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終於落下帷幕。
這屆考生大概是恢復高考以來最難的一屆,遇地震,內澇,大暴雨,坐澡盆,吊車,船,遊著泳去考試。
還看到一位父親背著女兒在洪水中遊泳,拼了命也要按時把女兒送到考點。
竭盡全力也要奔赴這場考試,因為它太重要了,足以成為千萬考生命運的分水嶺。
人的一生,看起來很漫長,但實際上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那幾個關鍵點,高考就是其中一個。
有人堅信高考改變命運,也有人對高考充斥了不滿。
他們石破天荒的在考場上交了白卷,以此對抗高考。
10年過去了,那些白卷英雄,是否活成了他們期望的模樣?
高考是如何改變了命運?
01
交白卷的反應試教育者
2006年,河南省南陽市的蔣多多,成為了高考新聞人物。
當年,她把對高考的不滿,寫在了各科試卷主觀題的空白處,並將自己的筆名「心碎飛魔「寫在密封線外。
所有試卷用雙色筆答題,希望各科成績都0分,引起教育部門的關注。
最終她的文綜0分,高考總成績114分,高考違規後,她成為了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
這場人生的賭局,結果並沒有按她預想的方向發展,她對高考制度的點評沒有引起任何部門的重視,反而,媒體更加關注的是,這個出身不怎麼好的女孩,為何要以破釜沉舟的態度放棄高考。
蔣多多的父親是保險業務員,母親是農村婦女,她從小學習還不錯,考上了當地重點高中,父母一直對她抱有期待,希望她能考個好大學。
到了高二,她迷上了寫小說,寫了40多部小說,累積100萬字。
不過她從來不看什麼名著,認為會限制她的思路,影響她的個性,而且很多小說只是寫了個開頭,都是無疾而終。
不過有一部獲得了一家雜誌社的認可,發表了一小段,這給了她極大的鼓勵。從此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寫小說上。
老師批評她,她很不滿,對高考的不滿情緒積累越來越多,讓她有了在高考上「拼」一把的念頭。
在考場上書寫批判語句時她心裡很輕鬆,考完後,壓力立馬就來了。
父親問起她的成績,她說:考上是不可能了,我自有打算。
母親看了報紙才知道她故意考0分。她的叛逆,讓她成為村裡的名人。父母想起她,只有止不住的失落。
對父母的愧疚心理,讓她不敢回家,她的打算,就是揣著攢了很久的200塊錢出去打工,但因為學歷不高,沒有技能,四處碰壁,錢花光了也沒找到工作。
生活的殘酷很快擺在她面前。
後來她在自述裡說:「那一段特別無助,壓力特別大,老覺得對不起父母。好幾次連死的念頭都有了。」
蔣多多用自己的人生賭了一把,可惜人生並沒有垂憐於她。
過後她沒有選擇復讀,也沒有繼續寫小說。
和她同屆的同學有些當年考上了大學,實現了階級跨越,而她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有人說她讀了技校,也有人說她結婚後一直生活在農村,成為一名農婦。
她沒有通過高考改變命運,反而被生活改變了命運,沒有學歷和背景,失去競爭力的蔣多多,也只能在底層中的某個角落接受生活的捶打,過著辛苦的日子,她早已失去了選擇的資格。
讓她沒想到的是,在未來的幾年裡,還會有人成為她的「繼承者」
一個叫徐孟南的男生,重蹈了她的覆轍。
02
年少輕狂的「白卷英雄「後悔了
2008年,19歲的安徽考生徐孟南深受韓寒《通稿2003》的影響,強烈反對應試教育。
當年高考,他在答題紙上寫滿了自己的「教育宣言」,以交白卷的方式,轟動全國。
結果顯而易見,他沒有考上大學,也沒人認同他的教育理念。反而因為衝動交白卷,人生走了很多彎路。
他後來輾轉在全國各地的工廠:組裝廣告箱、製造井蓋、包裝衛浴產品、生產說明書…都是髒活累活。
期間他也想換份好工作,但高中學歷的他只能接觸到底層工作。沒有資本和學識,他也沒能幹成一番大事業。
因為高考的任性,他的人生軌跡不太平坦:結婚生子、感情不順、離異、工作一事無成,在庸碌瑣碎的日子裡,生活只剩一地雞毛。
回憶當年的決定,他坦言:「後悔了,太不值」。
後來他還上過微博熱搜,因為他想重新高考,並力勸學生們千萬不要放棄高考。
