,並且位於3』和5』端(圖2.1)。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兩端的snoRNA對sno-lncRNA的穩定性至關重要(圖2.2),並且5個sno-lncRNA均定位在細胞核,與產生它們的母基因完美重合(圖2.3)。



這裡需要補充的是,產生sno-lncRNA的基因位點與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緊密相關。該疾病由產生sno-lncRNA的基因位點(該基因位點包括SNORD116及IPW等基因)的缺失引發,導致患者肥胖及智力低下。sno-lncRNA在患者的基因組中的缺失,是否是疾病發生的原因呢?為了探究sno-lncRNA的功能,研究者使用RNAi的技術敲低了這5個sno-lncRNA,發現與神經發育等相關的基因發生了可變剪切(圖3.1)。通過分析CLIP-seq數據,發現5個sno-lncRNA均與剪切因子FOX2結合,並影響FOX2的功能(圖3.2)。最後提出sno-lncRNA通過與FOX2作用,保證發育正常進行的假說(圖3.2)。



2014年,陳玲玲課題組在BMC Genomics發表題為《Species-specific alternative splicing leads to unique expression of sno-lncRNAs》的文章,系統鑑定了不同物種間的sno-lncRNA,並發現sno-lncRNA具有很強的物種特異性(圖4)。



2016年,陳玲玲組在Molecular Cell上發表文章《Unusual Processing Generates SPA LncRNAs that Sequester Multiple RNA Binding Proteins》。有趣的是,這篇文章的主角——SPA,是一個5』端由snoRNA構成,3』端卻有poly(A)的sno-lncRNA(圖5.1),而之前鑑定的sno-lncRNA都是兩端都由snoRNA構成。這樣特別的sno-lncRNA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一系列實驗,研究人員認為SPA的產生需要snoRNA,弱poly(A)信號以及快速的RNA聚合酶II(圖5.2)。



那麼,SPA又有什麼樣的功能呢?我們注意到,在2012年的那篇文章中,缺少敲低sno-lncRNA後的細胞表型實驗的結果,而SPA的產生位點與sno-lncRNA1-5相近,SPA的缺失與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有關嗎?研究者利用CRISPR技術,對SPA進行了基因位點的敲除,但是並沒有觀察到該基因的缺失對細胞的增殖和凋亡有影響。對此,研究者給出的解釋是由於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並不是致死的疾病,所以SPA的敲除應該與發育相關,而不是細胞的增殖。但由於正如小編之前提到的,sno-lncRNA在物種間並不保守,小鼠中沒有相應的SPA,所以也很難從動物模型的角度證明SPA的功能。


關於SPA在細胞中扮演的角色,研究者通過SIM和RNA pulldown技術發現,SPA可與TD43,RBFOX2及hnRNP結合(圖6.1)影響基因的可變剪接(圖6.2)。至此,本研究鑑定了新的lncRNA,即5』是snoRNA,3』是poly(A)的SPA。並形成了該類lncRNA的產生需要快速轉錄的RNA聚合酶II,上遊弱poly(A)信號以及snoRNAd 保護及通過結合RNA結合蛋白影響RNA可變剪接發揮作用的假說(圖6.3)。



時間回到現在,又回到了我們在文章開篇提到的文章《SLERT Regulates DDX21 Rings Associated with Pol I Transcription》。與前兩篇文章鑑定sno-lncRNA不同,SLERT的基因位置並不是15號染色體上缺失會導致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的區域。SLERT來自7號染色體,母基因為TBRG4(圖7.1),由TBRG4 mRNA的可變剪接形成。與sno-lncRNA1-5類似,SLERT的兩端由snoRNA構成,並負責維持其穩定性(圖7.2)。巧合的是,SLERT也在細胞核中,精確定位在核仁中,snoRNA序列對其亞細胞定位有決定性作用(圖7.3)。