2017年,已為人父的徐孟南重新參加高考,考上了一所大專院校。歷經十年坎坷,他又回到原點。
他說:「如果當時有人勸我,我一定不會考零分。」
可惜他的呼籲來得太晚,叛逆少年不止他一個。
和徐孟南同一屆的吉劍同樣交了白卷,後來他一直在各地打工:在餐館做過雜工、在建築工地搬過磚,睡過公園長凳,撿過垃圾換錢。
回想起剛開始的打工生活,他懊悔痛哭,認為自己毫無尊嚴:「像狗一樣活著。」
07年交白卷的陳聖章,做過藥品推銷、保險公司業務員、公益活動策劃、夜總會營銷員等工作,還經歷幾次創業失敗,現在成了開貨車運土方的司機,每天在路上奔波。
最極端的還屬10年交白卷的張皎,他每張試卷只寫了「破釜沉舟、不破不立、破而後立、不生則死」16個字。
一舉成名後,年少輕狂的他說:凡不是來找我投資的,一律免談!10年內賺下1000萬的目標,成為中國的首富!
他說自己是向比爾蓋茨學習。最後,他也為自己的狂妄無知付出了代價:為了賺錢,他製作偽卡消費套現,最終進了監獄。
這些白卷「英雄」們,用十幾年寶貴的人生和慘痛的教訓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突出能力的人,衝動盲目的反抗是一個多麼幼稚愚蠢的行為。
他們的行為,也給後面的考生提供了反思:認為高考無用是教育中最錯誤的認知。
就連當年反對應試教育的韓寒,如今也開始反思高考的合理性:
「現行的高考教育制度無法照顧到方方面面,但是卻有著基本的公平。應試教育儘管有不足之處,但因材施教的時代遲早會到來。」
03
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
曾經那些不屑高考而交白卷的人,如今已經感受到了現實的殘酷。
他們覺得高考不公,以統一的學科來選拔人才,制度僵硬,不能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他們都錯了。
在教育資源不平均的情況下,高考才是最合理,最公平的考試,對寒門子弟反而更有利。
如果看看歷史,你就知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層階級壟斷了知識,底層百姓根本無法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直到科舉制的出現,才讓寒門子弟們有機會通過科舉改變命運。
如果看歷史,你就知道,科舉為什麼是八股取士,因為只有讓四書五經作為考試內容,才能大大降低寒門士子的考學門檻。
大家都做同一套卷子,才能在教育資源不均等的情況下,儘量保證公平,決定成績的最大因素,就是努力。
對於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高考已經是最低成本的晉升賽道。如果沒有公平的高考,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所能得到的機會和付出的成本將是雲泥之別。
如果讓普通家庭和富有家庭的孩子,在中高考時拼特長、拼專項技能,那還不如應試教育來得公平。
讀書、高考改變命運,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如果不是努力高考,白巖松大概率還是生活在內蒙古偏遠縣城的一個普通人。通過高考,他進入了中央電視臺,才有了後來光輝燦爛的人生。
字節跳動的員工郭宇,28歲,獲得數十萬股股票期權,估值上億,提前退休。或許他開掛的人生不可複製,但絕對和他努力學習創造的優秀履歷脫不開關係。
畢業於深圳中學,考上暨南大學,進入支付寶實習,這些經歷都是他後來成功的敲門磚。
北大的陸步軒去賣了豬肉,後來自創品牌,身家上億。他就算是賣豬肉,也比沒學歷的人賣得好。
還有去年那個博士畢業年薪兩百萬的左鵬飛,讓全網羨慕。能讓他在眾多人中脫穎而出的方法,就是讀書啊。
早有數據證明,收入和教育水平直接相關。學歷越高的人,收入越高。
在社會上擔任重要職位,取得重大成就,叫得上名號的,90%都是高學歷人才。
通過讀書,高考改變命運的例子太多了。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天差地別。
更何況,不拼命讀書,你拼得過富二代嗎?