由於核仁與rRNA的合成息息相關,而rRNA的異常表達與疾病緊密相連,所以研究者們很快將研究重點放到了SLERT是否影響rRNA合成及如何影響。利用CRISP技術敲除SLERT後,非常幸運,研究者發現rRNA發生了變化(圖9.1)。通過RNA pull down技術找到與SLERT結合的DDX21蛋白。DDX21可以形成環狀結構,並將Pol l包裹其中,阻礙Pol l對rRNA基因的轉錄。利用SIM技術,研究人員拍了一張非常驚豔的圖。從圖8.3,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SLERT與DDX21及RPA194形成複合體。那麼SLERT與DDX21的結合是如何影響Pol l的轉錄的呢?研究人員通過細緻的研究,發現SLERT可以改變DDX21的構象——環的大小,從而影響DDX21對Pol l的抑制作用(圖8.4)。



文章到此,已經清楚的證明SLERT如何影響rRNA的合成,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SLERT在細胞中,特別是

腫瘤

細胞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想起之前的sno-lncRNA均沒有表型圖,那麼SLERT是否讓人眼前一亮呢?)研究人員檢測了敲除SLERT後細胞的表型,發現細胞增殖明顯降低,小鼠成瘤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圖9)。至此,陳玲玲老師給我們展現了SLERT的一個非常完整的研究。


圖9.假說及表型


9幅圖講完了,相信大家對sno-lncRNA的研究也有了認識,細胞中其他的sno-lncRNA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又將向我們講述怎樣的故事呢?期待更多的研究!

相關焦點

  • 非編碼RNA之snRNA和snoRNA最新研究進展
    Cell: snRNA修飾酶可調控可變剪接和SAM合成doi:10.1016/j.cell.2017.05.003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RNA修飾酶 METTL16 的新的底物:U6 snRNA 和 MAT2A 3'UTR中保守的髮夾結構hp1。
  • Mol Cell.:新型長非編碼RNA及其重要功能機制被發現
    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以封面故事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了一類全新內含子來源的長非編碼RNA的產生機制,及其參與剪接調控的重要功能。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都由外顯子和內含子組成。
  • 非編碼RNA之lncRNA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長非編碼RNA NEAT1(nuclear enriched abundant transcript 1)能夠調節多種癌症相關的細胞活動,包括細胞增殖,凋亡和遷移,但與前列腺癌的關係仍然沒有得到深入的了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抑制NEAT1能夠誘導DNA損傷,幹擾細胞周期並使前列腺癌細胞的增殖發生暫停。
  • 科學家揭示長非編碼RNA Paupar的新功能
    科學家揭示長非編碼RNA Paupar的新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1 13:48:51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ori Sussel研究組的研究顯示,長非編碼RNA Paupar通過調節PAX6的調節活性來促進
  • 【盤點】非編碼RNA與癌症關聯性研究進展
    【9】從心臟病到癌症——長非編碼RNA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直到近幾年才發現人類基因的70%是非編碼RNA,非編碼RNA不能翻譯為蛋白質,但仍在人體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果你問我人類在進化發育過程中有什麼特別的,我會說特別之處就在於存在超過30,000個非編碼RNA,並且大部分的非編碼RNA只在人類和靈長類動物之間存在。" Stefanie Dimmeler說道。
  • 2月長非編碼RNA和環狀RNA研究推薦
    本月的長非編碼RNA和環狀RNA研究也很紅火,有很多重磅級成果,不僅解析了它們在疾病中的功能和機制,相關的方法學研究也取得了進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研究進展:一.長非編碼RNA研究推薦1.Nature Medicine: 調控巨噬細胞膽固醇穩態及動脈粥樣硬化的長非編碼RNA
  • Cell|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長非編碼RNA 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它們在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發揮著重要功能【1】。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長期從事長非編碼RNA生物學研究。
  • 崔慶華:在長非編碼RNA的世界中,一定存在著長非編碼RNA中的P53, PTEN
    編者按:去年年底,來自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世界上首次創建並發布了長非編碼RNA疾病資料庫( LncRNADisease),這一資料庫收錄了160多種和長非編碼RNA有關的疾病,併集成了一個生物信息學工具用以預測新的人類長非編碼RNA和疾病的關係。
  • 非編碼RNA——洗白了的「垃圾RNA」
    由此可以預測,在未來研究中小型非編碼RNA或可被當作預測癌症的新型工具,並幫助研究者在表觀遺傳學研究中更深入地理解機體的癌變機制。除此之外,更多關於非編碼長鏈RNA的研究發現逐漸曝光,在諸多疾病研究中人們發現長編碼RNA參與了很多疾病發展過程。非編碼長鏈RNA(lncRNA)指的是長於200核苷酸的不編碼蛋白質的轉錄物。
  • 【盤點】非編碼RNA與人類疾病關聯性亮點研究
    "如果你問我人類在進化發育過程中有什麼特別的,我會說特別之處就在於存在超過30,000個非編碼RNA,並且大部分的非編碼RNA只在人類和靈長類動物之間存在。" Stefanie Dimmeler說道。從她研究的心血管再生角度來講,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硬化只在人類中以特定形式存在,有許多因子,如長非編碼RNA,能夠對這些疾病進行調控,它們可以通過影響血管內層的內皮細胞幫助器官和組織提供氧氣和營養。
  • 揭示反義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轉錄的新模式
    圖 1.反義長鏈非編碼RNA與基因轉錄調控和生物體發育緊密相連。  沈曉驊博士於2010年底在清華大學建立獨立實驗室,主要致力於非編碼RNA和表觀遺傳學研究。她的實驗室利用多能幹細胞分化體系為模型,通過研究特定類別有代表性的lncRNAs,過去兩年來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揭示了非編碼RNA介導的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模式。
  • 德州學院在《核酸研究》發布功能性長非編碼RNA資料庫升級版
    該研究創建了一個升級版實驗驗證綜合長非編碼RNA資料庫,包含了124個物種、1082種疾病等相關的4010個實驗證實的功能性長非編碼RNA,並研究了長非編碼RNA的物種分布、與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關係,以及與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信息等,對長非編碼RNA特徵提取、預測器發展和新功能認識具有重要意義。王吉華教授為該論文通訊作者。
  • lncRNA研究大神,看看你都認識誰?
    關於lncRNA有道不盡的話題,特別是近幾年來國內各大單位都湧現出很多的大牛,在lncRNA研究方向上獨樹一幟。
  • lncRNA必知必會的資料庫資源大全
    而且我說的清清楚楚,做任何一個具體的細分領域數據分析,都需要至少看5篇以上的綜述。我自己帶本科生做項目就是如此,比如最近我就安排了一個實習生完成了一個最新文獻的翻譯整理:《The lncRNA Toolkit: Databases and In Silico Tools for lncRNA Analysis》,是2020年的尾巴發表的,原文大家可以自己去下載。
  • Cell觀點|功能性長非編碼RNA從「垃圾」轉錄物演變而來
    人類基因組中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序列被轉錄成pre-mRNA,但在去除內含子後,總共只有約1.9%的基因組序列被整合到成熟的mRNA中。除了蛋白質編碼基因和公認的RNA基因(例如rRNA,tRNA和snRNA)之外,其餘大部分基因組都被轉錄成非編碼RNA,儘管水平很低。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細胞》。
  • 我國學者揭示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表達的新模式
    differentiation in pluripotent cells」(反義長鏈非編碼RNA調控基因表達和多能幹細胞分化),系統揭示了長鏈非編碼RNA順式調控基因組上鄰近基因的表達,以及它們在幹細胞分化和發育中的作用。
  • 研究發現長非編碼RNA種屬特異性加工決定其功能差異
    該研究首次發現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來源幹細胞中的特異性加工是其發生適應性功能變化的重要機制,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功能及進化提供了新思路。人類基因組中超過98%的區域都是非編碼區域。長非編碼RNA是一類廣泛轉錄但不翻譯產生功能性蛋白質的核糖核酸大分子。
  • Nature:大型非編碼RNA的功能
    哺乳動物基因組被轉錄而產生無數大型非編碼RNA,但它們的功能不清楚,主要是因為這些轉錄體很少或沒有演化保守性的證據。現在,一種對這些神秘分子進行定性的新方法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發展。這些「大型幹涉性非編碼RNA」(lincRNAs)中的每一個,都可能有從胚胎幹細胞多能性到細胞增殖在內的一定功能。特定lincRNAs是由在包括p53、NFKB、Sox2、Oct4和Nanog在內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轉錄因子調控的,而且這些lincRNAs中大多數在不同哺乳動物中都保留了下來。
  • 上海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
    細胞中廣泛地存在功能未知的「暗物質」——長非編碼RNA,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