越有錢有勢的人,在教育方面對孩子越嚴格,賭王之子何猷君就是學霸。
無知的人,才會相信讀書無用論和所謂的快樂教育。
英國快樂教育的本質,是處於領導階層的精英們讓社會階層穩定的手段。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在「快樂教育」的謊言中,就如同溫水裡煮著的青蛙,悄無聲息的被沉澱到底。
在英國,公立學校自由散漫,私立精英學校管理嚴格、學業壓力巨大,兩者在教學質量上天壤之別,後來在英國社會上擔任要職的人,80%都來自私立精英學校。
就像韓寒後來在微博裡說的:
「對於中國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根本沒有必要去羨慕英美的教育體系,而應該慶幸在中國。因為相比社會階層已經非常分明的發達國家,跨越階層要困難得多。而在中國,只要夠努力,孩子依然有很大概率去衝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
我是來自農村的孩子,我也歷經高考的洗滌。
至今,我仍在一條踏踏實實學習的路上,像大多數人那樣過著平凡也珍貴的人生。
正是這種來自基層、紮根普通的閱歷,讓我格外關注蔣多多、徐孟南和張皎等0分考生的命運,也對很多窮人家的孩子發出這樣的呼聲:
對付高考的最好辦法,就是戰勝它。
由於地域、政策和出身的差距,中國高考的確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依然是窮人家孩子走出大山,走出農村,走出貧困,走出愚昧,走到開闊之地的最佳途徑。
年幼的蔣多多、徐孟南和張皎對抗的,或許並不是高考,而是因成績下降而無處安放的自己。
當他們年長,明白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看清這人生就是不斷努力的真相,他們終將明白:
反抗的最高級,不是一味叛逆,而是徵服。
不要用雞蛋碰石頭,要用力長成一隻雞。
不管你承不承認,這個世界的最大話語權,永遠屬於成功的人。拿雞蛋碰石頭的舉動,看似悲愴可嘉,但最後疼痛破碎的,惟有自己。
當旁觀者一鬨而散,我們終還要獨自面對漫長的人生。蔣多多、徐孟南和張皎,火了一陣子後,苦的是自己的一輩子。
當你還是雞蛋時,不要和石頭死磕,而是要用力長成一隻雞,然後帶領你的子孫們,一點點向好,一寸寸推動石頭。
窮人家孩子不怕犯錯,但怕以身試錯。
窮人家孩子,出身底層,歷經艱辛,自卑敏感,難免憤懣不平。但窮人家的孩子,因為窮過,因為不被善待,因為每一步都走得艱難,每一天都來之不易,更要在人生關鍵時候,保持清醒,漸生智慧。
蔣多多、徐孟南和張皎,故意違規高考後,在人言可畏和親人疏離中,走上了更艱難、更兇險的那條路。他們忘記了:
可供窮人家孩子選擇的路,本來就不多。千萬不要再人為地把自己的路走偏,走窄,走死。
失敗的人生,不是考不上大學,而是放棄自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考不過是人生競技的開始。從這場有著特殊意義的考試起,你將成年,將面臨不一樣的評判體系。
不管你是上學讀研,還是輟學工作,將要面對的,都是不斷的挑戰和競爭,不斷的障礙和困境。
這才是生命的真相。
高考的意義,並非一個分數,一張文憑,而是穿過考場和煎熬,歷經那年的黑暗和錘鍊後,你以更加強大的內心去迎接餘生那一場場不可預測的考試。
所以,高考是一場煉獄。
不管命運指向何方,歷經高考的你,都將在穿越這場體力和智力的群體考驗後,遇見不一樣的自己,進而在眼淚歡笑中明白:
原來,沒什麼大不了。
原來,我可以挺過去。
這,才是我們迎戰高考的終極意義。
學習的好壞,良好的教育資源,可能無法預測一個人的發展上限,但它一定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發展下限。
高考也許不是人生獲得成就的唯一途徑,但它卻是眾多選擇中,吃苦最少的一條,是普通人實現階級跨越的唯一途徑。
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擁有一紙文憑,未必能讓你登上人生巔峰,不過,它確實可以讓你更接近嚮往的生活。